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生活方式:茶】人在草木间——其旨归于色香味,其道归于精燥洁

148.【生活方式:茶】人在草木间——其旨归于色香味,其道归于精燥洁

00:00
21:00

一、经典原文 

其旨归于色香味,其道归于精燥洁。——《茶录》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经》

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酒不求洌而樽亦不空。——《菜根谭》


二、本期文稿 


    今天开始咱们说说茶,酷暑盛夏正是喝茶的好时刻,但是我不喜欢今天一说茶呢,就斗茶,就要去茶馆;喝岩茶嘛,就要喝那三棵树的大红袍;喝普洱嘛一定要喝,号记的、印记的,上了年的有名份的普洱;喝个绿茶,还一定得要明前的龙井,甚至得要龙顶。这些典故其实最后都提高了它的价格,而未必真的懂得它的价值。

    咱们要说最低门槛的喝茶,大家都知道一个说法,琴棋书画诗酒花,对的下联是什么,柴米油盐酱醋茶,如果说琴棋书画诗酒花还带有一点门槛,不论是从人的文化造诣,还是从物质的保障都需要门槛,那么柴米油盐酱醋茶呢,这只是生活里的常识,老百姓开门的事,不一定非得把它弄得那么矫情,夏天喝茶喝的也只是一个神清气爽。茶这个字的解密上看是个人在草木间,大家看上面草字头,下面木字底,人就在草和木之间,吸收天地精华,虽然坐在办公室里,那么一盏清茶在手,如坐山林,如归草木,这才是茶给我们今天真正能够开启的世界。《茶录》上有一句话,说茶这个东西,“其旨归于色香味,其道归于精燥洁”,什么意思呢,茶的本意上是讲色香味,其实茶里的道是一种清洁,典雅,高洁。这样的一种大道,这叫精燥洁,干干爽爽,清清朗朗,不管是上班的时候,学习的时候,会朋友的时候,跟家人在一起的时候,喝杯茶都不算太奢侈。林语堂先生说的高,一个冷静的头脑去看忙乱世界的人,才能体会出淡茶的美妙香气。也就是说有些人总是嫌茶不像咖啡那么浓郁,也不像酒那么烈香,觉得它没滋没味,其实那是我们情绪还不够安静。


    《菜根谭》里说,“茶不求精而壶亦不燥,酒不求洌而樽亦不空。”喝茶要义不在于它很昂贵,只要壶里一直不干着就行了,酒呢,不一定非得是名贵的好酒,樽中常常有酒,喝着一个逸趣就够了。“素琴无弦而常调,短笛无腔而自适。”弹一张琴不见得有琴弦嘛,这一个短笛吹出来不见得有腔调啊,只要这个东西在你的手里,怡然自得,自个高兴就行了。这个境界真好,茶和酒不求价格多高,只要人自己畅快就是它的价值。鲁迅先生说过,有好茶喝,会喝好茶,那是一种轻浮,这个轻浮是什么,是自己能体会的,中国传统有个说法,“茶如隐逸,酒如豪士,酒以结友,茶当静品。”喝酒这件事要熙熙攘攘,呼朋唤友,一个人喝闷酒反而不好,但喝茶这件事像隐士一样,那还真是你自己一件清静的事,所以大夏天解暑,不见得说都得上茶馆谈事才喝茶,一个人喝这一盏茶,心思澄澈那才真是味道。说茶不得不说一个人,就是茶圣陆羽,一生为墨客,几世做茶仙,他的一部茶经名垂青史。其实,他真是生活在一个动荡起伏的乱世,经历了玄宗,肃宗,戴宗几代更迭,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由盛至衰,他都经历了,陆羽身世奇巧,自己都说不知所生。他从小就被遗弃,陆羽这个名字和鸿渐这个号都是成年以后他自己起的,他觉得自己就是茫茫世间一个羽毛而已。


    庆幸的是被父母遗弃的陆羽,被湖北的龙盖寺老僧智积收养了,其实这个寺不是什么名寺,那个时代又是在乱离之中,智积收养他一开始没有法让他送经念佛,毕竟就是个两三岁的小幼童嘛,所以把他带大的过程中,就是先从茶禅一味,教他品个茶滋味,稍微大一点呢,带他烧水呀,煮茶呀,识字呀,慢慢的念书啊,所以他最先学会的是烹茶辨水,哪个水质好,怎么样泡茶香,他跟着师傅也就能做这个。随着见识增加,世事稍微稳定一点呢,长大了的陆羽对嚷嚷红尘还是心存向往的,终于有一天,不告而别,就逃出寺去。据说自他走后,师父深感痛心,而且他在寺中给师父烹的茶,老僧已经喝惯了,所以从此不复饮茶,怀念陆羽,喝不出小孩泡的那个天真滋味了。


