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王蒙。现在讲达到极致的精神定力,前面我已经讲到,庄子他以槁木死灰,呆若木鸡,来形容一个人的精神的定力,乃至于形容一支擅斗的公鸡的精神的定力。
他还有一套理论,他这理论是什么呢?他说“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就是说安适、淡漠、寂廖、虚无、无为。这就是说第一他不闹腾,第二他不打趸儿,第三他不诈乎,第四他不急躁,这个才是天地的最正常的一种平衡的状态。
天地之平,就是天地的平衡,天地的正常。它是道德之质,它是道德的本质,道德的本质不是让你那苦苦修养,而是让你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回到你的最原生的状态。所以说圣人如果能够休止于此,如果不妄做言行,不乱说乱动,就能够做到他很平易,很日常,很自然。
而如果他能做到平易自然了,也就能够做到恬淡虚静,就能够达到一种最佳的一种富有精神定力的一种状态,而且自个不用使劲定他压根就安定的,外界对他的影响很小很小,差不多就是零。你又平易自然,又恬淡虚静,根本不受外界的影响了,那么你的忧愁祸患也就无法侵入了,要“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其德全而神不亏”,他没有亏损,他的所有的精神状态、精神品质、精神功能全乎着的。
他说圣人的出生是与天同行,是和天一块生下来的。他的死是与物聚化,它是跟着外界的变化,它也就变化了,外界的一切都是变化的。说是它静止的时候是阴,在它动起来的时候是阳。总而言之他本身体现的是天地万物,他本身不为自己操心,也不为自己发愁,他有这样一个非常高级的理论。
他还说“悲乐者,德之邪也”,你有的事你感到悲哀,有的事你感到快乐,这就是你的精神功能走了歪道的表现。“喜怒者,道之过也”,你有欢喜的时候,还有发怒的时候,说明你掌握不住大道。“好恶者,德之失也”,你有些东西对它有好感,对另外一些东西有恶感,有厌恶之感,这个也是你失去了自己的品德的表现。
“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你这个心做到既不忧愁也不快乐,这你就达到了道德的极致了。 “一而不变,静之至也”,你自己从早到晚,从今天到明天,从这个月到下个月,你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你该怎么样怎么样,该什么样什么样,你是静之至也,你达到了安静的极致,静,静水流深。
另外庄子还讲,你在净水里边你才能看清楚自己的影像,因此水静也是智慧和观察的前提。“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你跟什么事都不呛着来,当然你不背叛,不顶撞任何的事情,你就是做到了真正的谦虚了。“不与物交,淡之至也”,你如果不与外界的事情发生太多的互动,你不互动,你又做到了淡了,而淡也是一种非常美好的品质。
“无所于逆,粹之至也”,你什么东西都不呛着茬,跟谁都不发生矛盾,你就是做到了最纯粹了。这样这些说法就比那个槁木死灰,呆若木鸡,说的挺好听了,说的听着还有点高大上。
那么他的这一套思想,这一套鼓吹,他到底是从哪来的?我们不能不想到,庄子在全书的一开始所讲的那个鲲和鹏的故事,代表他的精神状态的,代表他的心胸,他的世界的不是斤斤计较,不是眼皮子底下的鼠目寸光,而是有万里之宽,万里之高,万里之大的那条鱼。更是有一条有万里的体量的这样一个大鹏鸟,一个大鹏一高飞就飞上去几万里,翅膀一垂下来,就像一大块云彩一样,把天都挡了一半。
是这样的志向。这样的气魄,这样的想象力,OK就是它的精神已经和道接轨了,就是他的精神已经和无穷大接轨了,他的精神已经和永恒接轨了。如果他内部他已经雄伟、宏伟到这种程度了,那么社会上的那些小打小闹,祸福得失,成败顺逆,对他来说近于零了。
微积分、数学,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当你用无穷大做分母的时候,你上边的这个N,无穷大分之N,差不多就是零了。所以这个庄子的这种定力,这种槁木死灰状,这种呆若木鸡态,它不是由于灰心丧气,不是自戕,不是自己要把自己灭掉,要灭掉的话,就不用写这么漂亮的庄子书了,也不用发表这些理论了,您上吊也行,您跳井也行。
所以正是他这个雄伟、智慧达到了极致,那么反过来对自己的日常,对自己碰到的N项事物,N个人,N种条件,N种状态,他看的太冷了,热急了就冷了,冷急了就热了。在庄子的理论庄子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非常特异的精神形态,你说他是想干什么?他把什么都否定了,把行为否定了,把感情否定了,把欲望否定了,把期待否定了。
那么他肯定的是休息、是安静、是空虚、是虚无,他肯定的是孤独,他否定的是人气儿,奔走、追求。所以就是说到了他心目当中,当他的精神追求了极端的高度,极致的广度,极大的格局,极清醒的这种认知的时候,他再回过头来一看这些实际上的这些事,名誉地位,乃至于去当说客,去辅佐哪位君王去治国,他都看不上了。
