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鲁迅,今天是第二十七期。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重读《野草》。
前言
《野草》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的散文诗23篇,这是鲁迅创作上非常痛苦的黄金时期,是他思想上比较绝望悲观,却又是最可能有深度的时期。外在环境是卷入北京女师大事件、跟现代评论派论战;个人生活上,离开了北京前往南方,后来和许广平在一起。社会环境跟个人生活都产生了巨变。
一般认为《野草》是鲁迅最难读、最难懂的作品,所以我们更加要细读、素读。即使一时没有得到清晰的看法也没关系,因为文学本身是多义性的,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读空间。
现在我们来读散文诗《影的告别》。
“影”的三种解读
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说出那些话——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然而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
朋友,我不想跟随你了,我不愿住。
我不愿意!
呜呼呜呼,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这是《影的告别》的第一段,全篇作品贯穿着“我”——影子,跟“你”——影子的实体,之间的对话。对话的背景是我们所语言常规:所谓的“形影不离”。可是鲁迅偏偏要影子要离开形体。
首先我们要假定:“我”——影子是什么?“你”——形体,又是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为何从不离走到告别?
第一种解读,北大教授钱理群是这样理解的:“你”即形体,与 “我”即影子,是一个共同体“你”是作为群体的存在,按照社会规范来生存; 而“影”却是一个个体的存在,是社会规范的反抗者。
大家设想一下,“你”是社会群体,“我”是个体,个体要向群体告别。第一段,个体对群体说:我有四个不乐意,天堂、地狱、你们所追求的黄金世界、群体。所以个体要脱离群体,异端要反抗常规,战士要挑战世俗,个人的独异要挑战庸众。
这是一种读法,也符合鲁迅小说中常有的模式。但若按这样的理解,“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这一句就讲不通,假如“你”是群体,为什么还要用“你们”呢?
第二种解读方法,是通常的教学参考书的说法。
这种说法认为:影子是 “新我”,形体是 “旧我”,“新我”要向“旧我”告别。但这样一来,散文第一段“新我”有四个不乐意,“旧我”是不是都乐意呢?文中并没有说明。
所以,“新我”反抗“旧我”,“新我”要离开,这些解读可以说自圆其说。
但我有第三种解读,我认为“影”和“形”都是鲁迅。“影”是鲁迅的思想,或者说是他某一种精神倾向;而“你”就是人形,就是现实中的鲁迅,生活、实践、战斗当中的鲁迅。
因此,第一段就可以看作鲁迅对自己现状的批判。
鲁迅的与悲观主义
就第三种解读来看,影子有三个特点。
第一,非常有原则。
他自视甚高,看得很透,天堂、地狱都不屑,重要的是不屑“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这里的“黄金世界”不带讽刺意味。
鲁迅自己也参与在建设“黄金世界”的工程中,因此,他的思想在批评他的人生说“你就是我所不乐意的”。所以,第一段是鲁迅对自己所处的世界,对未来的想象,对工作目标的怀疑跟批判。
简而言之,这是一个悲观怀疑,虚无绝望的鲁迅,在拷问同一个呐喊、热情、奋斗和妥协的鲁迅。但是这个悲观怀疑的鲁迅,就能那么肯定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吗?
鲁迅在一九二五年三月十八日给许广平的信中说:
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所以很多着偏激的声音。
其实这或者是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也许未必一定的确的,因为我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
这段话的意思是:你们讲的那些光明的、奋斗的、希望的,正能量的,我不相信,并且怀疑。但如果你说世界一定是黑暗的、虚无的,我也没法证明。
因此就有了第二段:
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
这里的黑暗,象征意义和鲁迅平常说的“黑暗与虚无”,“肩住黑暗的闸门”是同一个意思。
夏济安曾高度赞扬鲁迅“肩住黑暗闸门的一生”,并认为黑暗的闸门由两个因素组成:
一、传统文化重担;
二、鲁迅内心的悲观主义。
所以《影的告别》虽然像是梦话,却是悲观主义,是一种自行告别。但“影子“,也就是说鲁迅的思想,真的能脱离鲁迅的身体、工作、生活,真的能独立存在吗?
如果真的离开,那么影子要去哪里呢?
散文诗里连用了四个“然而”:
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
这是一个写实的细节,却又充满了象征。
这四个然而,也是四个选择:被黑暗吞没、在光明中消失、彷徨于明暗之中不如被黑暗吞没、仍然彷徨在明暗之间。
鲁迅一面批判自己既呐喊,却又妥协;另一面又批判自己无法将深刻的悲观主义坚持到底。他知道退无路,进亦惨,彷徨还不如退,但终于还是彷徨。这也是他后半生的写照。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
呜乎呜乎,倘若黄昏,黑夜自然会来沉没我。
否则我要被白天消失,如果现在是黎明。
朋友,时候近了。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
你还想我的赠品。我能献你甚么呢?
鲁迅以为能够告别自己的悲观主义,他的影子却说:
无已,则仍是黑暗和虚空而已。但是,我愿意只是黑暗,或者会消失于你的白天;我愿意只是虚空,决不占你的心地。
影子希望:我这种悲观主义将来不会影响你。
就是鲁迅自己的这种悲观主义不会影响的工作他和使命。
我愿意这样,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这段仪式感很强的告别,看似影子要离开了,但事实上影子后来也一直伴随着鲁迅。
第一,影子代表原则、代表自尊。
第二,处境困难。
第三,影子无法摆脱。
鲁迅摆脱不了自己的“影子”,只能把自我审判的梦写出来,但同时又提醒青年人不要看,“青年不宜”。
我们自己是否也有一个批判自己的影子,这个影子是否也会对我们不满?
这个影子只能藏在心里,只能作为人生的底线。归根结底,人无法摆脱自己的影子。
我们下期继续。
预习通知
下期主讲文章《复仇》、《复仇(其二)》、《求乞者》、《风筝》,出自散文集《野草》。
这集是非常深刻的个人内心矛盾和挣扎,有着普遍的人性基础,许老师抽丝剥茧式的解读很让人震撼,听着五味杂陈,这课听着听着总有内心被强烈撕扯的感觉,无论是个人的还是民族的窥视,都直抵灵魂深处,难受着,但还是忍不住被这样的精神高度吸引,期待许老师有对更多作家的文本解析,我们需要这种高质量的精神食粮!感谢许老师!
鲁迅,思想上的超人,目光如炬,无奈肉身陷于光明与黑暗的矛盾世间,何以超然。但鲁迅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虽然确知自己即不容于黑暗,也一定不容于光明,即便思想在彷徨,仍愿做铁屋中的呐喊者
鲁迅太深刻,他什么都预料到了。
感动、深刻,听了好几遍。感谢许老师带我们重新认识鲁迅,一个更为感性、矛盾、彷徨,更可敬佩的鲁迅。
太精彩了!子东老师的评说,状难以名状的意向,正如您对好的文学的判断,兼具写实与象征,在写实的细节里,精辟又含蓄地象征!谢谢老师,让我这接受形影不离的现实,把影子藏在心里,作为人生的底线。
我记得是“彷徨于无地”
请问许老师:鲁迅究竟在为了“什么”而战斗?既然黑暗和光明都可能吞食他,他一直“肩着那黑暗的闸门”干什么?何况他总是孤独地战斗!我不想听到因为他是超人的缘故,。是您让我们反馈的,希望能看到您的回复。
decade帝骑 回复 @玉溆: 为了大家能像真的人一样生活
好好看看你好久沒有看到這麼多次強調你自己是從
归根结底,人摆脱不了自己的影子
鲁迅竟然能看到这么深刻这么远,居然能预料到革命成功后他们这些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