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的基石:“练”的诀窍

成绩的基石:“练”的诀窍

00:00
20:32

成绩的基石:“练”的诀窍

在学习中,“练”成为了贯穿于整个学习始终的一种行为,所谓熟能生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都在说明“练”的重要性。但是很少有学生、家长甚至老师去思考“练”的方向是否对,“练”的方式是否恰当,“练”的度(深度和量度)是否合适......

练习是必须的,但是练法很重要。武侠小说里面的走火入魔,就是对练法不当所造成后果的最佳描述。而事实上,但凡在学习上出现问题的学生,在“练”一道上都出现了不小的问题。So:可以说成绩出于练,也毁于练,科学合理的练,能让自己的成绩一直优秀异常;非科学的“练”能让自己走火入魔,见之如妖魔。

合理的练有着其判断标准:

1. 练的目的性要很清晰

我练习这些作业的目的是什么:为了方便理解,我们不妨对练习的目的做几个分类

第一类:新知识学习过后伴随的练习,目的是为了将这些新知识熟练掌握,同时通过练习去挖掘这些知识可能的应用变化。

第二类:新知识的深入应用所需要的练习。 当新知识熟练掌握了,就需要对新知识进行深入应用和综合应用,目的是为了让新知识融入到自己已学的知识体系当中,而不是孤立的存在。

第三类:老知识的复习所需要的练习,目的就是为了复习。手艺人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充分说明了已经掌握了的手艺,如果在接下来的时间内不去练它,渐渐的就会丢失。同样的,如果自己想到复习,自然而然就需要从典题、错题下手,而非从新题、难题下手。

第四类:为训练自己的答题效率,答题正确率,筛选知识的认知盲区所进行的练习。目的是为了训练自己的答题效率、答题严谨性和挖掘自身尚缺的不足部分。其实这种训练是学生必有的训练。尤其是在大考前,老师会给学生发很多的卷子,而做这些卷子的目的中,第四类很显然占了主要目的。但是如果学生已经参加完了中考,参加完了高考,不妨回忆一下,自身在这一段时期的练习,是否是抱着这样的目的去做的。我相信80%的学生是没有这一方面的意识的。因为老师没有刻意的去引导,所以学生不会有这样的意识。

所以思考好要练习的目的,抱着清晰的目的去练习,才能让自己在练习过程中,保持高度的专注度。才能让自己的练习方向不会有偏差。

2. 练的度要适当

过犹不及,事缓则圆。练习不是越紧密越好,越刻苦越好,量越多越好。而是要做到适当,何为适当,在我看来有以下几个标准:

① 基础题,中档题,灵活题都要有兼顾。最好合理搭配7:2:1,量不宜多,就数学而言,能确保每天40分钟的练习量就可以(15-20题)。

② 要有适当的精力投入,练习要保证合理的专注度。不交头接耳,不走来走去,如果想玩,就停止练习,一心去玩,玩够了再练习;如果想交流,就停止练习,交流明白了,再练习。有一个原则,一旦练习起来,必然要求专注,要把解题流畅度做起来。

③ 要有恰当的解题动作。一旦解题,必然是闭卷不翻阅。遇到模棱两可的题,做上记号,待解完题后,在集中翻书,翻笔记求确意,并且对模糊点有清晰的标注。

度的适当,是对那些以“作业多”为借口的学生的一个提醒。因为作业多去完成作业和因为我需要去做作业,是两种不同的心境。因为我需要去做作业,即便完成不了,自己都有一百分的理由去说服老师,因为自己的心是敞亮的,自己的收获是自知的,自己是无愧的。因为老师要查,而去完成作业,作业就变成了一种负担。自己不是以主人翁的心态去做的,所以自己在完成过程中,喜欢东摸摸、西看看,走走神,唠唠嗑,效率必然是低下的。因为为自己做事和为别人做事,从结果上来讲是截然不同的。

