7.大卫·拉辛:音乐,就是和时间赛跑

7.大卫·拉辛:音乐,就是和时间赛跑

00:00
15:30

David Raksin作品推荐:
《罗拉秘史》(Laura)
聆听指数:3.5星


大卫·拉辛:音乐,就是和时间赛跑


1947年秋天,35岁的大卫·拉辛刚刚完成了他职业生涯的代表作《罗拉秘史》。一天,他被电影公司召集去会见下一部配乐的导演亚伯拉罕·鲍伦斯基。


鲍伦斯基只比拉辛年长两岁,这位年轻的导演一脸严肃地对拉辛说:“我准备拍一部犯罪题材的影片,名叫《痛苦的报酬》,不过,我不想要好莱坞式的音乐,我的电影不需要那样的煽情风格。”


听到这里,拉辛不免有些疑惑:“导演,请问您需要怎样的音乐?”鲍伦斯基其实早有想法,随即脱口而出:“沃采克!我要像《沃采克》那样的音乐。”


“什么?”拉辛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熟悉古典音乐的他当然知道,《沃采克》是奥地利现代作曲家阿尔班·贝尔格创作的一部三幕歌剧,由于风格过于晦涩难懂,上演后曾引起极大争议。


“贝尔格是伟大的,”鲍伦斯基继续说到,“我坚信,我的影片需要这种拥有深刻表现力的音乐。”


这番话让拉辛感到茫然无措。难道,一部电影真的需要那样晦涩的音乐吗?辗转反侧数日后,他想到一个主意。这天,他邀请鲍伦斯基来到自己的农场共进晚餐,以便更深入地探讨这部电影以及接下来的工作。


鲍伦斯基带着美好的心情赴约了。晚餐期间,两人端着酒杯,坐在客厅里,留声机里播放着音乐,谈话就这样从容地进行着。拉辛对鲍伦斯基说:“我很喜欢你的剧本,说实话,我已经迫不及待想听你更深入讲述一些关于音乐的想法了。”


“当然,”鲍伦斯基沉思片刻,正准备开始长篇大论,却突然顿了一下,随即丢掉手中的酒杯,有些恼怒地问:“我说大卫,你播放的这是什么垃圾?”


“那个垃圾,”拉辛不紧不慢地回答,“是《沃采克》!”


若干年后,当他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依旧无奈地写道:“这就是为什么配乐家有时会对他们的职业感到失望的原因。”



时间回到1936年,拉辛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这年秋天,他加入了环球电影公司。在这里,他发现自己必须和几名同事合作,同时为好几部电影谱曲。并且,必须要在短短几天时间内交出配乐,这样仓促的工作模式让他有些失望。


大约一个月后,拉辛接到华纳兄弟电影公司音乐部门主管里奥·福布斯坦的电话,福布斯坦从他的弟弟——环球电影公司的一位主管那里听说了拉辛谱写的音乐。福布斯坦邀请他在周末时间为华纳兄弟工作,拉辛一口答应了。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每逢周五,拉辛必须出现在福布斯坦团队的放映室里,在那里,福布斯坦会让他看一些华纳电影的零星片段,并希望他能在接下来的几周时间创作一些音乐并录制下来。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下,拉辛并不能看到每部电影的全貌,只能通过一些特别片段来管中窥豹,例如开场或者结束、追捕或者逃亡,以及一系列蒙太奇镜头。


拉辛意识到,他几乎很难有时间去了解整个故事究竟讲的是什么。一次,他为一部电影创作音乐,直到工作了数月之后,他才知道这部电影里的女主角扮演者竟然是大明星贝蒂·戴维斯!


好莱坞的某些管理者显然没有意识到他们管理的是一群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而只是把他们当做工具,不过福布斯坦也许是个例外,至少,他看重拉辛的才华。当福布斯坦通知拉辛不必再为他工作时,拉辛对自己说:“我只是在这些吵闹的环境中尽力做了有限的工作。”


在环球电影公司的工作并不顺利,又被华纳兄弟解聘,这让拉辛有些垂头丧气。福布斯坦向拉辛解释说:“大卫,你要知道,我从环球影城那里雇佣你的这几个周末,比他们每周付你的佣金还要多呢。”作曲家总是善良的,拉辛接受了福布斯坦的解释。


不久后,拉辛迎来了一次新的机遇。环球音乐部门主管查尔斯·普雷文问他是否愿意接受一个理想的职位:“大卫,有兴趣做利奥波德·斯托科夫斯基的音乐助理吗?”


