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度的人》
作者:(美)赫伯特·马尔库塞
推荐译本:刘继 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小确幸之后为何还要抗争?
一. 引子
现在有一个词叫做“小确幸”。这个词是来自于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的说法。指那些虽然小但是很确定的幸福感。
很多年轻人非常痴迷或者说执着于各种各样的小确幸当中。例如,村上说他自己选购内裤。把洗涤过的洁净内裤卷摺好,然后整齐的放在抽屉中,就是一种微小而真确的幸福与满足。
还有,在一个下雨天,独自坐在咖啡馆里,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喝着咖啡,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
不过,绝大部分人其实并不会问,小确幸成立的前提是什么。是不是人在满足了很多小确幸之后,就是无欲无求,也不需要什么呢?
20世纪的欧洲,应该说,比中国更早地进入了小确幸的时代。
大概在二战之后的50年代末,60年代初,西欧不少国家已经实现小康和基本福利了。但是,当时不少年轻人,依然认为小确幸,其实掩盖了一种真正的奴役。于是他们站出来进行抗争。
而在这一切背后,都受到了一本书的深刻影响。那就是赫伯特·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今天我们就要来阅读这本书。
今天的课程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1968年在法国爆发的一场学生抗争运动,五月风暴。
然后,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在这场风暴背后起到理论支持作用的马尔库塞,究竟是何许人也。
紧接着,我来概述一下,什么是法兰克福学派,以及他们为什么认为社会必须被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
最后,我来着重介绍一下,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到底指的是什么。
二. 1968年的五月风暴
1968年五月前后,在法国发生了一系列的学生抗议、游行、示威,史称“五月风暴”。 这场风暴的中心在巴黎。
一开始,学生们主要反对的美国侵略越南。 3月20日,有一些学生袭击了美国新闻处。结果6名学生被捕,其中一个是巴黎第十大学的学生。 该校的一批学生举行抗议,要求释放被捕的学生。 之后100多名学生占领了大学的行政楼。
当晚,法国教育部部长命令警察保卫大楼,最终驱赶了闹事学生。 但是,没想到,这一举动引发了更大规模的抗议。 第二天,学生们效仿巴黎公社的做法,撬起铺路石,构筑起了街垒,和警察发生了冲突。 结果20多名学生受伤,500多名学生被捕。
5月4日开始,法国全国大学生联合会号召总罢课。 当时的法国总统是戴高乐。他指示内阁:绝不退让。 于是引发了更大规模的对抗。
5月11日开始,法国工会宣布罢工,支持学生。
5月13日,巴黎爆发了80万人的游行。 图卢兹、马赛、里昂、南特也爆发了游行。
到了24日,法国已经陷入了瘫痪状态。 当时人口只有5000万的法国,有1000万人在罢工。 300多个工厂被工人占领,30多个大学被学生占领。
后来总理蓬皮杜决定采取和戴高乐不一样的做法。他出来安抚学生,才最终平息了事态。
有人评价五月风暴是一场“丰衣足食的反叛”。
为什么这样说呢?
当时西欧的经济状况还是不错的。 在经历了二战之后的经济复苏和起飞之后,欧洲所有老百姓都从中得益。
68年正在上大学的这批学生,恰好是二战之后出生成长起来的“富足一代”。 那么,为什么会在这种安逸而富足的环境中,出现如此激烈的反抗呢?
法国哲学家波伏娃就说过:以往促使革命的原因始终是贫穷,而如今的学生则提出了一个崭新要求,自主权。
在五月风暴中,学生们提出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口号,例如“禁止禁止”、“权力归于想象”。
一个学生的话则更有意思: “让等级制度的、权威的、冷冰冰的社会和理性的精英逻辑见鬼去吧! 让所有的小老板和高层官僚见鬼去吧! 让这个拒绝考虑由它制造出来的痛苦、贫穷、不平等和不公平、并按照人们的出身和技能来划分等级的僵化社会见鬼去吧! ”
学生们还模仿康德在《何谓启蒙》中的口吻提出了自己的口号:
“敢于思考! 敢于言说!敢于行动!”
