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8 喜马拉雅FM
据说,五代十国时期有这样的一个人,被称作“官场不倒翁”,但他和很多历史人物不大一样。因为,过去1000多年里这个人一直在挨骂,比如说北宋年间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就骂他“不知廉耻”,史学家司马光就骂他“奸臣里的奸臣”。
但是,也有很多人说他是个大好人,救了很多人的性命。
那这个人到底是谁呢?
他就是冯道,在五个不同的朝代做过官,辅佐的皇帝多达十二位,这里面不仅有汉人皇帝,还有契丹皇帝。可不管哪个朝廷,这个冯道都是位居高官,因此冯道被很多人都瞧不起,认为他是靠拍马屁混饭吃的“厚脸皮”。
难道真的就像他们所说的那样吗?让我们来听听关于冯道的几个故事。
有一天,在后晋的大殿上,刚刚下朝,几个大臣就低声说着路上遇到的新鲜事:“哎,我说,今天上朝,路过牛马市,我看到了一桩怪事。”
“什么事?说来大家听听。”
“我看见有人牵着一头驴在街上乱转,驴脸上贴着一个人的名字!你们猜猜,这人名是谁?”
“嗯?是谁啊?”
“写的是宰相的名字:冯!道!”
大臣们都捂着嘴偷偷乐。
“驴是宰相,宰相是驴,嘻嘻嘻。”
笑归笑,但还都压低着嗓子。
突然,一阵大笑声从人群中传出。
“哈哈哈!真是可笑啊。”
谁这么大胆,这不当着众人打宰相冯道的脸吗?大家顺着笑声一看,全都愣住了:这位哈哈大笑的,不是别人,正是宰相本人,冯道!
有一个官员纳闷:“宰相大人,这是有人在骂您是驴,您为何不怒反笑呢?”
冯道摇摇脑袋:“未必,未必啊。想来驴子的主人与我同名同姓,这有什么奇怪呢?此事可乐,我得自己去瞅瞅。”
冯道说完,又大笑着旁若无人地走了。留下了一群官员目瞪口呆。他们在心里都嘀咕:“这个老家伙还真是厚脸皮。”
话说回来,为什么会有人用驴子来羞辱当朝的宰相呢?
公元937年春季的一个早晨,朝堂之上,后晋皇帝石敬瑭说:“诸位爱卿,哪一位代朕出使大辽,送上贡品啊?”
文武百官大眼瞪小眼,谁都不吭一声。
为什么后晋要给大辽的契丹送礼上贡呢?原来,当初石敬瑭曾经借助契丹的兵马消灭后唐,建立了后晋。为此他答应,每年都要定期给契丹,就是现在的大辽国送礼。石敬瑭还答应了大辽一个条件,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大辽。
燕云十六州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片非常重要的地区,主要指的是现在的河北以及山西的北部,自从石敬瑭把它献给大辽之后,中原门户洞开,辽人动不动就可以南下劫掠一番,后来大宋王朝和大辽王朝的很多战争都是为了争夺这片土地。
现在,送礼的时候到了,谁去啊?这活谁都不爱干。
为什么?一来,对外族人低声下气觉得没面子,如果被史官写在史书上,那千秋万代都得遭人唾骂;二来,契丹人万一不满意今年的贡品当场翻脸,那可有性命之忧啊。
这会儿,整个朝堂安静极了,大臣们唯恐自己出点动静,被皇帝点了名。一个个低着头,缩着脖儿,眼睛都不敢和皇帝对视一下。石敬瑭刚要发火,只见冯道站出来了:“臣虽不才,愿往契丹一行。”
“宰相乃国之重臣,身入虎狼之地,未免……”
“事关国家安危,老臣一人的安危祸福何足挂齿。死生有命,陛下不必为老臣担忧。”
就这样,出使大辽国的人选就落到了冯道身上。
冯道带着人马贡品,到了大辽。大辽的皇宫内,辽太宗耶律德光看着冯道带来的各色贡品,又看着冯道,半天没说话。
皇帝不说话,冯道也不吭声,笑眯眯地站在一旁。
耶律德光突然问了一句:“素闻冯宰相治国有方,不知宰相可愿留在北地,辅佐契丹?”说话间,耶律德光眼睛死死地盯着冯道,像是想要从冯道脸上看出什么。再看周围的契丹士兵,个个横眉竖目,似乎一言不合,就要拔刀杀人。
冯道听了,不紧不慢地行了个礼,又不慌不忙地说了一番话。他的这番话顿时把耶律德光说的龙颜大悦,但是这番话却让冯道挨了上千年的骂。
他说:“大辽与晋乃父子之国,臣为晋室效力,就是为大辽效力,在此在彼,并无分别。”
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您大辽国是父亲国,我晋国是儿子国,我给儿子效力,归根结底是效忠父亲呀。
他为什么说父子国呢?这么说是有依据的,想当年,石敬瑭向大辽借兵,主动认耶律德光为义父,所以石敬瑭在历史上就是被万人唾骂的“儿皇帝”。
话说,其实石敬瑭是沙陀人,这个民族盛行养子之风,只要能拉近部落之间的关系,就算做儿子的和做父亲的年龄相当也没什么关系。
所以对石敬瑭这个沙陀人来讲,向契丹向大辽称儿子不是什么大事,这是个外交手段,但是对汉人来讲,却是天大的耻辱。
本来耶律德光有点担心,最近晋国发展势头很猛,对我大辽会是什么态度,他心里没底。假如今天冯道有半点骄横,不仅他有性命之忧,两国开战也不是没有可能。
此刻耶律德光还是有些放心了:“哈哈哈哈,好,儿子好,儿子让人放心。”
冯道顺利完成了出使契丹的任务,但是,他的名声却坏到了极点。一国宰相居然公然提起认父之辱,这不就是一头笨驴嘛。于是,就发生了故事开头的那一幕,有人故意用驴子来羞辱冯道。
看起来,冯道似乎是个庸官、胆小鬼、厚脸皮,事实真是这样吗?
