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下:买买买的东西都是你真正需要的吗?
一、引子
“如果一个工人与他的老板欣赏同一个电视节目,游览同一胜地;如果一个打字员打扮得和她雇主的女儿一样漂亮;如果黑人拥有一辆凯迪拉克牌汽车,如果他们都阅读同一种报纸,那么这种同化并不标志着阶级的消失,而是标志着现存制度下的全部人口在很大程度上,分享着用以维持这种制度的需要和满足。”
这段话来自在1964年出版的《单向度的人》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马尔库塞。在50多年前,他似乎就成功预言了我们当下的生活。
如果真的出现了马尔库塞所说的这种状况,对于工人来说究竟是一件好事呢,还是一件坏事呢?
事实上,存在两种截然想法的观点。一些人认为,这样挺好的,说明工人的整体待遇改善,可以享受和老板一样的生活了;但马尔库塞则十分担忧。他会说这些都是“糖衣炮弹”。
他说:“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是受到抬举的奴隶,但他们毕竟还是奴隶。”31
那么,他为什么会对工人生活状况的改善,反而感到忧心忡忡呢?
事实上,马尔库塞都有一种极为深刻的人生体悟:那就是,纳粹式的集权统治虽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军事上被打败了。但是它的心理机制依然存在,而且可能通过它的对立面,消费文化和资本主义重新回来。换句话说,马尔库塞认为,极权可以借尸还魂。而且新的极权很可能采取了非常温柔而美好的形式,让人难以察觉出来。这种极权是更难以摆脱和对抗的。这才是他所要警惕的。
接下来,我就要来详细分析,马尔库塞对二战之后西欧社会的分析和批判。
今天的课程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首先,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马尔库塞认为,二战之后在西方出现了一种全新的统治形式。
然后,我来着重介绍一下,马尔库塞提出的一个概念——虚假的需求,究竟是意味着什么?
紧接着,我们来看一下,性在单向度社会中的变化。
最后,我们来介绍一下马尔库塞本人对68年五月风暴的反思与总结。
二、非理性的新控制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的“导言”中,就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观点: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的每个部分,都是高度理性化的。但是,这个社会的总体却是非理性的。
这个判断是非常耐人寻味的。大家有没有感受到过呢?
例如,很多人平时不得不每天坐在电脑前面十几个小时。他们晒不到太阳,吹不到自然风,也接触不到任何自然。成天像下水道的老鼠一样,穿梭在城市的地铁里。
然后,一到双休日或者节假日,大家就像逃难一样地逃离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开着车,坐着高铁,他们要回到自己的家乡,到郊野、到自然里去看看。然后又被堵在路上。而每年的樱花季,上海的一些公园都会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
大家工作是高效的,休息也是高效的。每一个细节都被安排好了。但是放在一起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却是非理性的。
这种生活方式就好比:一个人一面吃着垃圾食品,从不吃健康食品;但是另一面,他还在服用大量的营养品、保健品,甚至是补品。最后两者抵消,或者是摄入过量了。
马尔库塞说:“我们社会的突出之处是,在压倒一切的效率和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准这双重基础上,利用技术而不是恐怖去压服那些离心的社会力量。”2
这句话虽然是一针见血的,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没有。
在马克思的时代,工人们是出于恐惧或者温饱而不得不去工作。但是现在呢,马尔库塞会说,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KPI;如果你完成不了这个KPI,你就没有办法达到那种社会水准,买不起房子、买不起车,没有办法出国旅游等等。
所以,没有人拿着鞭子来抽你。但是,你依然会乖乖地、自觉地每天去上班。
你会想方设法完成工作的目标,这样下班就可以去随意地买买买、吃吃吃、逛逛逛了。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这本书里,分析的焦点是“发达工业社会”。那么,什么是发达工业社会呢?
他提出,在发达工业社会里,生产和分配的技术装备由于日益增加的自动化因素,成为了一个系统。
生产装备趋向于变成极权性的,它不仅决定这社会需要的职业、技能和态度,而且还决定这个人的需要和原愿望。6-7 所以,技术成为了社会控制和社会团结的更为有效、很更令人愉快的形式。
到这里,马尔库塞提出了一个致命的判断:技术看似是中立的,但是却构成了一个统治系统,它带有极权的特征。
所以,马尔库塞说:“一种舒舒服服、平平稳稳、合理而又民主的不自由,在发达的工业文明中流行,这是技术进步的标志。”3
马尔库塞非常敏感地看到了一个改变:以往的极权,都是通过恐怖来控制人的,但是技术文明却不是这样。技术文明创造出了一个“温柔乡”,让人很舒服,非常安逸,但是丧失了反思和斗志,从而从根本上失去了自由。
一方面来看,人类的物质文明高度发展,人们不再挨饿受冻;但是另一方面来看,人类被物质所累,成为了一种被消费文化豢养的动物。
我们像一群热爱美食的宠物一样,被主人豢养起来。因为吃惯了很好的宠物食品,而甘愿俯首称臣,而害怕失去美味的宠物饼干。
马尔库塞提出,当代社会批判理论就是要研究这种发展的根源。也就是说,它可以遏制根本不同的社会制度,生产发展的新方向和人类生存的新方式。4
发达工业社会的技术,使得社会有能力同化所有发出不同声音的或者具有反抗性的人,从而从根本上消灭冲突。它通过创造出财富,摆脱物质的匮乏。但是,它会变成一种奴役。
马尔库塞说:“工业社会是极权社会,压制了反对声音,产生了单向度的人和社会:缺乏否定,批判和有想像能力的人。”
三、虚假的需要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区分:那就是“真实的需要”和“虚假的需要”。
对于真实的需要,我们没有太多需要说明的。但是,什么是“虚假的需要”呢?