我要说,这群学生显然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被理论武装了头脑的人。 那么,武装他们头脑的是什么理论呢?
当时,学生们公开颂扬的是3M。 这个3M可不是百洁布的牌子。 而是代表了三个人名字的首字母:马克思、毛泽东和马尔库塞。
其中前两位大家一定都知道。而第三个人,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一名学者。不过,他在这个法兰克福学派中也属于激进派。 并不是所有的学者都认同他的立场。
三. 马尔库塞何许人也?
法国各地刮起五月风暴的时候,马尔库塞收到过几次匿名的死亡威胁。 所以他不得不暂时避开大众的关注,躲到一个地方隐居起来了。
事实上,马尔库塞是一个典型的书斋学者。他自己虽然文字激扬,但是却从不参与街头政治。
他1898年出生在柏林一个犹太人的家庭。青年时代的马尔库塞是一个左翼知识分子,曾经参加过德国社会民主党。他求学路上可以说是一帆风顺,而且师出名门。他先后就读于柏林大学和弗莱堡大学,接受过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指导。1923年,他获得了博士学位。
马尔库塞早年曾经尝试把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的立场和马克思结合起来。但是后来,因为他和导师海德格尔的政治立场分歧明显,没有通过教授资格考试。
1930年,胡塞尔介绍他进入了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这个研究所在20世纪历史上,可以说不同凡响。我等一会儿就会来详细介绍。
马尔库塞因为是犹太人,所以纳粹上台之后,他就立刻选择离开德国,来到了美国。
法兰克福社会研究的部分研究,也跟随他来到了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此后马尔库塞辗转在各大学任教,最终在加州圣地亚哥大学退休。二战后,马尔库塞并没有选择立刻回到德国。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1956年,当马尔库塞第一次返回德国,再次来到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时候,当时还非常年轻的学者哈贝马斯,居然不知道马尔库塞曾经是这个研究所的成员。
1979年,他收到了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邀请,回到当时的西德讲学。同年7月在施塔恩贝格逝世。马尔库塞被称为“新左翼之父”。可是他自己开玩笑地说,你们不要叫我新左翼之父,而是应该叫我“新左翼的爷爷”。
我们知道英语中有一个表达,叫做“茶杯里的风暴”。意思是微不足道、无足轻重,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事件。但是,马尔库塞等一些学者却呈现了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一场“头脑里的风暴”,可是直接转换为现实的政治抗争。
从欧洲的传统来说,左翼知识分子从来都不是“帮忙文人”,不会为政府出谋划策。他们要持续的发现病症,提出挑战,甚至是革命的要求。
左翼意味着始终是反对派,他们反对的不是单个的政党或者政府。他们反对的是整个社会和时代整体。他们像牛虻一样叮咬着,享受小确幸的社会肌体。
四. 法兰克福学派
马尔库塞属于德国的一个著名学派,叫做法兰克福学派。
大家知道,德国有两个城市叫法兰克福,一个在西部的美因河边上,一个在东部的敖德河边上。 而这个法兰克福学派就是在第一个、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 也就是大家坐飞机到欧洲,经常转机的那个地方。
1923年,一群学者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大学成立了一个社会研究所。 这个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又被叫做“批判理论”(crtical theory)。
为什么叫做“批判理论”呢?
