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稿
我们最近在说茶,其实喝茶的人不见得懂茶,懂茶的产地的人不见得懂得茶里的态度,就中国古代名士而言,茶其实是他们面对世界打出的一张名片,因为他们认为一杯水中淡淡的茶香,这种君子之交,要比酒肉朋友的规格高出很多。
《晋中兴书》里面讲过名士陆纳的一段故事。陆纳在任吴兴太守的时候,因为他清誉在外,所以名动一时的魏将军谢安想去他府上登门拜访,陆纳听说了也没有做太多的准备,而他的侄子陆俶心里就暗暗齐怀了,心想谢安何等人物,亲自登门我叔叔怎么不做准备呢,万一随从多,那留人家吃饭可吃什么喝什么呀,所以他就悄悄地备下了足够十几二十人享用的美味佳肴。
谢安果然如期到访,陆纳摆上了清淡茶席,除了茶就是几样果品糕店而已,两个人相谈甚欢,心意相通。到谢安告辞的时候,陆俶想我终于可以露一手了,他留下了魏将军和他属下的那些随从,把各种珍馐美馔摆了整整一大桌子,招待大伙儿吃了个酒足饭饱。没想到,谢安他们刚刚离开,陆纳就把陆俶叫过来责打了40板子,他痛斥他的侄子,既然不能给叔叔增光添彩,为什么要玷污我平生的清誉欲,言外之意说我这一辈子清正廉洁,我用茶宴表明我的一种态度呀,你为什么要用那么世俗的珍馐美馔来玷污我这样的清誉呢。
其实他也多虑了,因为谢安不是一般人物,他的骨子里也是倜傥名士,不落俗套,名士相见惺惺相惜,也许就在陆俶画蛇添足之前,谢安在一盏清茶里面已经了解了陆纳的人格。魏晋时候不仅仅名士之间是这样看重清誉的,甚至连皇帝也是一样。南朝的齐武帝在身后还想着用茶表明自己的姿态,那更是一绝,他在遗诏里面说“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也就是说我死后的祭奠不要宰杀牲口,自己就会心里不安,那是生灵嘛。用什么祭奠呢,叫做“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给我一点饼呀,饭呀,有了茶饮就可以打发我在阴间的清闲时日了。遗诏虽然是交代自己的身后事,那也是给活人看的,一个皇帝能够亮出这样的遗诏,也是一种对世界的态度吧。所以你看,茶,是不是一张亮给世界的名片呢。我们上次讲过日本茶道,受中华文化影响至深,而他们对茶的一些态度反过来也被写进一些哲学的著作,我曾经在日本的禅宗学者铃木大拙的书里面看到过一位茶师的故事,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江户时期有一位贵族,他家里面养了茶头,大家听过千利休的故事,知道大茶头在当时是什么样的身份跟地位,也就是说这些贵族除了自己茶头泡的茶以外,别的人茶一概都喝不入口。有一天,主人要出门办事,他就想要带着茶头一起走,这位茶头就说你去办事的地方有那么多的浪人,乱糟糟的,我也没有武功,我自己遇到危险怎么办呢?
主人说没关系了,你也找一套武士的服装穿上,挂把佩剑,自然就没有人敢招惹你。他的这位大茶师就穿上了武士的服装,挎了一把长长的佩剑跟着主人出去办事了。主人出去办事以后,这个茶师就无事可干,独自一人在外面散步,在池塘边正好就撞上了一位浪人,这个浪人很嚣张,一看对面也是穿武士服装的人,就要挑衅,他拔出剑来说,我们来比比武吧。这个大茶师没办法,只好实话实说,说我可不会武功,我就是一个茶头而已。那个浪人就越发猖狂起来,他说你既然不会武功,为什么要穿武士服装,你岂不是辱没了武士的名节,那我作为一名真武士,我更有理由杀了你呀。大茶师想了想说,这样吧,你能不能给我一点时间,让我先把主人的事情料理好,四个小时之后,我一定回到这里,跟你比试。
