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8 喜马拉雅FM
手机为我们打开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功能强大、精彩夺目之后,人们都觉得被手机“绑架”了。尽管越来越多的“不做低头族”、“放下手机”出现,可还是一旦人机分离就会心里空空。
当今手机越来越像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我们也尽量与手机保持距离来减少手机的负面影响。手机的普及是生活的趋势,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不能离开手机。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现在我们也已经知道为什么会对手机如此沉迷,了解手机身后有成千上万的产品经理和心理学家应对我们的小把戏之后,我们也才可以对症下药。
大脑害怕不确定性,那我们就要为其提供确定性。当我们感觉到环境的安全时,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对手机的依赖。
现代人的习惯:一分一解锁,三分一刷屏。我们之所以害怕错过信息是因为我们怕对方不理解,从而产生误会与责怪。所以我们可以尽量让对方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比如说,对方发来一条微信,但是看到你头像里写了一些字,点进去一看知道你现在是工作时间,只能晚上八点钟以后回复。这个时候他会对你多一些理解,而你可以减少不被理解的焦虑。
还有,可以提前与经常找你有事的朋友说明情况:“微信不能及时回复,急事最好邮箱或电话。”并且修改了自己的备注,加上电话号码,这样对方如果确实有事就会打电话。
微信信息的情况,我就默认为“不急的事”,即使上班错过了也不担心,我个人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之下,忙起来几天不打开微信,也少了很多无端的焦虑感。
我经常会在出门前卸载一些很耗时且非必需的应用,当自己想要在路上刷的时候就需要重新下载,可是考虑到流量的问题就打消想刷的念头。简单地增加享乐成本,从而减少在手机上的时间消耗。
千万不要小看这种看起来很笨的方法,人都是权衡利弊的动物,当我们感知到一些事情的成本高于收益的时候,我们就会重新考虑。
曾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区分了“热心学生”和“自私学生”。其中一部分学生收到一封简短的信,被告知下周将会举办爱心食物的捐赠活动,请他们带上食物来到学校广场。
而其他学生收到一封较为详细的信,包括捐献的活动地点和对食品的一些要求,还建议学生顺道经过学校广场去捐赠,那样就不会多跑一次。信随机赠予给热心学生和自私学生。
结果显示:收到详细信件的学生当中有42%的热心学生捐赠了食物,在自私学生当中也有25%;而收到简单信件的学生当中只有8%的热心学生捐出食物,自私学生捐献率为0。
这两个对照组最大的不同是有无地图。这么一个简单的举措,让他们感知到成本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它也从侧面告诉我们:永远不要低估一个人能有多懒。所以要想尽可能减少自己对手机的依赖,可以通过让自己打开一个应用的成本增加来实现。
当我们抱着买衣服的目的去逛街时,我们可以很快买到想要的衣服。但目的如果只是休闲放松,那么我们买一件衣服需要的时间会长得多。
后者对于衣服的浏览量大于前者,但是收获率却没有前者高。这是因为后者的场景被唤醒的状态是闲逛,还没有认真看完,我们就渴望到下一家去。
这其实就像在网络上学习,浏览足够多的信息不代表能学到那么多的知识。面对不同的事物和环境,我们被唤醒的心理状态也不一样,而只有唤醒和我们的目的统一时,才能让我们变得高效。
为什么很多人排斥网上学习,认为看书还是看纸质书好呢?当我们打开微博的时候,即使在里面看到的是干货,微博对我们的唤醒也是娱乐性和社交性为主的,这就导致了我们的唤醒状态和目的不一致。这样的知识很容易成为过眼云烟。
而当我们打开一本充满思想的纸质书时,因为我们在足够的教育之中,纸质书对我们的唤醒更多的是学习知识,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学习到的东西就会更持久一些。
但这并不是说网上学习达不到持久有效的目的,我们要将学习渠道特定化。比如持续用电子设备学习,当培养起它们对我们学知识的心理唤醒时,我们就可以高效使用电子设备学习知识。
人剑合一是最高境界,人机分离是最美距离。
学霸模式1.3.3接纳性对抗-如何降低手机的负面影响
成长为自己喜欢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