话说,晋国给大辽年年上贡,换来的只是短暂的安宁。5年之后,耶律德光还是带兵攻入了晋国的首都汴京,也就是现在河南省的开封市。就在耶律德光的军队要对百姓大肆杀戮的时候,冯道匆匆忙忙来求见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还挺好奇,这个老油条怎么敢来上门送死呢?他一定是来要官的,我得嘲笑他一番,当年我让你留在北地你不留,此时此刻来要官,你的脸皮未免太厚,于是见到冯道之后,耶律德光假装不认识:“你是什么人啊?”
“臣只是个无才无德、愚蠢迟钝的老头。”
“那你来见朕,所为何事啊?”
“陛下入主中原,此乃顺天应人之举,百姓翘首期盼,如盼甘霖。不才以为,陛下应该安抚百姓,聚揽人心。若是伤民害民,对陛下只怕有百害而无一利。”
原来冯道是为了这城中百姓而来。
话说,耶律德光原本打算纵兵劫掠,只是图一时痛快,并没有想太多,如今听了冯道的话,他觉得确实有些道理,但自己毕竟是一国之主,怎可在臣子面前轻易改口,未免有失威严。
于是冷笑道:“哼,中原百姓不过是案上鱼肉,任我宰割。我知道你想救他们,但是你救得了吗?”
冯道还是不紧不慢:“即使佛祖在世,恐怕也无可奈何呀。但是陛下一句话,就能救得了万千苍生啊。”
耶律德光给自己倒了一杯酒,斜斜地看着冯道:“你是说神佛也不如朕吗?”
“此言差矣。”
话音一落,耶律德光面色一寒,“当啷”一声,把酒杯往桌子上一顿,他刚要发怒,冯道又加了一句,把耶律德光给说乐了。
“佛祖哪能和陛下相提并论,我从未见过佛祖救活过一人,但是陛下一句话,定能活命万人呐。”
“哈哈哈,好,传令下去,兵士不得伤害城中百姓,违令者严惩。”
果然,这一次,汴梁的百姓没有遭遇屠戮之灾。到底冯道这一句话救了多少人的命呢?几千?几万?谁也说不清楚。
说起来,这一次冯道还是靠着拍马屁说好话,做成了一件大事,救了很多人。再回头看看,那些平时嘲笑冯道的大臣,在满城百姓将要枉死于屠刀之下的时候,这些人连个身影都看不到了。
那你说,冯道到底是个厚脸皮的小人,还是一个做实事的好人呢?
然而,冯道最被人诟病的就是多朝为官,没有忠君之志。五代十国前前后后不过50多年,在这50多年出现了15个皇帝,而冯道为官则长达40多年。
而冯道能在官场上屹立不倒,更多的是因为他不贪财、有才干、有容人之量,知百姓疾苦,愿意自己背负骂名。
除了保护百姓,其实冯道还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就是在五代十国这样的大乱世当中,他大量地刊印典籍、保存书籍,为文化的存续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所以说,作为一个这样的高官,冯道的德行还是出类拔萃,值得人们赞扬的!
冯道独到的人生智慧和处世哲学,对当今的公务员、职场人士仍然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
冯道为官:史上最“厚脸皮”的好人冯道为官:史上最长久的大臣,为什么还被大家骂厚脸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