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柏拉图·《理想国》下

【2】柏拉图·《理想国》下

00:00
16:10


哲学花园 |【2】柏拉图《理想国》下

公众号:日月不歪 

柏拉图·《理想国》(下)

引子


上一次,我们引出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什么才是最好的政治制度。柏拉图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和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有关。另一方面也和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被雅典判处死刑有关。随后我们从洞穴隐喻切入,说明苏格拉底就是那个返回洞穴被处死的人。而且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洞穴。可以说,洞穴隐喻是《理想国》全书的枢纽。阅读《理想国》全书,好像一个登山的过程。5-7卷可以说是全书的最高峰。洞穴隐喻也处在《理想国》全书的高潮处。引出了这些问题之后,我们今天就要来说明:


柏拉图如何来避免苏格拉底的悲剧重演?他又如何设计出一种最为理想的政治制度?


Ⅰ  好的城邦


在柏拉图时代的希腊,谈论政治制度的单位,和我们现在理解的国家还有些区别。当时最典型的政治单位,准确地说应该称为城邦。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开始形成。在氏族社会组织逐渐解体的基础上,希腊各地相继形成了200多个城邦。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


城邦大多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它们的国土面积一般只有百余平方公里、人口数万。最大的城邦8000多平方公里国土、数十万人口。和今天的城市国家,例如新加坡、卢森堡等,有点相似。


柏拉图认为,城邦显然是有好坏之分的。


好的城邦是一个正义的城邦。正义也是《理想国》全书开篇第一章讨论的问题。不过,在柏拉图那里,正义和现在一般的理解有点不同。他对正义的理解,首先是有序,或者说比例和谐,各尽其能、各尽其职。所以,在柏拉图规划中,一个好城邦应当由三个阶层组成。


这三个阶层分别是:统治者、辅助者和生产者。有意思的是,柏拉图将城邦的三个阶层和人的灵魂进行了对比。城邦里的三个阶层分别对应个人灵魂三部分:理性、激情、欲望。统治者需要用理性来治理城邦。辅助者中大部分是军人、武士,没有激情是不行的。而生产者需要来满足人的基本欲望。


此外,三个阶层也分别对应人类三种德性:智慧、勇敢、节制。这样的安排是十分巧妙的。和人一样,城邦的三个阶层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但是,缺乏了任何一种美德,激情和欲望过盛的人会出问题,城邦也是如此。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让激情主导城邦会怎样?显然会好战,让人民陷入征战之中,导致生灵涂炭;而如果一个城邦被欲望所掌控会怎样呢?柏拉图说过存在“猪的城邦”。也就是,只有饮食男女等一些人的基本欲望,而没有法律和政府。还有一种“发烧的城邦”,即存在不必要的欲望,骄奢淫逸的城邦。


所以,唯有用理性进行统治的城邦才会稳定长久。


在下面,我们会介绍,基于这种考虑,柏拉图认为只有让理性的代表——哲人来进行统治。


Ⅱ   五种政制


柏拉图观察了当时在希腊世界存在的各种政治制度。


在《理想国》的第八卷里,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之口,归纳了5种典型的政治制度。不过,这5种政制,并不是平行的。而是存在的一种退化顺序,也就是按照从“最好到最差”顺序排列的。前一种政制出现问题后,会退化为下一种政制。


首先是贤人政制,也即由所谓哲人王进行统治。这个我们随后后会再详细分析。


第二种是荣誉政制,当时希腊世界中的斯巴达和克里特就是这样。


荣誉政制中统治者是勇猛的武士。问题是因为缺乏理性、激情过度而非常好战。


第三种是寡头政制,由少数富人进行统治。寡头政治的问题是推崇金钱至上,轻视美德而导致放纵。


第四种是所谓的民主政制,由大多数的平民进行统治。大家可能对这个民主制度比较感兴趣。但是古希腊时代的民主和我们现在说的民主有很大区别的。也有人称之为庶民政治。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轮流当家作主”的直接民主政治制度。


公民权利不受财产限制,在男性成年公民中抽签轮换出任官职。但是,妇女、外邦人、奴隶都不是公民。所以,只有男性公民高度参与了政治活动。


那么,柏拉图是怎么看待民主制的呢?


