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选择盖浇饭是个典型例子

2018-04-18    喜马拉雅FM

在我们学校旁边有一家小饭馆,我常常会去那里吃午饭。我最喜欢的就是他们家的西红柿炒蛋盖浇饭。所以到他们家吃饭,我懒得看菜单,几乎是必点西红柿炒蛋盖浇饭。

前两天,正好和团队里两个小伙伴一起过去吃饭。他们都是无肉不欢的人,所以在点餐的时候,在好几种肉之间犹豫不决。

我就简单了,朝服务员一点头,“老样子,西红柿炒蛋盖浇饭!”然后就静静地等着旁边的人做出决定。结果一位小伙伴把菜单翻来翻去好几遍,还是不知道吃哪个好。

这时,旁边另一个人突然说道:“那给我也来一个西红柿炒蛋盖浇饭吧!”

“好,两个西红柿盖浇”,服务员利索地总结了一下。

这时,那个一直犹豫不决,无比纠结的小伙伴合上了菜单,看着服务员说:“要不,我也来一个西红柿炒蛋盖浇饭吧。”

我一听就笑了,“啊?你们两个都跟我学什么啊?你们不吃点肉吗吗?”

“我们也换换口味嘛,看来看去也不知道吃哪个好!”旁边的小伙伴也笑着回答了我。

我点了一个西红柿炒蛋盖浇饭,结果后面喜欢吃肉的人,也跟着我接二连三地点了西红柿炒蛋盖浇饭,做出了与我相同的行为,这个时候,从众就发生了。

从众发生的原因

所谓“从众”,心理学上的定义是,在有真实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之下,群体内成员为了保持行为一致,做出的行为或者信念改变。

分析一下这个定义,从众可能会在两种情况下发生。

第一,是当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一种群体压力的时候,如果我们不和群体内的其他成员,那会产生消极的后果。因此,现实的压力迫使我做出与他人一致的行为。

就比如我们几个在点菜的时候,可能因为我根本不用看菜单,就早早做出了选择。所以其他两个人就觉得我在等他们,如果他们一直决定不了,让我等太久,就会比较尴尬了。

于是,我坐在那里等待,再加上服务员期盼、甚至不耐烦的目光,而他们在那里看来看去又不知道选什么好,就形成了一种压力,逼迫他们尽快做出决定。

但真的不知道选哪个好,于是两个不吃肉的人,就跟从了我的选择,西红柿炒蛋盖浇饭,从而产生了从众的行为。

有时候这种群体压力并不一定真实存在,而是我们想象出来的。但这想象的群体压力,同时会让我们担心消极的结果,不得不与大家保持一致。

虽然服务员期盼的眼神是真的,但其实我倒并不觉得他们应该快点点菜。一来是我并没有那么饿,二来我其实在充满好奇地看他们家的菜单,在看都会有哪些神奇的菜式搭配。

所以,他们两个觉得我在等他们快点点完菜,这种压力就是他们想像出来的。但即使是想像,终究还是让他们感受到了压力,匆匆忙忙做出了与我相同的选择。

尤其是第三个,我猜第二个人也选了西红柿炒蛋盖浇饭之后,他想像当中的压力就更大了吧。只剩他一个人了,而且前面两个人点的东西都是一样的。

从众,这两个字是由五个人组成,充分说明了人多了之后,有多么大的力量!那么我们为什么会要从众呢?

其实,说简单点,就是由于群体压力的存在,或者假想存在,让我们常常会跟随别人的行为,以此来避免自己显得很无知或者不符合规矩。

从众的两种形式

从众分为两个形式,一种叫信息性从众,另一种叫规范性从众。

信息性从众是指当你面对一个陌生环境或是一个新鲜的事物,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你往往会观察别人是怎么做的,然后跟着做出相同的行为。

我记得我第一次进肯德基是1994年暑假,在杭州西湖边的岳王庙旁边。当时从来没见这种店,也完全不知道里面是干什么的。

于是我们几个中学生就战战兢兢地走进去,一边故作镇静,一边偷偷观察别人是怎么做的。就这样学着别人的样,完成了人生第一次洋快餐的购买行为。

当然,我们的行为与别人是一致的,连买的东西也是和别人一样的,这就是信息性从众由于没有经验,不知道该怎么做,我们会模仿或跟从别人的行为。

我们第一次参加高档聚会、高层论坛或者是婚礼仪式,行为举止基本上都是属于这种信息性从众。

第二种是规范性从众,我们感受到来自于群体的一种无形压力,为了不被群体排斥和拒绝,我们选择了与群体保持一致。

如果一个问题有A、B、C三个答案,你一眼就看出来,答案肯定是B,就像你肯定我是一个男的一样。就在你准备告诉我答案是B的时候,一个人跳出来,看了看问题说,“好像是A。”

第二个人说,“我可以确定,一定是A!”

第三个人说,“我好好想一想,嗯,是A!”