马尔库塞说:“为了特定的社会利益而从外部强加在个人身上的那些需要,使艰辛、侵略、痛苦和非正义永恒化的需要,是虚假的需要。”6
大家一定会问,有什么需要是外部强加给我的吗?我需要的东西,难道不是我自己真正需要的吗?
在这一点上,马尔库塞就有不一样的看法: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我们一般认为,只有买得起和买不起的这两种状态。
例如,有的人可以买得起一辆大众轿车,但是买不起一辆劳斯莱斯。但是,反过来,无论是你买的起的和你买不起的,都被认为是你需要的。
马尔库塞和很多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都认为:我们的需求是被制造出来的。
以至于有时候,我自己也不清楚我到底需要什么了。也就是说,我忘记了我需要什么。
“虚假的需要”是被工业、资本制造出来的,他们看上去很美。但是,却根本不管我们到底是谁,要的需要什么,到底过得幸福吗?
例如,现代广告就会展示一种生活方式。然后,暗示你就是这种生活方式的一份子,幸福的家庭,成功的事业等等。再然后,为了证明自己拥有这种生活方式,所以也需要购买某某商品。
例如,一些汽车品牌广告,它如果卖的是SUV,一定会让车奔驰在大地、田野或者河滩上;如果卖的家庭型轿车,一定让一家三口或者四口人,在郊外或者海边野餐。
不过,问一下,有很多人真的开着SUV去越野吗?有多少人开着车带着家人去野餐的?绝大部分人不还是堵在路上吗?
所以,马尔库塞说,满足这种虚假的需要,或许会使个人感到十分高兴。甚至,单纯看广告,就会使人感到满足。
总之,马尔库塞认为,需求是社会强加给个人的。虚假的需求可以反过来控制个人。
现在的大多数需要,例如休息、娱乐、消费都属于“虚假的需要”。个人并不是他自己真实需求的主宰者。所以他是不自由的。
马尔库塞说:“人们似乎是为商品而生活。小轿车、高清晰度的传真装置、错层式家庭住宅,以及厨房设备成了人们生活的灵魂。”10
换言之,消费方式和技术本身成为另一种意识形态。一种好的生活方式,阻碍着质的变化,所以出现了一种单向度的思想和行为。12
四、解放爱欲
马尔库塞在出版《单向度的人》这本书之前,还出版过另外一本书:叫做《爱欲与文明》。
我们在上一次的课程里讲座,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非常善于将一些20世纪的其他理论和马克思的思想结合起来。
马尔库塞就尝试,在《爱欲与文明》中,把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和马克思结合起来。
弗洛伊德有一个基本观点:那就是,文明的成果,是通过对性的自我压抑而取得的。
马尔库塞由此提出,他希望看到这样一种社会:人类本能冲动的得到极大的释放和满足。
很多人把这种观点理解为“性解放”,这是极大的错误。
按照弗洛伊德本来的理论解释,力比多是会发生升华的,由此人类才有拥有了辉煌的文化,例如文学、音乐、绘画等等。
一方面被压抑,另一方面方面发生升华,是文明的基本动力。马尔库塞进而提出要解放爱欲。
在《爱欲与文明》中,爱欲这个词是eros,不同于我们一般所说的“性欲”。
爱欲能给人带来持久的快乐。只有非异化的劳动,才能从根本上满足爱欲。
在《单向度的人》里,马尔库塞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观察:他说,当代社会失去“爱欲”的特征。67-8 力比多受到限制和约束,爱欲向性经验和性满足方向退化。
大家注意哦,他用的是“退化”。
通俗地来讲,力比多可以有两个走向:向上走变成为爱欲,人进行创造和劳动;而向下走,即仅仅是性了。
马尔库塞说:“力比多超越狭隘性行为的能力和多样性变得越来越少,而狭隘的性行为则得到加强。”68 由于,降低爱欲能力而加强性欲能力,技术社会闲置着升华的领域。
马尔库塞比较了古典派和浪漫派文学和当代文学对性的描写:他发现,古典派的描写,例如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性都是以高尚、间接和反省的形式出现;
而当代文学对性的描写,例如《欲望号街车》、《铁皮屋顶上的猫》、《洛丽塔》。则更加生动,富有挑逗性和放荡不羁。71
所以,在马尔库塞眼中,当代社会是一个情色泛滥的社会。其原因恰恰在于,力比多无法升华,爱欲退化为了性欲。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去阅读《爱欲与文明》这本书。
五、出路和反思
68年五月风暴的时候,法国的大学生把马尔库塞当做自己的精神导师。但是五月风暴来得快,也去得快。很快,席卷法国的学生运动,就偃旗息鼓了,少有人提起了。所以,马尔库塞自己也不得不对60年代造反运动进行反思和总结。
