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41 老子的重磅炸弹

(道德经)41 老子的重磅炸弹

00:00
16:04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王蒙,在道德经开始没有多久,老子有一个名言,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刍狗是什么意思?是说用草扎的人形、动物形,是在办丧事的时候用的。到现在比较老的地方,也有用纸人、纸马来办这个丧事,烧掉算是为死者送行了。


他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这个人到最后也会灭亡的,人最后也会死亡的。当然现在更流行了火葬,这就更是“以万物为刍狗了”。那么“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个话和他前边的说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有点自相矛盾。


但是他这里边所谈的意思就是圣人并不婆婆妈妈,圣人并不是一个感情化的人,圣人是一个和天道结合起来的一个人,那么它就是万物尊重的是自然,是自然的规律,是自然的法则。就是说一切的一切有自己的产生就有自己的死亡,有自己的存在就有自己的毁灭,这个话真是有点像个重磅炸弹。因为除了老子外,别人还没有这样说过。


庄子这是和老子齐名的道学的始祖之一。但是庄子他是说什么?“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从感情上还是对天地有一种爱恋,有一种崇拜,有一种亲近,所以说他有大美而不言。至于孔子强调要知天命,他也强调天何言哉,“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他也是肯定天地的。


可是老子这里头他并没有否定天地,却也没有肯定天地,他说天地不仁。天地不是一个有道德感情的这样一个人格化的存在,而是一个自然的存在,它本身包含了让人高兴让人满意的事情,也包含了让人痛苦,让人哭泣,让人失望的事情,尤其明显的是存在,它还包含着另一面,就是毁灭。


这个印度教他就很强调毁灭,在印度教里边它有三个大神,其中一个最伟大的神,阿石婆,是主管毁灭的。这个我们就可以看出毁灭在人生当中,在世界当中,在宇宙当中也是永远在那里头存在着的现象。也是大道,一曰大,二曰逝,这个逝既是留过去了,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毁灭了,所以人死了叫逝世。


老子为什么要这样说话呢?他是什么意思?他是要让你失望,他让你感到痛苦?不是。恰恰相反,我们应该看到天地的这一面,我们应该看到死亡、灭亡对于各种的事物来说都是会有的。问题不在于他最终会灭亡,而问题在于它的存在的期间,它有它的合理性,有它的美好,有他的令人十分珍惜和十分认真对待的这一面。


还有就是佛家,他讲一个道理叫“爱欲生尘怨”。人活的世界上你会有爱心的,有很多的爱,对家人的爱,对男女的爱,对子女的爱,对生命的爱,这些爱都是很感动人的,很美好的。但是佛家又看到另一面,你正是因为有了爱欲,你才会有嗔怨。很简单,你爱了你得不到回报,或者你自以为得不到回报,你认为你对别人爱的不行,可是别人对你很冷酷,你这不就成了嗔怨了吗?


看看红楼梦,为什么林黛玉对贾宝玉那么多的不满,经常说话的时候,说的贾宝玉是又急又没辙,又哭又无奈。正是因为林黛玉太喜欢贾宝玉了,所以对贾宝玉的每一点一滴、一举一动她都盯着,都特别的敏感,这么敏感起来了,它就给我变成了一个负面的感情。


所以从佛教来说,它认为各种感情他互相是相通的,美好的感情他就会通向了消极的、负面的感情,而这些感情会构成人的烦恼,甚至于会成为人身上的锁链,使人永远得不到解脱,永远得不到自由。佛家的正规的说法是说,人有七情,就是“喜怒忧惧爱憎欲”,必须把这七情六欲都看穿,你这才能够解脱,获得精神的自由。


所以我们先说一句,天地不仁,你也就不必反过来,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呼天抢地,怨天恨地,咒天骂地。这不就是这样,世界上的事情,她本来天地,她不是一个脉脉含情的这么一位女性,这么一位慈母,她只是该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该怎么变化就怎么变化,该生会有生,该死会有死,该顺利会有顺利,该挫折会有挫折,所以这个说法在某种意义上他使人清醒了,使人不要老是自作多情,使人不要老是怨天尤人,他有正面的意义有积极的意义。


那么圣人以百姓为刍狗,这个话当然我们看着在今天对这个话非常遗憾,因为我们的一个基本的思路,基本的思想是爱民,是亲民,是与民同乐,是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因此我们当然要爱人民。但是老子具体的这个地方说到的意义,却也包含着一种圣人不是小资,圣人不是多情的风流少年,圣人不是婆婆妈妈的所谓妇人之仁,圣人他会考虑到这个世界的变化是各种各样的可能性都有。


简单的说,所谓“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那么它的一个出发点就是说哲学高于文学,哲学高于道德,哲学高于一切,老子的道德观念它是一个哲学的观念,他并不感情化,他也不把它美德化,他也不把它文学化,说让你看了以后,知道了以后,怎么感动,怎么热泪盈眶。它不是这样的一种东西,而是让你变得很阔达,很冷静,很敢于正视这个世界的一切的美与不完美,好与不太好,道德与有时候不怎么道德的这一面,让你都看到。所以老子的这个说法他与众不同,给人很大的启发,而且使你变得更坚强。