第四个人说,“真的是A哎。”

第五个人说,“我不太确定,但是他们都说是A,那就A吧。”

这个时候,我再问你的答案,你会说什么呢?

心理学家还做了一个这样的实验:当4名大学生在房间里安静地答题的时候,一些烟雾从通风口里飘进了房间,并且越来越浓,最后弥漫了整个房间,大家相互之间只能看见一个大致的轮廓。

事实上,房间里唯一的一个不知情的参与者当中,有的会走近通风口察看,有的会告诉其他人通风口有烟灌进来了,有的会询问其他人这种情况是否正常。

但另外三个其实是托儿的人,只是耸耸肩,并不回答他,神态自若地坐在那里,不慌不忙地继续答题。于是,他只好莫名其妙地坐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参与者尽管不明白其他人为什么会如此镇定,但即使后来因为烟雾呛到开始咳嗽,也只有一个人在4分钟内起身下楼,向实验负责人报告,另外有3个人在实验结束前告诉了负责人,而剩下其他人完全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其他人的反应如同魔咒,让我们动弹不得,只能忐忑不安地等待。这个实验让我们看到,有时候我们宁愿拿生命去冒险,也不愿意打破刻板观念。即使在面临生死的关头,我们常常还要顾虑自己的举止是否得体,这也是一种群体给予我们的规范压力。

其实无论是信息性从众,还是规范性从众,都反映出我们有一种希望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强烈愿望。我们非常害怕与别人不同,而让自己进入一个尴尬和窘迫的境地。

所以一个群体中大多数人的行为,就形成了一种无形之中的标准和规范,当你不知道该如何做的时候,可以模仿或者按这些标准行动。即使你可能存在疑议,但大多数时候,也不得不遵从这样一种群体的规范。

哪些因素影响从众的发生

虽然我们经常会有从众的行为,但也未必每次都会做出从众的行为。那么,究竟哪些因素会影响从众行为的发生呢?

群体的规模。

通常来说,群体的规模越大,从众行为越少;而群体规模越小,从众行为就越多。如果你们一个班30多个人共同讨论假期去哪里玩,估计是一人一个主意,根本定不下来。

但如果是你们一个宿舍,就四个人,那很可能一两个人提了方案之后,其他人就从众了。因为群体越小,彼此之间的熟悉度越高,接触也越多,就越容易形成群体压力。

一旦不与群体保持一致,就容易受到排挤。

公开地回应。

为什么我们的投票都要无记名,还要折好放进投票箱,谁也不知道别人写了什么。就是因为如果是让你公开说选谁,你很可能害怕他人知道你的想法与大家不一致,从而对你不利,就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很可能会跟从他人的意见。

相反,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别人不会知道你的选择,顾虑和担心就没有了,你才更加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权威性。

试想一下,当你面对难题,不知道选什么的时候,你们班里最强的学霸毫不犹豫地选了A,你是不是也会毫不犹豫地选A呢?这就是权威的影响。

我们相信权威,因此也相信并愿意跟随他的选择。所以,在群体中,地位更高,更有权威的人,拥有更大的影响力,这就是微博上大Ⅴ的重要作用。

群体的凝聚力。

群体的凝聚力越强,对成员的影响力也就越大,发生从众的概率也就越高。因为不从众所要付出的代价就更大,很容易受到排斥和拒绝,甚至是被赶出群体。

就像看球赛的时候,你不小心坐到了对方球迷的队伍当中,如果你在对方球员赢球时,你没有呐喊庆祝的行为,周围的球迷很可能就把视为眼中钉,集体用眼神来杀死你。

如何评价从众行为

其实,从众并不一定是坏事,特别像信息性从众,当你面对陌生的事物,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跟随大家的行为,不失为一种比较安全和恰当的策略。

比如你第一次去听古典音乐会,不知道该穿什么衣服,可以了解一下别人是怎么穿的;比如你买了一个高科技产品,不知道如何使用,可以看看网上的使用视频。

当然,有些规范性从众,也能使我们自己和其他人受益。

比如大家都提倡节约用电,你也从众一下,跟着大家一起随手关灯,少开空调,就算开了,也尽量不把温度调得过高或者过低。

这样的从众行为,对环境保护是大有好处的。而我们的相关部门也完全可以通过人们的这种从众性,有效地开展环保宣传,倡导大家保护环境。现在流行请明星做公益活动的形象代言人,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吧。

当然,对于那些消极的从众行为,我们还是应该尽力避免的。

比如抢购商品、歧视外来人员等等。所以,当你要做出选择,to be or not to be的时候,最好先仔细地思考一下,别人的行为合理吗?真的对吗?有没有别的可能性等等。这样或许可能帮你做出更加明智的决定。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自由的,常常要受到外界环境和他人的影响。但是,如果你能够保持一点批判和反思的精神,或许至少在精神上,你可以是自由的!

你真的能决定自己的行为?

从众心理是什么?有哪些经典案例可以分析?


打开喜马拉雅,下载离线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