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论语》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141|《论语》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00:00
17:09

知识卡片 


本集引语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

本集文稿

前面几次课,我们简略地介绍了论语对中国学术史的影响,这个介绍只能是简略而且是粗浅的,是举例性质的,只介绍了跟某几位关系特别紧、影响特别大的学者的联系,不可能对学术史作全面的详细的介绍。因为第一我们还是要扣着我们论语课的主题。第二,中国学术史时段很长,包罗很广,问题也很复杂,有的时段我相对熟悉一些,有的时段我比较陌生,我也不具备把学术史都介绍清楚的能力。

 

有一位认真的朋友曾经留言说,"宋明理学真是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难点。第一次对理学有了还算清晰的认识,是前些年从樊树志老师的《国史十六讲》里获得的。理学既是对先秦儒学的复兴,也是对先秦儒学的再造,解决了儒学缺少哲学命题的缺陷。宋初的思想界官方究竟推崇何种思想?北宋五子对理学的开创究竟是为了服务于政府,还是为了提高士大夫阶层的修养?宋初思想的发展是我没有弄懂的方面,期待后面的课程能够解答我的疑惑。"有这样认真好学的听众朋友是我非常高兴的事,但我们课程的主题和我自己的能力都无法满足他的要求,非常抱歉。

 

宋明理学很精深,也是中国哲学史研究上的热门。好在我们已经有了非常多的可参考的书,以前老一辈的史学家侯外庐先生主编过六大卷的中国思想通史,那个比较早了,其中有两本就是讲宋明理学的,后来他又专门主编了四大卷的宋明理学史。另一位史学家龚书铎先生,则主编的三大卷的清代理学史。这些著作篇幅太大,有一些相对简略的概述,如钱穆先生写过宋明理学概述,哲学史专家陈来教授写过宋明理学,更老一辈的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写过理学纲要,如果对理学有兴趣的朋友,或者可以先读读陈来教授的书。

 

今天开始,我们主要要介绍论语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当然也只能是粗浅的举例性质的。而中国古代文史哲不分家,如韩愈柳宗元既是一代文豪,也是独具地位的大思想家。而朱熹王阳明是一代思想家,但他们都写了不少诗,尤其是朱熹的诗,数量多,水平高。宋代理学家从周敦颐开始,到程颢程颐,不少人都写诗,钱穆先生还专门编过理学家的诗选。所以我们在讲文学家的时候,也可能涉及到思想家,这个只能笼统的说了。

 

孔子和论语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当然是非常深刻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孔子是上到统治者,下到读书人都尊崇的至圣先师,论语是中国读书人的必读书,甚至是从小就要背的书,所以以前的文学家至少是汉代以后,绝大多数都是从小受论语熏陶,哪怕他后来思想上对孔子对论语有自己的看法,甚至有一些非议,但他的根底是摆在那里的,论语是烂熟于心的。因此这个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最显着的有两个,一个是思想上的,一个是语言上的。思想上是指作家他看世界的眼光,他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观念,打上了很多孔子思想的烙印。语言上是指文学家的诗文著作中,时不时的会出现孔子的名言,论语的典故,这有时候是他有意识地引用,有时候甚至是他无意识地写下来的。什么叫无意识的写下来的?因为童子功,就背熟了论语。那些语词,那些成语,那些名言,长期以来差不多都化为他自己的了,张嘴就来,下笔就来。因此有时候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引用论语。比如我们去看一部大作家的作品的注本,杜甫诗集,辛弃疾词集,如果这个注释本是比较详细的,不仅注出了作品中的语词语句的意思,还注出了作品中语词语句的出处,那么我们可以看到论语的出现频率非常的高。有的书甚至在编排上就受论语的影响。

 

非常著名的世说新语里面,论语明确出现过不止一次。比如东晋名将、晋大司马桓温之子桓玄,那是一个著名的军阀,晋安帝的时候曾经执掌朝政,逼迫晋帝退位,自己称帝,后来被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给灭了。他读《论语》里的那句名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我们以前讲到过,富和贵是人人都希望得到的,但是不以正当的途径来得到它,那么这样得来了我们也不要。而桓玄是一个对大位有觊觎之心的人。当他读到论语这段话的时候,世说新语里记载,"玄意色甚恶",玄就是桓玄,"意色甚恶"就是神情脸色非常难看。为什么?因为戳到他的痛处了,因为他的志向就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得到富与贵。还有一则记录,是晋朝有一个叫袁悦的人,人很机灵,口才也很好。他也读过不少书,而最喜欢的一部书是战国策。战国策主要是记录战国时代纵横家的言论,比如苏秦啊张仪啊等等,很多的故事都记录在书里,其中有很重要的史料,也有纵横家们为了富贵去各国游说国君的记录。这些纵横家没有相对一定的政治理念,只是为了个人富贵,就给这个国家的国君投其所好的出主意。如果这里行不通了,改天立马就跑到另一个敌对国家去出相反的主意,目的只在自己加官进爵。这个袁悦最喜欢的书就是战国策。跟人说,他小时候读论语,老子,又看庄子,周易都不管用,"当何所益耶?"就是都没有什么益处。"天下要物,正有战国策。"天下最重要的书,还是战国策,他就学这里面的某些榜样,在执政者面前出谋划策,甚至搬弄是非,一度"大见亲待",就是极受信任极受厚侍,但是却给朝政带来很大危害,"俄而见诛",不多久就落得个被杀的下场。

