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风筝》| 无法忏悔的悲哀

28.《风筝》| 无法忏悔的悲哀

00:00
15:42

重读鲁迅,今天是第二十八期。

《野草》一书,篇篇都是好文章。今天,我们继续来读其中的几篇。


十字架上的鲁迅与求乞者鲁迅 

《复仇》有两篇,第一篇讲两个裸男立于荒原,有很多路人围观。两个男人不动、不拥抱、也不互相杀戮,密密层层的路人们终于失了兴趣,渐渐散去。这显然是鲁迅小说常见的主题——批评看客。


《复仇(其二)》,鲁迅重写了《马太福音》中耶稣被钉上十字架、众人围观的基督教故事。但文章重点却从悲悯“人之子”转到玩味、钉杀了“人之子”的众人的身上。重点不是一个人,而是众人。


同样是众人围观个人,鲁迅认为:

钉杀了“人之子”的人们的身上,比钉杀了“神之子”的尤其血污,血腥。   

我们看鲁迅的一生,他明知大众无法唤醒,可是却宿命般地要在自己深深怀疑的道路上前行,同样有点被钉十字架的味道。


《求乞者》,我读完以后非常有同感。

文章讲的是“我”在一条剥落的高墙下的灰土路上行走,前后有两个孩子来求乞,样子都不是很悲戚。所以“我”拒绝布施,并:

给与烦腻,疑心,憎恶。


然后“我”想着,假如“我”也要求乞,该用什么样的声调跟手势?想来想去,“我”觉得我将用无所为和沉默来求乞:不做什么,不发声音。当然,这样不发声音的求乞,最后得到的只有虚无。所以:

“灰土......灰土......”


文章里,鲁迅描述的“求乞”和“布施”都更有一些象征意义。 比如他不是不肯布施,而是认为付出也是一种责任;而他所想表达的“求乞”,更多的是指奴才、主人关系。 


无法忏悔的悲哀 

接下来,我们讲今天最重要的文章《风筝》。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为什么惊异?

因为文章中第一人称的“我”马上回想到故乡早春风筝季节的景象:

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

这就是多么美好的儿童回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在此说明,现在说“以为”大多是形容错的,但鲁迅所在的时代,“以为”跟“认为”差不多,只是稍稍有保留。

“我”不喜欢放风筝,但“我”的弟弟:

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


有一天“我”发现多日不见弟弟,便找到后园,在一个尘封的什物堆里发现了他,他:

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这段往事的回首方式,其实已经包括了多年事后忏悔的角度,任何对过去的叙述都是现代式的,肯这样叙述是因为:

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这里提到的主张儿童游戏的理论是来自外国书,鲁迅的原意大概是强调一下哥哥管教弟弟的方法,就是不许玩物丧志,这是传统儒家思想的观点。


但无论如何,《风筝》里的哥哥是知道自己错了,怎么办呢?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几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罢。

“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所以《风筝》这篇文章,大部分的篇幅是在讲一个青少年的故事,但结局却穿越了成人的思维。前面是彩色的破碎的风筝,结尾是沉重的坠落。

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这篇《风筝》让我想到什么呢?


第一,人都是会犯错的。有的错,做了就无法改变,还是得做下去;有的错,事后平心静气想想,才发现那确实是错。但即使是可以解释的错,归根结底也是错。

第二,有了错就应该承认,应该忏悔。承认与忏悔不只是为了当初的受害人,也是、更是为了犯错误的自己。

第三,有些错不敢承认,不愿忏悔。其实心里也念念不忘、耿耿于怀,只是假装忘而已。同时希望时间久了,当初的受害者也能像《风筝》里的弟弟一样,惊讶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情吗?”


但先不说是否可能,即使弟弟真的忘了,哥哥就能放下心里的石头,再没有忏悔的责任了吗?可能会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一直是想等着受害人忘却,就不用道歉了。这是一种期望。

第二种,真的等到受害人忘却了,再也无从忏悔了。其实是更深的良心上的痛苦。


我们下期继续。


预习通知 

下期主讲文章《希望》、《雪》,《死火》、《狗的驳诘》和《颓败线的颤动》,出自散文诗集《野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丸子3333

    谢谢许老师的节目。作为全职太太,我没有太多个人时间,头脑也不算是会学习的,只是对阅读感兴趣。自己读书时享受那些时光却不得作者用意。从上期的张爱玲到这期的鲁迅,谢谢您的由浅入深,从专业的角度和通俗的的品读让我第一次有对作者和作品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体会。您的每一期节目都是被期待的。感谢

  • 狗刺密

    有心忏悔无心之过是良知。有心淡化有心之过是无耻。

    浪子中华 回复 @狗刺密: 你总结的真好“有心忏悔无心之过是良知。有心淡化有心之过是无耻。”

  • 1392142avox

    前几年有一个“中小学教材中鲁迅先生文章数量”的事情 当时 我回忆自己念书时的课文 觉得 印象深刻的就是鲁迅先生的文章 所以 我就问读中学的女儿“你印象深刻的课文是谁写的” 女儿想了想说“鲁迅的‘风筝’”!居然也是鲁迅先生! 我不记得念书时有这篇课文 于是 找来她以前的课本 看了这篇 就喜欢上了 还有些伤感… 我问女儿她为啥记得这篇 她说“说不清”…我看完课文之后也表达不清楚感觉! 今天 听许老师讲一讲 感觉好一些 但是 好像还没有我预期的那种感觉…我自己想:这种“沉重”也是生命沉淀下来的力量 是可以存在的生命负重吧! 谢谢老师讲读这一篇

  • _一日看尽长安花_

    风筝讲得太好了!其实哥哥反过来说“有过这样的事情吗?”并不是最恶劣的,还有一种情况,哥哥压根儿就不许弟弟说起这件事,还想给弟弟洗脑。

  • 四海一家3

    还有一种乞讨,在微信上求为孩子,为朋友投票拼爹拼娘拼朋友圈

  • 拉拉拉拉拉菲

    但是两块钱丢失了会被教育,而五毛钱丢了却可能遭到责骂。我曾经故意舍大而求小,只是为了惩罚轻一些,现在想想,只是五毛钱的东西,但你还是怕到藏起来,这也不是价值教育能解决的

    拉拉拉拉拉菲 回复 @拉拉拉拉拉菲: 现在有点想法了,是因为所谓的教育带有他们自身判定的权威感,当他们发现这样做可以彰显权威就会乐于做,当他们觉得无聊就会乐衷于批评责骂。一个是主动乐于,一个是无聊消遣。对这两者的投入程度自然不同。

  • 听友462474055

    “想要了解中国人,必须要读鲁迅。”这句话太对了!

  • 江南飞烟

    高中历史基本不考和文化大革铭有关的内容。

  • 云锦_yj

    人摆脱不了自己的影子……

  • 琳海峻涛

    高级求乞!讲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