因为他们和主流的社会学不一样,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强烈地反对当时社会科学中流行的实证主义。 他们认为理论研究不单是要认识和描述社会,而且要发现社会根本上存在的病症。 作为理论家,不能对社会采取一种纯粹观察的态度,而是要介入其中,对它进行改变的。
简单来说,在求真和求善这两个大目标上,他们一定是会把求善放在第一位的。 所以,他们觉得不能简单地接受社会固有的一些看法、规范和做法。 而是要对社会进行批判,这里的批判的意思是深刻的剖析,找到病症,并且给出药方。 所以被叫做“批判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个特征是,他们反对将社会分为一小块一小块。 例如,经济学研究一块、社会学研究一块,政治学研究另一块。 他们认为这样做是错误,社会是一个整体。 只有先把握整体,才不会被单个学科的立场和方法所局限。
就好比说,有个人得了精神病。但是现在的学术研究,就是把他送到医院的每个科室里,都检查了一遍。五官科、消化科、心血管科、呼吸科、内分泌科等等医生,都说这个人并没有器质性的病症,根本不用治疗。
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也都说,那个时候的西方社会很好,根本没有问题。所以,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霍克海默就提出: 研究所的任务是建立一种社会哲学。 要以“整个人类的全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对象,揭示和阐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的命运”。
法兰克福学派在理论来源上,主要受到了马克思的影响,尤其是马克思早期的异化概念。
如果大家听过我讲的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话,一定记得“异化”这个概念。
所以呢,很多人又把法兰克福学派,当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 他们尤其认同马克思的那句名言:以往的哲学家都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关键在于改变世界。
改变世界的第一步,就是要改变对社会的认识,以及改变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当然,法兰克福学派是非常善于学习和综合的。 他们还融贯了20世纪不少其他的著名理论流派,例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韦伯的社会学等等。
这个法兰克福学派出过不少大名鼎鼎的人物: 例如第一代的本雅明、阿多诺、霍克海默、弗洛姆,第二代的哈贝马斯等等。 我们在以后的课程里,会来阅读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这本书。
二战之后,西欧社会虽然在经济上出现了腾飞,但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知识分子们却深深担忧。 本雅明的一句话,可以很好地把握他们的思想气质: “只是因为有了那么不抱希望的人,希望才赐予了我们”。
马尔库塞把这句话,写在了《单向度的人》全书的结尾处。
五. 《单向度的人》
我们读到这本书的标题:单向度的人。 副标题是: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 这本书出版于1964年。
我们先来说“单向度的人”。 什么是单向度的人呢?
“向度”这个词在英语中是dimension,可以翻译为“维度”。
《单向度的人》这本书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的极权社会。 社会中的反对派和不同意见,被有效地压制了。 人心里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向度,被压制了。
换句话说,马尔库塞认为,人本来有很多的向度。 但是在当代工业社会中,很多维度被压制之后,只剩下一个向度了。 这样一种单向度的人,不再有能力去反抗。 更为可怕的是,这样的人丧失了想象的能力,无法再想象另一种生活方式。
二战之后的欧洲,出现了一些全新的变化。 首先是经济腾飞,大家都感觉自己账户上的钱变多了,生活更好的,家家户户都可以买车了,全家每年可以到更远的地方度假了。 其次呢,社会也是空前的稳定和安逸。 还有呢,福利国家崛起。不少国家负担了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之间的所有事情。
也就是说,国家变成了一个超级奶妈和保姆,负责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所有事情,例如教育、医疗、养老这三件大事。 可以说,人们不再有后顾之忧了。
工人阶级的工作不再像19世纪那样悲惨。工作时间减少,劳动条件大大改善。
大部分工人在全自动的流水线上劳动。 甚至有人说,蓝领工人的工作也白领化了。
所以呢,觉得部分左翼的政党,像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都放弃了暴力革命的想法。 参与到了议会民主当中去了。需要争论的都是一些技术问题,然后就是讨价还价了。 于是,社会就失去了对立面。