    离开禅寺的陆羽进了戏班子做了伶人,虽然颠沛流离,但是他还是不断遇到一些贵人,比如说李奇物,是原来的河南太守,陆羽从湖北天门然后碰到了原来河南太守李奇物,谪守竟陵,守着他的家乡做了这个地方的地方官,李奇物特别赏识陆羽,就让他离开戏班子,给他请了老师,教他念书,带他认识了不少名人。又过了几年,陆羽又认识了遍到湖北竟陵的诗人崔国府,两个人一起烹茶辨水,这个时候陆羽开始专注于茶道。在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陆羽南逃到了无锡的惠山,远离红尘,这个时候呢他开始对茶的领悟全方位的激活,把全国各地水分为二十品,这是他乱世中宁静的心。他到浙江湖州的时候遇到了他这辈子非常重要的一位朋友,就是诗僧皎然两个人成为至交,所以陆羽逐渐逐渐写出了茶经,得到皎然很多帮助和指导,以至于陆羽这一生游离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到最后葬也葬在了湖州,选下的墓地,自己选的就跟皎然塔遥遥相对。在唐戴宗的时候,陆羽写出了茶经,名动天下,被戴宗迎到宫中,成为皇帝奉养的江湖名士。


    有一次在宫里品茶聊天,戴宗就问他,说这个陆名士还有什么心愿是我能够帮你的呀,陆羽说平生我最愧对的人是我师父啊,他从我小时候就抚养我,但是我不告而别。戴宗说这有什么难的呀,我去请智积和尚来宫中品茶,你们见上这一面,但是智积呢,对来请他的公宫中官员,说陆羽走后老僧不复饮茶,来请的官员说当今圣上请你,你总得给这个面子呀,智积就来到宫中面见圣上,跟戴宗一起品茶,戴宗就吩咐最好的御茶师,最好的茶,最好的水,精心的给他烹茶,但是老和尚言谈之间,茶盅沾沾嘴唇就礼节性的放下了,也就是说不饮茶,真的不饮茶。戴宗又悄悄的吩咐下去,说底下这第二泡茶,由陆羽来烹,闲谈之间茶端上来,智积和尚还是礼貌性的端杯子沾沾嘴唇,但是一碰到茶,手就停到了唇边,顿时老泪纵横,他跟戴宗说,原来陆羽在您的宫中,这个时候戴宗请出陆羽,师徒解后重逢,看看一盏茶的滋味。虽然这是个传说,没有什么信史记载,但是这一定是信茶的人,爱茶的人给茶圣演生出来的故事,也就是说品茶知味,陆羽之所以被尊为茶圣,他泡茶时候的专注,用心和虔诚,那才是真正的茶道。


    爱茶的朋友不妨翻一翻茶经,分为上中下三卷十章,第一章写的是茶之源,茶从哪来的,南方有佳木,追本溯源,第二章写茶之具,这个具不是喝茶茶具,而是制茶过程要哪些工具,当时制茶什么设备。第三章茶之造,是从采茶,造茶,七道工序。第四章茶四器,讲的是品茶的全套茶具,二十四组。第五章茶之煮,介绍怎么样辨水,用什么水烹什么茶,泡茶之水分成上中下三等。第六章茶之饮,如何饮茶,分茶,怎么样叫得到茶的真滋味。第七章现在读来最有趣,写茶之事,也就是古人跟茶的缘份,茶的典故和寄托。第八章是茶之出,讲茶叶不同产地的品质优劣。第九章讲茶之略,跟茶之具中种种繁复的,那二十四组的茶具对应,说茶的本质应该就在草木之间,把那些冗长繁复的程序是可以省略的。这茶之略,是前面的一个补充就是你也可以不那么复杂。最后一章,第十章写到,茶之图,认为在饮茶的场所应该悬挂弘扬茶道的画轴,也就是说挂画,插花,品茶,这是清雅的文化仪式,要有一个合乎这种典雅心境的环境。