不但看不上了,他也看透了。在春秋战国那个时期,很多的奔走,很多的智谋,自取灭亡。所以你看这个庄子,有时候你觉得他把自己已经都说成了槁木死灰、无用,而且只能够躺在大臭椿底下睡觉,把自个糟践没了。但是他在背后又有一种骄傲,又有一种了不起,又有一种看透一切的这种感觉。
庄子太特殊了,庄子太厉害了,同时庄子的这些说法又给我们一个启发,什么东西都不能过分,什么东西都不能到头,什么东西都不能到顶。你如果到了顶,你到了头,你到了无穷大,你就反倒把你整个的生活全否定了。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让我们自问,我们在对待外物的各种干扰方面,我们怎么样能够有恰当的把握?既不斤斤计较,又实在不能成为木头鸡,谢谢,下次再见。
【原文】
《庄子·外篇·刻意》
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好也。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之所好也。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功并者之所好也。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故曰:夫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不为福先,不为祸始。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去知与故,遁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虑,不豫谋。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虚无恬淡,乃合天德。故曰:悲乐者,德之邪也;喜怒者,道之过也;好恶者,德之失也。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淡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故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竭。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故曰: 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
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精神四达并流,无所不极,上际于天,下蟠于地,化育万物,不可为象,其名为同帝。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野语有之曰:“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经历大风大雨,在看小风小雨 木鸡
这是在喜马拉雅第一次花钱买的听频节目,花了199元。抽空就听,很方便。听王蒙先生对经典的解读和心得,倍感受益、受教。感谢王蒙大家的思想通透、语言丰厚和至凡旷达。反复听的过程中,听到先生两处误读吧?“自怨自艾”的“艾yi”,“庖丁解牛”的“解jie”。没什么,这不是问题,这是小趣趣
无限大分之一,胸怀无限大,日常小事属于1-100,那么这个分数也趋于0,用到日常生活上,也就是,人的所有的烦恼,钱,权,情,面子等在无限大为分母的分数里面,都趋于0,也就是,所以烦恼,所以不开心,所以痛苦激动,都是因为分母的格局够不够大,这个和即有的钱权情无关!精辟!王老优秀至极,我们可能还不能完全理解,但能领悟到一二已经很是受益。感谢王老!
王爷爷,讲的好
受教受教
槁木死灰,静水流深,呆若木鸡
人民艺术家——王蒙老先生
所有的言论,实行都在基于在谁会有一定地位才能使用,如果一个屌丝运用这些言论,用起来是脆弱不堪的
#提问 王蒙老师,如果庄子的逍遥(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是在于他精神世界的无限大,可以看透世事平常,而复归于常就能定心,能纳世事。 那么,我们可以认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道吗?而生活是给其做减法的过程? 还是说,生活其实是给内心做加法的过程,使外物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小呢? 这个前提条件:逍遥是本来就存在于我们内心?还是通过努力而获得的呢?
Sam008 回复 @Liqifan: 是加法,经历的事越多,越会看淡一切,没了过多的情绪波动,具体事情反而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