3. 练要有收获感

收获感是评价练习是否有价值的唯一标准。如果自己做完一次练习,没有任何感觉,那么这次练习就变成了交差事。如果做完一次练习,自己觉得对知识理解更透了,对知识应用更加上手,甚至自己对哪些方面还欠缺理解,这些都是自己的收获。收获知识和收获疑惑,都属于收获。前者会变成自己的资本,后者会让自己明确接下来努力的方向。但是不管如何,做完一次作业必须要有一定的收获感,并且要善于总结自己的收获感,这对自己总结能力的一种培养。将不可名的收获,变成可言的收获,这无疑不是对知识做了一次更透彻的理解。

4. 练的逻辑性要符合学习的规律

理解→梳理→练习→反省这是知识学习的铁律,针对哪些知识进行练习,自己清楚不清楚,练习效果如何自己有没有反省。这种学习的逻辑顺序要符合铁律。任何的乱序必然会导致练习效率的低下。练习过程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一个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的过程,这样练习的逻辑性才会越来越强,练习的可计划性和可分解性才会越来越强。现在学生之所以不知道哪些知识可以在碎片时间掌握,哪些习题可以在碎片时间感悟,其原因就在于逻辑性的缺乏,杂乱的学习流程,会让学生感觉,自己不管做多么完美的学习计划,都不能做到很好的执行。自己的学习如同堆撤石堆一般,没有计划,只是让石碓位置发生了改变,但是无棱无角无美感。

从行为上来讲,练习还需要注重以下几个特性:

1. 即时性

所谓即时性是指听老师讲课,学生不要仅仅停留在听懂层次,其实在辅导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学生有这样的共性:无手听课。在我看来,无手听课其实就是无脑听课。人的大脑即便再强,也不能做到听一遍永不遗忘,听一遍立马上手。

每次做试题解析,老师经常性的会说:这道题我讲过,那道题我也讲过,我们相信当时老师讲解了,学生必然是明白的。但是由于缺乏了自己的练习,所以导致老师所讲,没有留档,导致自己没有意识去复习,也找不到到哪儿复习。

而这些恰恰是导致学生为什么参加了那么多辅导,都无效的主因。而事实上,我们看一个孩子的学习潜力,更多的不是看孩子的当下领悟能力,而是看孩子上课有没有行为。老师讲的例题不记,知识点不记,解题思路不记,总是过分的相信自己的大脑,其最终的结果也必然是遗忘。

2. 细致性

很多学生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老师写的过程总是那么清晰,步步不仅严谨而且简洁。尤其是写计算题,或者证明题,甚至文科的主观题时,总能够步步在得分点上。但是反观自己写的不仅拖沓,而且总会有该交代的关键步骤自己没交代。其原因就在于自己平时忽略了这一方面的练习。老师讲一道题,如果自己细致的去练一遍,在练习的过程中,必然自己会发现哪些可以交代,哪些不需要重复交代。这些心得源于对练习过程的熟悉。

但是如果自己不能保证一定题量的细致练习,自己是永远hold不到关键点的。而这些又恰恰是老师无法教授的。

3. 重复性

对于一个疑惑的知识点应用,必须要有一个长期的多次练习,方能做到真正的掌握。我经常跟学生说:我讲一遍,你练一遍,仅仅是知道这道题是怎么回事;我讲一遍,你练3遍,你能渐渐发现这类题是什么回事;我讲一遍,你练十遍、百遍,你会彻底弄明白这类题的规律性。小窍门往往产生在无数次的练习过程之中。

总结:“练”是一项枯燥的重复性动作,同时又是一项变化多端的灵性行为,掌握“练”的诀窍,将“练”玩出一种艺术,不仅能够将死板玩出生动,将枯燥玩出精彩,这些需要同学们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用大脑的主动思考灌输给枯燥的“练”以灵性,那么学习就变得无往而不利。

 用微信阅读更便捷,关注公众号:tianji_365 (名称:福聿学习之道辅导)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可可诺诺2006

    讲的特别好,有深度、透彻!

  • 7_67dl8w

    好好好好

  • 7_67dl8w

    好好好好

  • aiwo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