 

而世说新语主要记录魏晋人物的故事为主,按不同的事迹来归类,归了36个类,而第一类是德行,第二类是言语,第三类是政事,第四类是文学。我们一看立刻就明白,这正是 论语里讲到孔子的学生有特殊才能的四个方面,德行最好的比如说颜回,言语最好的比如说宰我,政事最好的比如说子贡,文学最好的比如说子夏,它的分类完全是承用了论语的四个方面而来的。附带说一下,世说新语是我很愿意推荐给听众朋友的书。我们可以在读论语的同时一起看看。它每一节篇幅都比较短,不少故事,有的比较好玩,有的很有教益,是以前大多数读书人都很喜欢的。经常读读,不仅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也可以提高自己阅读古书的水平。

 

除了明的讲到论语之外,书里的人也有用论语的名言的,用论语的典故的。比如我们以前提到过孔子的24世孙、大文学家孔融,世说新语里记录,他从小聪明,十岁的时候跟父亲到洛阳,当时有个很有威望的名臣,叫李元礼,品德也好,风度也好,仰慕他的人太多了,所以只有才子名流和他的亲戚上门拜访的时候,差役才会给他通报。一般的人就不能一一接待了。孔融这个十岁的小孩,也仰慕他,自己一个人就打上门去,到门口跟差役说,我是李大人的亲戚,李元礼就让他进去了。坐下来后,李元礼很奇怪,问他,"君与仆有何亲?"您跟我是什么亲戚关系?孔融说,早先我的祖上孔子曾向您的祖上老子请教,所以咱们已经是好几世的通家之好了。汉魏人称师友为通家,老子不是姓李名耳吗?一个十岁的小孩,他能想起这个。李元礼和门下的宾客大为惊讶。有个姓陈的官员来的晚了,一坐下,别人就向他转述了刚才的故事。而这位官员嘴有点臭,当着孔融就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了了是聪明伶俐的意思,说一个人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不一定行。不料孔融马上接口:"想君小时,必当了了。"意思是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了,这个已经是骂人了,只是不带脏字,让这位官员非常的尴尬,下不来台。这个故事就被记在了世说新语的言语篇,是这位孔子的后裔能说会道的一个典型的例证,而流传至今。而有的故事则能让人受到教益。

 

比如德行篇里记载,东汉有一个叫荀巨伯的人,跑了很远的路去看望生病的朋友,正赶上胡人攻打郡城。那个朋友劝荀巨伯,我今天活不成了,你赶紧离开。荀巨伯回答说,我那么远的来看你,你却让我离开,"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放弃道义,来求活命,哪是我荀巨伯能做的事情?胡人到了之后,对荀巨伯说,我们大军一到,一城的人全跑光了。你是什么人?敢独自留在城里。荀巨伯说,朋友生病,我不忍心丢下他自己跑,宁愿用我的生命来换他的生命。胡人听了互相说道,"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我们这些没有道义的人,却进入了这样有道义的国家,在惭愧之下撤军而回,整个郡城都获得了保全。我们读到这个故事,立刻就能想起孔子崇尚的见危授命,以及他说过的"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荀巨伯的故事正是一个君子以见危授命的高义,感化了前来杀人越货的蛮貊之邦小人的显例。这可以算是对论语的一个生动的注释,也是孔子精神的很好的发挥。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无声的雪_8b

    感谢傅老师如此重视我的问题,花了不少时间来读我的回复。我的疑惑已经超出了您所讲的《论语》课的主干,跑向宋明理学这条支线去了。我查阅了您为我们提供的书目,那就是我想知道的。 您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论语》相关内容的透彻解读,还为我们打开了很多扇通向传统文化的门。以《论语》为中心不断向外延伸,中国传统文化正在结成一张网,谁也离不开谁。 谢谢傅老师,让我听到了生动的传统文化的第一课。

  • 娟娟萍萍

    反复聆听傅杰老师的论语讲授。傅杰老师的讲授非常严谨认真。非常喜欢傅杰老师的论语讲授。另外,我收到了两本傅杰老师签字的论语书籍,我希望返回去一本,这样才能心安。希望喜马拉雅百忙之中能发给我快递地址。感谢。

  • Lina_foz

    非常喜欢棒棒棒哒哒哒

  • 白楚妍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1808822rbtn

    谦虚正直的好老师,感谢您的讲解!

  • 何振兴0

    已读文稿

  • 何振兴0

    已听音频。

  • 李李_7u

    教师节要到了,论语里有什么话可以送给老师呢?

    无声的雪_8b 回复 @李李_7u: 想到一首献给孔子的诗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唐代】唐玄宗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 南华法耀

    讲得好

  • 刘珊萍_r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