没错,就是那位伟大的指挥家。



此时的斯托科夫斯基正在给环球电影公司的一部新电影制作音乐,这部电影名叫《丹凤还阳》。“当然,我朝着这个机会冲了过去,不久我就发现自己站在了一位伟大的男人面前。”拉辛后来这样回忆道。


斯托科夫斯基担任着大名鼎鼎的费城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必须承认,历史时常有惊人的巧合:这位指挥家在费城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生涯从1912年持续到1936年。而这正好是大卫·拉辛从出生到进入好莱坞的年份。并且,拉辛出生在费城附近,小时候,他的父亲常常播放费城交响乐的唱片,这让拉辛从小就将斯托科夫斯基当成自己的偶像。


见到斯托科夫斯基后,拉辛发现大师平日里和蔼亲切,但在工作中要求异常严格,不怒自威。斯托科夫斯基给拉辛布置了一系列工作,在拉辛看来,大师是在测试自己的能力和品性。


斯托科夫斯基交给拉辛的第一份差事,是将贝多芬的一首钢琴奏鸣曲中的第一乐章放到管弦乐队里,以此作为电影配乐中的一部分。他非常仔细明确地向拉辛指出有关乐器演奏的注意事项。这让拉辛近距离见识了这位指挥家的编曲功力。他后来曾这样说道:“我可以证明,斯托科夫斯基指定给我的工作并不是单纯的抄写,明确地讲,不是让我做一名抄写者。”


第二天一早,拉辛拿着完成的配乐交给斯托科夫斯基。大师仔细看过后,对拉辛的工作表示赞赏:“干得不错,这正是我的想法。”


拉辛听罢,正准备长舒一口气,不料斯托科夫斯基突然一皱眉,“除了其中很小的一项。”他指着乐谱的一个地方,严肃地问道:“这里我原本期望用降B调单簧管,可你把它换成了降E调单簧管,告诉我,大卫,这是为什么?”


“斯托科夫斯基先生,”拉辛故作镇定地说:“如果我在这里使用降B调单簧管,会使单簧管的低音区自动升到高音区,然后,音色就会发生改变。”斯托科夫斯基听罢,点了点头,同意了拉辛的修改。


下一项“测试”很快就来了。大师对拉辛说:“我想要德宾小姐在电影里唱一段咏叹调,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歌剧《金鸡》中的《舍玛哈王后》,我马上就要这段配乐。”


这是一部著名的歌剧咏叹调,但拉辛很快意识到,人们对这部歌剧的了解,仅限于由歌剧改编而成的《金鸡》组曲,而《舍玛哈王后》也通常出现在管弦乐组曲里,并不是咏叹调的形式。


拉辛迅速在脑海里锁定了几家在他看来有可能找到这段咏叹调乐谱的地方:东海岸的歌剧厅和音乐商店、图书馆,他开始轮番打电话咨询,结果所有地方都只有管弦乐组曲,一概没有咏叹调版本。


第二天一大早,拉辛匆忙赶到机场,决定进行一场“东海岸旅行”。大都会歌剧院、纽约爱乐乐团、纽约58号大道音乐图书馆、波士顿歌剧院、波士顿交响乐团、费城歌剧院、自由图书馆和弗莱舍收藏店,以及东海岸各大城市里的音乐出版社、图书馆和商店……


眼看最后期限很快就要到了,拉辛跑遍了几乎所有地方,不幸的是,依然只有组曲,没有咏叹调。此时,他很清楚自己遇到麻烦了。


换作其他人,也许会去找斯托科夫斯基求助,拉辛明白,这当然是一个折中的办法。然而,他不愿就此放弃。


正当他茫然无措之时,脑海里突然闪现出一道亮光,他想起电影音乐图书馆前管理员威尔森伯爵号称自己拥有“各种各样非同寻常的资料”。此时此刻,威尔森伯爵几乎成了他最后的希望。


于是,他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威尔森伯爵的联系方式,电话中,威尔森伯爵告诉拉辛说自己并没有完整的咏叹调谱子,但有其中一些乐器分谱。这令拉辛喜出望外,很快他便顺利从威尔森伯爵那里得到了这些宝贵的资料。


