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 《论语》对古代家训产生了哪些影响

109| 《论语》对古代家训产生了哪些影响

00:00
16:48


本集引文 

《述而篇》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卫灵公篇》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孔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袁氏世范》

盖财物交加,不损人而益己,患难之际,不妨人而利己,所谓忠也。

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

处事近厚,处心诚实,所谓笃也。

礼貌卑下,言辞谦恭,所谓敬也。

若能行此,非惟取重于乡曲,则亦无人而不自得。

 

《卫灵公篇》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本集文稿 

中国儒家传统是从修身、齐家开始,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所以,中华文化传统中,有一块丰富的宝藏,就是家训。而在一个宗法社会里,家训的内容更丰富,因为它不仅包括了父祖对子孙、家长对家人、兄长对弟妹的训示,还可以包括族长对族人的训示。

现在已有学者编了一大摞的中国家训文献汇编,也写了几百页的《中国家训史》。家训,内容驳杂,高下不一,今天看来有值得继承的精华,也有必须摒弃的糟粕。在现代人写的《中国家训史》里,也写入了孔子对儿子孔鲤的教导。这就是我们以前讲过的《季氏篇》里的那节孔鲤的自述。

孔子站在庭院里,孔鲤正好走过,孔子就叫住他问:“学诗乎?”你学诗了吗?孔鲤傻傻地回答:“未也。”没有。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你不学诗,就没有了交谈的材料。接着孔子又问:“学礼乎?”你学礼了吗?孔鲤又傻傻地回答:“未也。”也没有。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你不学礼,就没有了立身的根本。这意思就是督促儿子学诗学礼,于是孔鲤很听话地回去学诗学礼。不过我们今天要讲的是《论语》里孔子的话对后来人写的家训产生了什么影响?也就是后来人的家训中,人们是怎样引用阐发孔子的思想的。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家训著作,当推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学者颜之推写的《颜氏家训》。颜之推的先祖也是鲁国人,他是世家子弟,从小有很好的家教,但他生活在战乱最多的南北朝时期,一生经历了四朝,遭遇坎坷,感慨很深。于是他用二十年的时间写成《颜氏家训》,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学术心得都写了进去,传给后人。

于是,这部家训成为中国教育史,也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名著,现在有很多的注释本和翻译本。颜之推看到过太多的官二代和富二代,生活优裕,不思进取,无忧无虑,他们花天酒地,不爱读书,吃的山珍海味,穿的绫罗绸缎,出行还有豪车,快活犹如神仙。

然而朝代一变,父亲不仅不再是大官,不再是富豪,反而成了囚犯,甚至被杀。而朝廷那些以前可以庇护他们父亲的朋友和同僚也都不再掌权。这时候的官二代和富二代自己一点真实的本事都没有,简直就跟叫花子无异,甚至穷饿致死。

所以颜之推特别勉励后人努力学习,他要求后人慕贤,慕是仰慕的“慕”,追慕的“慕”,贤是贤人,这当然就是见贤思齐的意思。他说人年纪小的时候,性情还不固定,所以交往的人的言笑举动,虽然不是有心去学,也会潜移默化,对他影响很大,所以你跟善人在一起,“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如果你跟恶人在一起,“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所以君子一定要谨慎选择交游的对象。

然后他就引了孔子的名言,“无友不如己者”。他还特别补充,像颜回那样德才兼备的孔门子弟,不是什么时代都有的,“但优于我,便足贵之”,只要比我做得好,就可以向他们学习。

又《论语·述而篇》里,记载孔子的名言: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孔子的意思是,如果再给我几年,到了五十岁,我再来重新研究《周易》,我就可以不犯大的过错了。

颜之推说,人小时候精神专注,学什么都快,背的东西也记得住,而他二十岁以后背的儒家经典忘得就快了,但人的境遇不一样,年轻时要是没有抓住机会,也不能自暴自弃,到年纪大了也要努力学习,然后他就引了孔子的这句名言,并补充了历史上很多名人的例子,如先秦大儒荀子学得很晚,汉代大儒朱云四十岁才开始学《论语》和《周易》。

他说现在有些人才二十来岁,就感慨自己来不及学了,然后他说了两句名言:“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说小时候就懂得学习的人,就像早上刚刚升起的太阳,这是最好的,而老来才学习的人就像拿了蜡烛在晚间行走一样,但他们还是比那些闭着眼睛而什么都看不见的人要强得多。

除了《颜氏家训》,宋代有个叫袁采的官员,袁是袁世凯的“袁”,采是文采的“采”,写了一部家训,因为内容也很全面丰富,被称为“《颜氏家训》之亚”,亚就是冠亚军的“亚”,也就是说它仅次于《颜氏家训》。这本家训也从立身、处世等多个方面对后人做了训示。