不过,大家不要觉得马尔库塞在说60年代欧美的状况。 我们当下每个人的生活当中,都多多少少有这样的“单向度的人”。
马尔库塞认为,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极权社会。 这种极权和以往的极权不一样。 以往的极权是依靠恐怖和暴力来统治的。
而发达工业社会的极权是通过技术的手段,尤其是通过媒体。 例如电视、广播、电影等等。 当然,马尔库塞还没有看到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崛起。
这些媒体占据了人们的所有休闲时间,而且是无孔不入的。 这种极权是舒舒服服的,非常安逸的,但是根本上是不自由的。 这样的极权是一个温柔乡,人们甚至非常享受,不再有反抗的愿望。 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下一次课程我将展开来,详细介绍单向度社会的特征,还有单向度思想的表现。
六. 结尾
我来总结一下今天课程的内容:
首先,我来介绍一下,1968年在法国爆发的一场学生抗争运动,五月风暴。那是一场“丰衣足食的反叛”。
然后,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在这场风暴背后起到理论支持作用的马尔库塞,他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紧接着,我来概述一下,什么是法兰克福学派。他们为什么认为,必须批判地看待我们的社会;而且社会必须被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
最后,我来着重介绍一下,什么是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也就是失去了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向度的人。
好,现在我想提出本周课程的问题,你觉得,单纯享受小确幸会有什么问题吗?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踊跃打卡,并回答问题。我将在本周日对大家的回答做出点评。也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在本周的课程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和困惑。
如果人人都不抗争,那就如黑客帝国里描述的场景那样,人类社会成为了一个僵死的内循环。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把个体的可能性压制了,让人停止思考人存在的意义,整体上固步自封,不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进步,社会也不再像伊壁鸠鲁描述的那样,是“偏斜的”。另外,及其不赞同绝对理性主义,理性无法让我们认识物自体,解决不了艺术及审美的度量,解释不了宗教狂热的现象,理性很好,但它只能是我们实现人生意义的一部分工具,我们还有伟大的情感,对未知的敬畏,对世界的好奇心,这才是人的原动力。人不应被充分安排,而应是在整个生命过程中,自主展开的。自由是可能的,假如你相信自己是自由的,你就是自由的,并以此展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一生
去年夏天我在廣州待了一段時間,在超市買了一把傘,酒紅色長杆不能伸縮的那種,顏色、造型都甚合我意,簡直愛死了,那段時間幾乎每天下雨,我每天帶著總覺得特別幸福,而且要時不時向小夥伴炫耀一下,其實人家是無感的。毫無疑問小確幸能讓我感覺生活這麽美好。我有一個小小的願望能夠不費太多力氣實現。但是,那並不是生活的主體。一味沈醉於小確幸會讓人稍稍覺得淺薄,就像日本有些藝術很美,卻總感覺不夠深刻,缺乏一種精神意蘊,缺乏一種厚重的歷史感。總之,小確幸不可缺少,可也不能太當回事。開心就好。也要明白人最深刻的幸福感並不能那麽輕易就得到的。
复旦郁喆隽 回复 @妙兒_: 说的好!
然而,这个社会作为总体却是非理性的。它的生产率对于人的需要和才能的自由发展是破坏性的,它的和平要由经常的战争威胁来维持,它的发展取决于对各种平息(个人的、国家的、国际间的)生存竞争的实际可能性的压抑。这句话我觉得说的十分有道理
本来要说,我觉得这帮人纯属吃饱了闹事,小确幸??在家冲个咖啡烤个蛋糕然后晒晒朋友圈。。。还沉迷于此。刚要批判他们没志气,我们不属于佛系,我们欲望很强烈,我们还要追求一个小目标呢,追求大确幸。尽管最终会荒谬,但是要像上期加缪说的西西弗一样,做一个荒谬英雄尽到作为一个生命的责任。 太鸡汤了,自己都受不了了,后来发现老师不是说的这些。。。。期待下一期老师深入讲讲这本书。
1595745darv 回复 @A君_0f: 丶
高度分工,专业化,全社会的路径依赖
单向度的人。
这小确幸,最后会不会变成上节课说的西西弗?
沉溺于小确幸,大概是因为他们不太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让自己的人生走向大的幸福和完美吧,所以干脆享受当下能抓住的幸福,也是一种丧吧。
单纯享受小确幸没有问题,关键是是否沉湎其中
单纯的小确幸,让我想到了尼采说的那种末人,没有远大抱负、也没有深刻情感,终日咀嚼着自己小小的悲欢、不断地靠着平庸的、碎片化的生活来刺激着的人们。人类最伟大的那种高贵价值、那种悲剧力量、勇士那种英雄激情,都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