他带着乐谱回到洛杉矶,并找到一位优秀的抄写员,用最快的速度将12支木管乐器、11支铜管乐器、3个打击乐器、竖琴、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乐器的各个分谱整理成了完整的总谱。


在斯托克夫斯基给定的最后截止日,拉辛来到大师的办公室,漫不经心的将配乐放到他的桌子上。


拉辛后来回忆说:“他当然知道他给我的是什么样的任务,正是因为这样,又加上我只用了一个星期就完成了,我更要表现出漫不经心的样子,以表示我没有任何焦躁。”


这个好胜心极强的年轻人用行动为自己赢得了尊重。斯托科夫斯基是一位心胸宽广的绅士,有着亲切的幽默感,当他看到拉辛放在桌上的乐谱后,和往常一样,皱起了眉头,接着给了这个小伙子一个安静的回复:“嗯,非常有趣。”



几年后,拉辛加入了20世纪福克斯公司。


1944年,大导演奥托·普莱明格开始拍摄《罗拉秘史》,普莱明格向来不太重视音乐部分,这次原本也计划采用现成的音乐。


最初,他打算用格什温的《夏日来到》作为主题音乐,可遭到格什温本人的拒绝。后来,他又想用爵士乐大师艾灵顿公爵的《优质女孩》。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拉辛,没想到拉辛却不买账,他直截了当地告诉对方:“这首曲子不怎么样。”


普莱明格有些恼怒,他没想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竟敢顶撞自己。拉辛不紧不慢地说:“请你告诉我,这首歌曲里描述的女孩和画面中漂亮的吉恩·蒂尔尼有什么联系吗?”


就在这时,著名配乐家阿尔弗雷德·纽曼走了进来,纽曼同时也是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音乐主管。在他的印象里,还从来没有人敢公然冒犯这位大导演。出于对同行的维护,纽曼对普莱明格说:“奥托,你怎么不给这家伙一个机会呢?否则,你怎么知道他会怎么干。”


纽曼在电影界威望极高,普莱明格于是接受了他的建议,并用一种国王般的语调对拉辛说:“好吧,小伙子。今天是礼拜五,如果下周一你拿不出更好的音乐,我就使用《优质女孩》。”


那个周末拉辛的日子可不好过。他翻出以前写过的所有曲子来寻找灵感,后来,他在妻子写给自己的一封信的背面谱写出了《罗拉秘史》的主题曲。星期一,拉辛把这首主题曲弹给普莱明格听,这位大导演终于被征服了。


接下来的情况是,电影公映后,拉辛收到如洪水般的信件,来信者都想获得影片的主题音乐。其中一封信让他记忆深刻,它来自刚刚夺取二战胜利的美军某营地里的一名士兵:


我在与邪恶势力作战的几天前看了《罗拉秘史》,我认出你的主题音乐灵感来自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现在,我已经听到了一些关于影片配乐来源的稀奇古怪的猜想。不管怎样,我认为这首音乐真正可以拿奖了。如果你能够将这首《罗拉秘史》最重要的主题曲(同时也被认为是首流行歌曲)尝试着与伟大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比较,我的意思是,如果你能做到这个,我这里有一吨的铅,你一定有能力通过炼金术使其变成黄金吧。


读完这封语气幽默的信,拉辛用同样风趣的态度答复道:  


由于你是唯一一个能懂得我是如何谱写《罗拉秘史》主题曲的人,我觉得我欠你一个解释。我所做的是首先取出第九交响曲的一个月段。我发现其中有一段大提琴标有次中音谱号,于是,我将其颠倒过来,并且假装这首音乐是中音谱号标记。完成这个步骤以后,我将其中每三分之一段的音符放在一起重新组合成新的主题曲,这就是后来的《罗拉秘史》。你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我实在不能理解,但是你所做的这些,值得获取这个秘密,那就是关于我使用的作曲方法的详细解释。


多年以后,《罗拉秘史》已成为电影音乐史上最著名的主题旋律之一。作曲家在世时,这首主题曲已被各大唱片公司灌录过不下400次,算得上是录音次数最多的电影主题音乐了。


1993年10月中旬,暮年的大卫·拉辛参加在比利时根特举行的“比目鱼电影节”时,再次讲解了《罗拉秘史》的音乐创作,并饶有兴味地回忆了上述这段故事。


一位电影配乐家的艺术生涯,就隐藏在这样的故事里。它们既是独一无二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群体和一个时代的注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