浪人看他忠心耿耿,也很守然诺,就放了他,那这位大茶师,直奔京城最大的武馆,见到了大武师纳头便拜,恳求他说,你教我一种作为武士最体面的死法吧,大武士很奇怪,说来我这的人都是求生的,我第一次看见求死的人呢。大茶师就把自己的遭遇如实讲了一遍,大武士说,原来你是贵族家的茶头,你为什么不给我泡一盏茶呢,说到泡茶,这位大茶师就很感伤,他心想这可能是我这一辈子最后一次来泡茶了,这么一想人心就从容了,他静下来,取来最好的山泉水,用文火一点一点烹开,取来茶,洗茶、泌茶、滤茶,一丝不苟,泡好之后,恭敬的双手捧给了大武士,大武士一直在看着他有条不紊地这一套程序,接过茶来喝了一口,他说这是我一生中能喝到的最好的茶,我可以告诉你,你不必死了。这个茶头就问,你要教我什么秘诀吗?大武士说我什么都不教你,只有一句话,用你刚才泡茶的心去面对你的对手,这位大茶师不明就里,一边琢磨一边往回走,四小时不到他就看见那位浪人果然已经到池塘边等他了,挑衅的浪人咣当就拔出剑来,说你回来了,我们开始比武了。这位大茶师又回想了一遍自己泡茶的过程,然后就笑笑地看着对方说,不要着急,他从从容容,双手取下帽子,端端正正放在池塘边,又脱下了外套,拎着领口,袖口,一折一折叠好,压在帽子的下面,然后很从容地拿出绑带,扎好袖口裤脚,最后紧紧腰带,整束停当,这个过程里呢,就像他自己取水烹差一样,他一丝不苟,有条不紊,心不乱,气不乱,一直微笑着看着对方。对手是一个早早拔剑的人,被他这样看着,越来越发毛,心里越来越没底,大茶师做到最后,咣当一声拔出剑来,双手举过头顶,棒喝一声音就停在半空中了,就在这个时候,他对面的浪人噗通一声跪下了,说我求你饶命,你是我这一辈子见过的武艺最高强的武士了。
你看这个故事,被铃木大拙写在《禅宗》里,这也就告诉我们,茶匠之心其实是在仪式感中打磨出的从容静气,在今天这个时代里,我们都没有一剑封喉的盖世武功,但是《道德经》说的好,重为清根,静为燥君,燥气过重的时代里,泡茶饮茶这种仪式感,是为了让我们心不乱,气不乱,在宁静中积蓄起来一种定力,当我们在面对任何风险的时候,心香如茶香,舒舒展展,从容不迫,这是不是一种比匹夫之勇更悠远,更博大的力量呢?这个境界,我想懂得的人自会会心一笑。
其实人人都有自己喝茶的故事,我们说名士,说书中的故事,都不如看我们自己喝过人间冷暖自知的哪些茶。在我的印象里,有一些茶我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在春天我看过绿茶的诞生,那其实是我在龙井看见的制茶的过程,都说龙井问茶,我曾经在二十几年前在一个早晨,春天的早晨,阳光初升的时候,沿着九溪十八涧走到尽头,到一户茶农家,那个时候他们的新茶刚刚采回来。那个时候的龙井村没有现在这么喧嚣,茶农还是很纯朴的,我印象很深,他们让我坐下以后,给我先泡了满满的一碗西湖藕粉,让我坐在那看他们晾茶炒茶,那还真是我第一此看见那么嫩绿嫩绿的茶叶尖,那种淡淡的清香真是沁人心脾。我看见他们把茶筛干净,倒进烧热的大铁锅里,是用手翻炒的,我当时大吃一惊,我第一次知道茶农是用手来炒茶的,他们一边抖,一边用手压,手掌抖抖,翻下去再用手掌来压。
他们说这个大铁锅炒茶没有家传的功夫是做不了的,因为是要80度以上,接近90度的铁锅,才能把茶叶里的清气断去,用手将茶叶压扁,整理成形,这个叫清锅。他们就那样很急的翻炒,大概一刻钟,20分钟的样子,就把茶大概压出了形状,收干了它那些清凉凉的水份,把茶筛出来,倒进一个扁扁的竹编的大笸箩里,然后放在早晨已经升起的太阳底下晒,主人就坐下来开始跟我聊天,我问他们说不是炒过了吗?怎么还拿出来晒呀,他们告诉我说,这个叫回潮,因为急火炒得很急,叶子外面干了,里面的潮气没有挥发出来,要放在太阳底下再晒个把小时,去去潮气。所以呢,到了接近中午的时候,他们说这第三步叫挥锅,就是把晾晒过的茶叶倒进锅里,再炒个20分钟,挥锅的时候才是把这个茶叶真正的压紧,整出叶子最后的形状,茶才算是炒好了。我现在都能够记得,在二十几年前,在那么一个四月春风吹拂的上午,我眼看着采下来的茶叶,怎么样变得翠翠干干,清爽,泡进杯子里面清清亮亮。这样的一种问茶的经历,大概是永远都不能磨灭的。
绿茶没有那么漫长的发酵过程,蒸,烘,压成茶饼的过程,就是这么短短的一炒,然后一泡,里面的儿茶素,氨基酸呀,维生素啊都释放出来,阳光雨露还都含在里面,所以喝绿茶,虽然泡不了几泡,但是那种天地精华之气,真是要在春天夏天能够进入我们的肺腑,真正能够降噪去火的。