老子是不提倡坚强的,老子的很多说法看多了以后,人们会感觉使你变得很阴柔,什么事都想到先退一退,什么事都想到要谦虚,要空虚,要静止下来,要无为,不要张罗那么多的事,好像是让人变得比较软弱,变得比较收缩,甚至于变得比较消极。


但是正因为老子《道德经》里头有这么一个重磅炸弹,他说天地不仁,圣人不仁,让你一下子打了个激灵,让你一下子不那么脉脉含情了,也不那么多愁善感了,让你正视世界上应该正视的一切方面。老子还有更独特的说法,他说是“失道而后德”,你体会不了这个道了,你就只好向德行向功能来求助、来招手、来祈求。“失德而后仁”,你德也没有了,你那个自然而然的那种功能,那种心理也不够了,这时候你就得讲爱。


“失仁而后义”,你失去了仁爱了,然后你只好讲正义讲原则。然后“失义而后礼”,你连义也没有了,那你就是讲文明讲礼貌,讲表面的这一套,所以老子的这个“天地不仁”和“圣人不仁”我说它是一个重磅炸弹,它对于那些软弱的人,那些含情脉脉的人,那些小资化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提醒,是一个给你脸上、脑袋上先泼上一桶凉水,这样你就会增加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适应力与抵抗力了。


老子喜欢做这种非常抽象的推断,比如他说“失道而后德”,他就是认为在神农氏很早很早以前,神农以前,因为老子庄子连对轩辕氏黄帝都是有批评的,相反他认为神农氏、伏羲氏那个时期人们过着最幸福的生活,那时候也没讲这么多的什么仁义道德,连这些词都没有,大家自自然然地该怎么活就怎么活,该饿了就吃饭,冻了就穿衣服,人少了那么就互相照顾,人多了也注意谁也别挤着谁,他认为这个就是道。


把它变成了一种美德了,那个你还得费劲去做,而且会引起来他说他有德,他说他缺德,这反倒这事情就不好了,所以“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你连这些德都没有了,然后就只有靠提倡仁爱了,其实这些说法也都是老子的片面之谈,他是有意识的和儒家的那些主张保持距离。


好,今天我们就说到这里,那么我们自问一下我们有没有怨天尤人的时候呢?我们有没有自作多情的时候呢?我们有没有足够的这种耐受力,这种经得住考验的力量,能够碰到难过的事情,碰到困难的事情,碰到生离死别的事情,也还能够保持着自己的精神的正常呢?好,今天就谈到这里,下次再见,谢谢。


【原文】 

▪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啊繁

    天地不仁,这句话实在是个重磅炮弹,王老分析了孔子和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老子则沉下脸,告诉我们哲学的规律胜过道德和情感,让我们的心不要总活在那些喜怒哀乐爱憎恶的纠结里面,风物长宜放眼量,人生本来就是两个面的,创造的反义词就是毁灭,生必然走向死,大和逝是生命的真理。情感过于充沛的时候反而要辩证,要理性,任何时候准备两手,天道是严肃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我们只能在理解了天道的这种严肃以后,才能更好的明白为什么精神上要尽人事,心理上却是道家的听天命了!谢谢老师!

  • 1328841snfx

    仁义,人之性情,非天之性情,人造之物而非天造之物! 人由天地而生,物也由天地而生,同是天地所生,对天地而言就同一而无区别,对人而言,刍狗只是轻贱之物,对于天地而言刍狗和万物却是同出而异名。大若日月山河,小若尘土草芥,都同一而无别!天地无常心,圣人亦无常心。

  • 嫣然_s1

    喜欢老爷子,天天听!

  • 老师讲的好

    圣人就是把先人好的经验,做人做事的规律总结提高了

  • 非草本木

    这一讲太有冲击力了,老子很有见底。天地若仁,世界上不会有万事万物百花齐放了,一支独秀将毫无生机。同理,人类社会到处都充满着爱,其实也就没有爱可言。没有了矛盾,也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人类社会也将是毫无生机的一潭死水。所以我们要正视困难,正视矛盾,世上本没有什么救世主,只有靠我们自己奋斗向前。

  • tom_9k

    哲学大于道德;老子大于孔子。

    听友251789356 回复 @tom_9k: 你不觉得孔子的很接地气吗?很生动很亲近吗?

  • SHA刘莎

    这一集太令人震撼了,王老师讲的非常好

  • Whitecoffee721

    解读的非常好,接受天地圣人皆不仁,从道即好

  • 默默的羽毛

    道家 道 德 仁 意 礼 儒家 仁 义 礼 智 信 这么对比一下 道家 比 儒家 直接高了两个档位啊!

  • 59__

    圣人不仁也是实在,圣人不救世主,百姓该干嘛自己去干,顺其自然是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