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44 替天行道

(道德经)44 替天行道

00:00
13:24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王蒙。在讲到《道德经》的时候,我们讲到它的无为,讲到它的上善若水,讲到它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讲到它的好事变坏事,坏事变好事,讲到它的虚和静,讲到它的不为天下先等等,似乎它都是比较收缩,比较低调,比较是往下深沉的,走的是这个路子。


但是《道德经》里头也有挑战性,也有批判性,我们绝对不能忽视的是它对于天道和人道的理解,而且它的话说得尖锐,批判性完全出乎人们的预料。在第七十七章中,它讲“天之道,其犹张弓与”它说这个天道就跟拉弓射箭一样,天道是什么,怎么像拉弓射箭?


“高者抑之”,您身上这个劲把它拉得过高了,它说你那个地方高了,你就往下压一压,哪个地方低了就往上举一举,起码你两个手的关系是这样吗?前手高了,您就前手往下压一压,后手低了,你就后手往上举一举。“有余者损之”,你使劲使的过大了,两个手不平衡了,几个手指头不平衡了,哪个地方用劲用的过了,或者弓箭变形了,这种情况之下,您就损它一下,就降低一下,让它那个地方劲小点。


“不足者补之”,哪个地方近没使上,手指头也好,甚至于手背也好,腰也好,腿也好。因为你拉弓射箭,看的是两只手,它是全身的力气,哪用劲用少了,这地方你就要增加,用劲多的地方就要减少。 


它总结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之道是什么?是让有余的、过多的、太强势的,让那部分人,让那一部分事情给它往下压一压,给它减少一点,来补不足,来帮助那些弱势群体。简单的说,天之道是要适当的压一压有余的,过多的、过负的、过高的这部分力量,适当收缩一下,适当控制一下,多少让他们拿出点他们有余的资源来,来帮助这些穷困的、孱弱的,维持不了温饱的这样的一些人。 


就是说要“抑强扶弱”,那么当然我们还有很多类似的说法,就是强要扶弱,而不能恃强凌弱,不能够仗着你的强势去欺负弱者,去剥削弱者,去压迫弱者。他底下来了一句,这句话可是要命,如果他说天地不仁,我说他是扔了手榴弹,那么这个底下这句话,可是就是天的刺刀了。


他说“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可是目前的人间的法则它是什么?是丛林法则,他当然那时候没有丛林法则这个词。他是反过来的,是“损不足以奉有余”,是压迫弱者,剥削弱者,把弱者的资源都奉献给强者。原来他粮食吃十年,他都吃不完了,但是不行,我们还得给他交粮食。他吃肉吃的已经肥得不成样子了,但是不行,有肉得先给他吃,他说这是人之道。


这话说的可是太厉害了,他这几句话一说简直像19世纪、20世纪的社会革命党,乃至于共产党的语言,就是我们要反剥削反压迫,我们要造反有理,我们要阶级斗争,他往这个方向走。所以他说我们不能够按人之道,按剥削压迫弱者,被剥削者的这条路走,而要怎么样?这就是中国的历次的农民起义的口号。这个口号叫什么?最厉害的口号就叫替天行道。


替天行道是干什么?要造反就是造反有理,就是要杀富济贫,就是要开仓放粮,就是要打击那些为富不仁的那些寄生虫等等。这些话都是非常符合20世纪的中国的革命者的心愿的。所以你也千万别认为学了老子以后,这人就踏踏实实的光剩了在一边练气功了,就是睁着眼也不看,长着耳朵也不听,对什么事也不评论,一切听其自然。


不,老子里有这样的话,有这样的对社会的不平等现象,社会的不公平现象,特别是恃富凌弱,恃富凌贫,这样的现象,给予了巨大的批评。这个《道德经》里在其他地方也还有类似的论点,他说为什么人民会吃不饱?因为上边的人吃得太多了,这个话也很厉害,这带有非常明确的挑战性。为什么人民穿不暖?我们按这个逻辑分析一下,因为上边人预备的衣服太多了。


这些地方,老子的话都带有挑战性,带有批判性,但是毕竟老子本身《道德经》本身不是一部提倡阶级斗争,提倡造反,提倡农民起义,乃至于提倡武装斗争的这么一部作品。老子他还是从哲学上来考虑的,老子能够产生这样的观念,是顺着他自己的大道之路,哲学之路,天道之路来得出的结论。


因为在道德经里边,老子他分析道的特色是“反者道之动”,就是这个道的运动,首先他是一个否定,是对已有的秩序,对已有的认知,对已有的格局的某种否定,反者道之动。所以刚才说的天道是帮助弱者的,而人道是欺负弱者的,这样的一个说法就是要把它反过来,反过来我们要批评那些强者,让他们多多的为弱者多做贡献,这就是“反者道之动”。


“弱者道之用”,那么当你运用道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就会引弱者为通道,你会跟弱者站在一起,你自己也要强调你自己的弱,而不是你自己的强。所以老子他是用一种历史辩证主义,历史辩证法来看待社会上的很多问题的。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讲历史唯物主义,而老子这个地方他唯物主义讲的很有限,他也没有讲生产力,没有讲经济基础,但是他这是一种历史的辩证法。 


他知道什么事情都是物极必反,他知道你强势太过了,你反倒容易崩,你反倒容易会变老、变弱。他知道一个弱者他走投无路的时候,他也许会爆发出一种特殊的力量,所谓哀兵必胜,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他就是看到了世界上的这种变证的变化,每一种事物,每一种局面往往会向相反的方面变化的道理。


所以中国一方面我们可以说有封建的帝王,有各种的君王,有这种对人民的剥削,但是从来中国文化里也没有中断过,对帝王权力的挑战也没有中断过,要“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这样的一种分析和这样的一种努力。所以中国的文化不仅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虚静无为这一面,也还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为王侯将相必须是某种种姓上才能干得成吗?这是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发表的言论。


所以中国也有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这样的言论,为卑贱贫苦的人争名域,争地位,中国也还有就是水可载舟,也可覆舟这样的警告,对中国的这种农民起义,以及他们所代表的革命的挑战精神,也不是无缘无故的。就是在这样一个讲哲学讲的很玄妙的道德经里边,也有这样的语言,也有这样的名言,也有这样的启发。好,我们今天这一课就讲到这里,下次再见。


【原文】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道德经·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石家庄刘强

    天道,讲的是事态的平衡。

  • 1595230kefw

    王老先生一口京腔,且有自己理解,听来有趣!

  • 老师讲的好

    王老师都80多岁了,身体健康,能活100岌

  • arouter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 xc故乡的云

    这一章在中医理论上很有指导意义

  • 全智贤以色列分贤

    喜欢你的 叔叔

  • 听友115634344

    王老言简意深,剖析深理!

  • 仙境兔灵

    ◉‿◉讲得太好啦~

  • 眭遇而安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两句话,历史以来各家的解释版本很多,王蒙先生在此的解释更贴近近代人类社会历史和变革。

  • tom_9k

    均贫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