当然,到了天气寒凉下来,比如说入秋以后,可能就不能喝这样一种全然不发酵的绿茶和大叶青茶了,我在秋天其实是爱喝一些半发酵茶的,比如五龙茶和武夷岩茶,乌龙茶是半发酵的,颜色泛青,既有绿茶的清冽,也有红茶的淳厚,能够喝出来一边是酷暑,一边是严冬,恰巧在秋天的那种平衡。岩茶产于闽北闽南的岩茶也是这样半发酵的,大红袍,肉桂,水仙,凤凰单枞这些都是很著名的岩茶,乌龙茶。当然在台湾最著名的是冻顶乌龙,文山包种,还有宜兰产的一种口味很特别的乌龙茶,特别好听的名字叫东方美人。其实半发酵的茶火候特别难拿捏,可以喝出来同样都是三坑两涧的武夷岩茶,但不同制茶师烘焙的程度不同,那就每一款入口的时候滋味长短都有细微的区别,品乌龙喝的就是火候。我也看过做乌龙茶,他们有晒青,摇青,凉青,杀青,捻揉,烘焙,很多很多复杂的环节。做出来的这个茶,青叶镶红边,因为茶叶边发酵了,有点驼红色了,但是中间捻得紧紧的那个部分还是青青的。
我喝乌龙茶最难忘的印象还是在台湾佛光山上星云大师的弟子们是怎么样带我喝茶的。那是一段特别闲暇的日子,也是这样秋高气爽,比现在稍晚,大概是10月初,有一天几位师傅邀我去山上喝茶,我们就在台湾中部的花莲,在月光寺一起往山上走,我看到了这几位师傅,不辞劳苦,提着大桶的山泉水,揣着紫砂壶,还有两三样不同的乌龙茶,沿着木制的栈道往上爬,一直走过半山腰,我眼看他们还背着瓦斯炉,提着水,就特别的不忍心,我说我们一定要走这么远,爬这么高吗?师傅们说,山上喝茶味道不一样。
结果我们爬到接近山顶的地方,捡了一间亭子坐下来,烹泡茶,看着满眼的风物,苍黄老绿,那个季节交迭的时候,真的是逸韵无穷。所以我看着他们用紫砂壶,用烧开的滚水,一点一点的把茶香泡出来,我后来才悟出这个道理,宋代以前泡茶都用大壶,唐代斗茶是大壶,宋代点茶是大壶,明代以后为什么用了紫砂小壶呢,其实就是行脚僧人兴起的风尚,因为小壶便于携带,在山水之间,烹茶饮茶,你看茶是生在沙土岩石中的,紫砂也是泥土烧的,所以茶在壶里浸泡,就还原了前世的渊源,又重归草木之间,可以说茶就是在紫砂里徐徐苏醒的。这个跟壶的贵贱无关,跟茶的贵贱也无关,我只是喜欢劳苦之后登上山腰,能够看着满眼山林,听着松风浩荡,喝进口里的那种滋味,那个时候才觉得金灿灿的茶汤像古人说的,“一片金波谁得似?半入松风,半入丁香味。”喝茶是急不得的,一会儿你能喝出松风扫过茶芽时候留下来的余韵,再过一会儿又能喝出丁香隐隐的芬芳,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喝过的最难忘的那泡茶,不管是给你泡茶的那个人,还是你喝茶的那个地方,或者就是喝茶时候讨论过的话题,甚至就是你们无语之间漂过来的一段旋律,我们都能够想起来自己难忘的那泡茶。既然茶是感受生命的一种仪式,那么,我们能不能够在自己那泡茶里,悟一点禅机呢?
大家都知道著名的禅宗公案故事,有一位远来的行脚僧问赵州禅师,什么是禅呢?禅师就问他说你来过赵州否呀,他说我未来过呀,禅师一笑说那你吃茶去,又过来一位行脚僧,也请教什么是禅,赵州禅师还是笑笑问,来过赵州否呀,这位行脚僧说我曾经来过,禅师一笑还是说吃茶去。寺里的弟子就很不理解,问师傅,为什么来过赵州的让他吃茶去,没来过赵州的也让他吃茶去呀,赵州禅师又是一笑,跟弟子说吃茶去。其实这已经是禅宗的典故了,三个字胜过万语千言,茶禅一味就在这里相通,一切都源自本心,你吃的那盏茶自然有你自己品出的人生滋味。大家都说绿茶怎么清冽,乌龙怎么甘醇,熟普怎么丰厚,大叶青茶如何沁人心脾,那都是别人的感受,你不亲自品茶怎么能有自己对茶的体悟呢。人在不同的年龄,人在荣辱的境遇,人在对友谈论的时候和自己独自品茶的时候,感受一定都不相同。和一盏茶的相遇,这是可以伴随一辈子的仪式,有茶相伴着的这一辈子,都会有不同阶段的茶禅一味,说了这么多的茶,我不知道各位朋友你愿意从今天开始仔仔细细品品当下的那杯茶吗?
今天又发火了,唉,就是自己的问题,怪这个怪那个,就是自己的问题
品茶论道,茶道人道,与琴曲一起清心
一人独坐品香茗,何需举杯邀明月。
于丹老师每节课都这么实在,受益良多!
走喝茶去吧!
吃茶去
我是一个22岁的大姑娘了,我家就是做茶叶的,毕业后选择做茶叶生意其实我是想充分靠近“茶”,怎么能弘扬传播中国的茶文化,我有点迷茫……当我听到于老师的这一席话,想必我开始明白了!
最喜欢于丹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