全书分三个部分,一是睦亲,睦是和睦,亲是亲属,上来第一条就引《论语》。他说,人间至亲,莫过于父子兄弟,而父子兄弟却有不和的,父子间的不和,常常是因为相互间对对方的行为不满意,兄弟间的不和常常是因为相互间对财产的争夺。

人的天性有的急,有的慢,有的刚烈,有的柔弱,有的严肃,有的轻浮,有的节俭诚信,有的大手大脚,有的喜欢安静,有的爱好热闹,禀赋并不相同,父亲要是一心想要儿子跟自己一样,那不仅不可能成功,反而会引起无端的争执,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就有可能造成父子不和,乃至终身反目。

所以做父亲的要理解儿子,做哥哥的要理解弟弟,而做儿子的和弟弟的则要尽可能地顺应父亲和哥哥,不要希望父亲和哥哥都听你的,这样就“必相和协”,这个协是协助、协同的“协”,而不会滋生不必要的争执,然后袁采就引了《论语》里的话说:

孔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这个我们以前学过,他说,“此圣人教人和家之要术也,宜熟思之”。我们看他引的话,出自《里仁》,孔子的意思是,对待父母,要平心静气地规劝他们改正过错,如果实在不见效果,就还是要抱着恭敬的态度再等别的时机,虽然辛苦而不带一点怨恨,袁采强调这是圣人教大家的“和家之要术”,也就是使家庭和睦的关键,要后人熟思之,要好好记着,反复思索。

又如我们以前也讲过,在《卫灵公篇》里,孔子对子张的教导说: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子张问老师,怎样才能到处行得通?孔子回答,说话要忠信,行事要笃敬,也就是古代的少数民族地区也能行得通;说话不忠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乡本土,你也行不通。

在《袁氏世范》里,有一则专门讲忠信笃敬的重要,上来就说:“言忠信,行笃敬,乃圣人教人取重于乡曲之术。”说话要忠信,行为要笃敬,这是孔子叫人在一乡一地获得尊重的方法。说完之后,他在家训里对忠信、笃敬逐字提出了自己的定义:

盖财物交加,不损人而益己,患难之际,不妨人而利己,所谓忠也。

意思是面对财物时,能不通过损害别人来使自己谋利,面对患难时,能不通过妨害别人来使自己得意,这就叫忠。

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

答应别人的事,再小的也要做到,跟人约定的时间,一分钟也不延误,这就叫信。

处事近厚,处心诚实,所谓笃也

为人厚道,心地诚实,这就叫笃。

礼貌卑下,言辞谦恭,所谓敬也

对人彬彬有礼,说话谦虚客气,这就叫敬。然后他总结说:

若能行此,非惟取重于乡曲,则亦无人而不自得。

如果真能做到这样,那不仅能在一乡一地获得他人的敬重,自己也可以达到君子坦荡荡,无愧于人,无愧于己的境地。

而我们以前还学过《卫灵公篇》里记载的孔子的名言: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孔子说,严格要求自己而宽容地对待别人,就可以避免怨恨了。

袁采以忠信笃敬为核心内容,在家训里要求后人厚于责己,而薄责于人。他说:

忠、信、笃、敬,先存其在己者,然后望其在人。如在己者未尽,而以责人,人亦以此责我矣。今世之人能自省其忠、信、笃、敬者盖寡,能责人以忠、信、笃、敬者皆然也。虽然,在我者既尽,在人者亦不必深责。今有人能尽其在我者,固善矣,乃欲责人之似己,一或不满吾意,则疾之已甚,亦非有容德者,只益贻怨于人耳

这话说得非常好,意思是忠、信、笃、敬这四种为人的品质,你得先自己都做好了,才能拿这个去要求别人,如果你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却去要求别人,别人就会反唇相讥。

而据他的观察,现在的能自我反省是不是做到了忠信笃敬的人不多,倒是要求别人做到忠信笃敬的人比比皆是。在他看来,应该是即使自己在忠信笃敬方面做得很好了,也不必对别人提出同样的要求,有人做得很好,值得赞赏,但是他们要求别人做得跟自己一样好,一不满意就怒形于色,愤恨不已,这就显得不够宽容,反而可能招人怨恨。他的话里包括了自己的人生经验,既是对后人的谆谆告诫,也是对孔子的话的很好的发挥。

除了家训之外,中国古代的童蒙读物也同样深受《论语》的影响。我们下次再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烂好人123

    这章对大龄青年来说很是鼓舞

  • 魏大鱼

    对于古代的道德准则,首先审之,然后行之,行而有害则改之

  • 何振兴0

    已读文稿

  • 1385551kfjd

    傅杰老师的论语课,我已经买过了,今天再听怎么又要再买?

    郁金香_ll 回复 @1385551kfjd: 打客服电话。这里留言很容易错过。

  • 妙清细雨

    我现在五十多才来学习。

  • 和_vvv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 乔彦超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piaowb

    笃,三声,与堵同音

  • 莓蓝坊1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_风行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