1970年,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和纽约市社会研究所做了几次演讲。后来演讲稿被整理成为《工业社会与新左派》。
他自己提出,当时的造反过激,不但反对了资本主义,还反对了理性本身。185
运动有着十分不恰当的激进主义因素。新左派被反智主义所利用。105 而且,造反运动是象牙塔式的,远离社会,缺乏社会的基础,脱离了群众。
当然还有一点让他感到非常失望的是:工人阶级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因此不想革命。84 所以,马尔库塞提出,资本主义的掘墓人不再是工人阶级,而是有着“完全不同面目的”的人。
他提出,自然的解放是人的解放的手段。127 这意味着重新发现感性的美。所以,马尔库塞晚年非常重视艺术。他认为,艺术具有政治潜力。
艺术用新的交流形式,打破已有的语言和思想对人的精神和肉体的压制性统治,这种语言世界和思想世界早已成了控制、灌输和欺骗的工具。144 艺术的否定性力量,破坏性潜质。170
不过,马尔库塞最后也无奈地承认:资本主义的“最后危机”非常可能要延续一个多世纪。189
对马尔库塞的评价是两极化的:新左派抗争,究竟是无病呻吟,还是一针见血?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法兰克福学派内部也出现了分裂。
学者们的立场出现了鲜明的分歧。霍克海默和阿多诺都不支持造反运动,于是新左派认为他们不革命。阿多诺的遭遇最为令人唏嘘。
1967年6月7日,阿多诺在柏林自由大学讲课时,有学生散发直接讥讽他的传单。
1968年4月22日,三名女学生在课堂上围住了阿多诺,四处散花,上演哑剧。最后,她们掀起了上衣,露出了胸部。
阿多诺在愤懑中,于1969年去世。
哈贝马斯也不满马尔库塞的立场,他把新左派叫做左翼法西斯主义。离开了法兰克福大学。
但是立场存在怎样的差异,无论如何,我们从马尔库塞身上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最大的真诚。
他说过:“当人类被剥夺了反思与沉痛的思考后,他们所剩无几。”
六、结尾
1979年7月29日,马尔库塞在自己的81岁生日后十天,与世长辞。他被埋葬在柏林市中心的多乐天公共墓地。
大家如果到柏林去,可以去寻访他的墓地。那个墓园里埋葬了很多名人,包括、布莱希特、黑格尔和费希特。
马尔库塞的墓地上有很多鲜花,可能是整个墓园里鲜花最多的。而他的墓碑上出了名字和生卒年月之外,还有一句话:
Weitermachen,意思是“继续干”。
好,现在我想提出本周课程的问题,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马尔库塞所说的“虚假的需要”呢?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踊跃打卡,并回答问题。我将在本周日对大家的回答做出点评。也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在本周的课程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和困惑。
emm……说了很多,感觉文不对题删掉了。其实我觉得虚假的需求不仅包括物质,也包括思想和文化。在当代有很多被包装过的思想文化也在大肆流行。我就说一个例子,在我待的大学里,别人看见我读尼采就觉得我很酷。尼采,以及虚无主义等已经变成了当代学生必不可少的身份符号。然而这种被符号化的尼采与真正的尼采已经变得既不同又两可,这是很危险的。
复旦郁喆隽 回复 @verschollene: 是的,符号化是需要讨论的新问题。传播理论和心理学中有不少研究了。
这个世界就如同一个工厂,每个人都可以不劳动,但仅仅是"可以"
哲学类书籍需要反复,不定期的读。常读常新
不需要的消费太多了,很多名牌包包,化妆品,服饰,都是因为一些周围的朋友有,所以你也想要。有一次去法国旅游,很多人都不去欣赏法国的美景,而去品牌店买东西。我感觉这个很反常。听了这期以后豁然开朗,原来这就是单向度的人!谢谢郁老师,讲得特别好
虚假的需求,第一次听说
需求也是一种希望,一种目标
当人类被剥夺了反思和沉痛的思考能力后,所剩无几。
局部理性带来的全体的荒谬
控制欲望,回归自由
现在电商通过大数据分析出人的需求,看似很精准可能都是日常“虚假需要”的行为数据积累出来的结果,然后大数据再把这些结果定向反馈给消费者,形成了循环往复的消费“虚假”行为。女生真的需要一年里买上百支口红与上百件衣服?男生真的需要不断的更换汽车来显示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