    部茶经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无可忽略,宋代诗人梅尧臣做诗曾经称赞过,“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他其实真的把大家喝茶之风给带起来了。也就是在唐代的中期,禅宗渐渐兴起,核心思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煮茶烹茶人的品位,有时候是言语说不出来的。所以,人能喝茶静下心来,恰好应和了禅宗的理念,从那个时候开始茶禅一味的说法风行于世。陆羽不是说茶者南方之佳木也,也就是说他那个时候品的茶生长于南方,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着生黄土。最好的茶是岩石中的茶,清朗刚劲,中等的茶在沙砾石土之中,下等的茶才长在野里,那么野者上,园者次,野生的最好,园林种植的次一等,有点像现在说古树茶和台地茶,台地茶就是人工园林里面种的。所以呢,他讲的这些茶里面是有中国哲学的,他在茶经里甚至说,“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也就是说山阴底下久不见阳光的茶,过分阴寒,凝滞,喝了是对身体不好的,茶里面也要有天地精华,日月阴阳,平衡身心才好。所以呢跟着茶是真的能够回到草木之间。


    当然,陆羽也说喝茶这件事跟人的修德有关,他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这个东西呀,如果不发酵,它是属寒的,这就是咱们春天夏天,为什么要喝不发酵的绿茶,大叶清茶,白茶,这些茶都是因为能降燥,败火,所以喝的时候,特别合适经行俭德之人,为人节俭,品性高杰,在这个世间不是高粱厚味,能与寡淡清静中品出生命的真气象,清茶润心,那喝茶的人跟茶之间就有默契。


    大家知道这个茶是草字头,过去的药也是草字头,中草药跟茶有是关系的,为什么过去说神农氏尝百草,他中过毒,后来就是嚼了茶叶解毒的,所以过去大家认为这个茶的功用啊,能够清冽降噪败火,其实是有一定的药用之功的,所以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不仅仅讲中药养生,讲究食疗,讲究用茶来调节,你想这一切能让人一片从容散淡,何乐不为呀。


    周作人先生写过一篇散文就叫喝茶,他说我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陈梦。二三好友清泉绿茶,素素雅雅的喝上半天,可抵十年的陈梦啊,世事喧嚣,人生纷扰,喝茶的时候,这一瞬间就都宁静下来了。我记得我在二十几岁,天天夜里面赶稿子的时候,完全喝不了茶,觉得太淡了,太清了,我那个时候呢,要喝浓醇的咖啡,咖啡有艳艳的苦,有糖的甜,有奶的香,那种少年心性,就是要浓沉醇厚,觉得人陶醉不已,提神呢。人其实是到了中年,渐行渐长,经历了很多浮躁的事情,再回到一杯茶里,太知道清淡中有隽永悠长,喝过份浓的东西,甜的东西,嘴里是要反酸的,而喝茶以后,舌底茗泉是回甘的,泡绿茶,古人讲究何做半欧清泛绿,开间数片浅含黄,淡淡的也子泡在水里,慢慢的释放茶香,就是这点悠闲自得呀,就好象带着阳光,让你能够在清泉里唤醒了,茶还活在树尖上的那点灵性和生机。


    中国人说独饮得茶神,两三人得茶趣,七八人乃施茶耳,这话说得好,一个人跟一盏茶静静交流,最得神韵,两三个人好朋友能喝的是茶的趣味,七八个人聚在一块,那就跟施舍茶一样,不过就是解个渴。大家看看现在去茶馆点上再好的茶,大家红头涨脸谈起生意来,谁还得茶趣,得茶神呢,所以神和趣是要安静了才能够得得了。茶,其实喝的是什么呀,喝的呀,就是人跟它之间的那么一点点默契,真喝这点茶是生机蓬勃里面那一点灵动而已。夏天最宜清修,你真的喝茶了吗?大家如果没去远山近水中旅游,那咱们说这件成本更低的事情,柴米油盐酱醋茶,天天可以品得一点点静心的清趣,不妨从今天就泡上一杯清茶。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箬水三千只取其一

    不喝茶到一沾唇齿,不禁老泪纵横,再度重相逢……情深至此,岂是一个茶?!

  • 13880366mif

    非常喜欢,谢谢于丹老师

  • 听友199846556

    慢慢学习,最近有点浮躁

  • huangxiaochan

    静品一杯茶,世外桃源下。

  • 何洁_6k

    很喜欢于丹老师

  • 留一蛋儿

    要看茶经了

  • 留一蛋儿

    茶圣陆羽

  • 留一蛋儿

    茶道文化

  • 留一蛋儿

    聚友喝酒 独处品茶

  • 乐小小乐

    于丹教授讲的太好了,每听一个东西,我都有想要去制版的冲动,茶是有了,有机会我要去学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