大家还记得吗?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被民主投票,判处死刑。按照五种政制的顺序,柏拉图认为民主政体是从寡头政体蜕变而来的。在城邦确立了寡头统治以后,城邦就分离为二个部分。一个是富人的城邦,一个是穷人的城邦。富人贪婪、穷人不知节制,两者不可避免要发生斗争。斗争的结果,如果富人胜利,就形成寡头政治。如果平民们取得胜利,民主制就诞生了。


柏拉图曾这样评论过民主:


“民主制度是最美的一种人物性格,各色各样,五彩缤纷……它是最美的,就象女人、小孩只要一见色彩鲜艳的东西就觉得美一样。”


这不是赞美,这是讽刺。


柏拉图认为,最后会产生一种最差的政治制度:僭jian主制


那什么是僭主呢?“僭主”是指不合法的政权篡夺者。古希腊的僭主都不称王。但他们是事实上的专制君主,而且都用一些谦逊的称号,例如‘终身执政官’、‘全权将军’等。


僭主虽然是事实上的统治者,但他们却始无法获得真正的合法性和正当性。雅典在前404年,伯罗奔尼撒战争后,雅典经历了“三十僭主”。僭主团听命于斯巴达,实际上就是傀儡政权。它废除了雅典民主,代之是豪权政治。这个集团在执政的8个月,中处死了1500人,致使人民大量逃亡。据说死于僭主团的人,多于死于斯巴达的人。三十僭主团中有柏拉图的舅舅和表哥。柏拉图当时二十多岁,他本来想直接从政。但在目睹这一切后对现实极度失望,从而放弃了从政的想法。在苏格拉底死后,他外出游学十余年,足迹遍布意大利、西西里岛、埃及等地。


好,到这里,我们总结一下柏拉图的五种政制:


它们分别是:贤人(或者贵族)、荣誉、寡头、民主和僭主。


Ⅲ   哲人王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认为,最好政制是一种“贤人政治”。也就是让有能力、特别是理性的人来统治城邦。而且要特别提防,不要让另外3种人来统治城邦:第一种,过于激情的人;第二种,有钱人;第三种,欲望过剩的人。


在理想国中,谁最具有理性的美德,谁应当来行使统治权呢?


在柏拉图看来,这无疑是哲人王(philosopher-king)。


什么是哲人王呢?也就要将哲学能力和政治权力结合起来的人。王既是统治者,又是哲学家,因此被称为“哲人王”。在柏拉图看来,哲人王应具有一些基本的品质:好学、强于记忆、勇敢、大度。然而,为什么要哲人进行统治呢?


柏拉图提出过一个“航船的比喻”:这是《理想国》中的一个经典思想实验。


假设一艘船上的船长老了,而每个水手都说自己有掌舵权,强迫船长交权会怎样?


航海充满风险,因此船长需要丰富的航海知识。但并不是所有愿意当船长的人,都具备这样的知识。同理,治理国家也并非张三李四都可胜任,也要选取贤能之士。要找到哲人王来统治城邦,可能有两个截然不同的途径:一种是让哲学家变成统治者;另一种是统治者变成哲学家。


那么柏拉图能成功吗?


Ⅴ   叙拉古之祸


柏拉图一生都在思考,什么才是理想城邦的问题。但是他个人的政治实践却是十分失败的。


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柏拉图三次前往叙拉古辅佐僭主的事情。叙拉古在今天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南部地区。大家还记不记得,按照柏拉图自己对五种政制的界定僭主制度是所有政治制度中最差的一种。但他自己却三次帮助僭主。


前388年,39岁的柏拉图第一次前往叙拉古。当时执政的是僭主狄奥尼索斯一世;结果柏拉图的主张不仅没有被采纳,反而被卖为奴。幸亏有朋友解救,才幸免于难。


前367年,柏拉图60岁时,第二次前往叙拉古。这次他想辅佐的是狄奥尼索斯二世。但结果依然不成功,遭到驱逐。


前361年,柏拉图第三次前往叙拉古。这次柏拉图其实是被僭主骗去的。他本以为狄奥尼修斯会学习他的哲学思想。不料,僭主却自以为已经掌握了哲学。柏拉图一开始遭到软禁,后来才逃脱。


柏拉图每次去叙拉古都怀揣理想,要去实践自己政治理念,但都以失败告终。可见,要让统治者成为哲学家这条路,看来是行不通了。然而,叙拉古之行无意间却造成了另一件伟大的事情。


你还记得吗?柏拉图第一次去叙拉古最惨,被卖为奴隶。他的一个好友得知后,花了一大笔钱,帮柏拉图赎身。柏拉图返回雅典之后,一直惦记着还钱,但是他的朋友十分慷慨,不让他还钱。


于是柏拉图用这笔钱在雅典城北部买了一块地,开设了一个学校。那块地原本是纪念英雄阿卡德米的一个花园;柏拉图大约在前387年成立雅典学园(Ἀκαδήμεια),花园的园,而不是院校的院,后来这个学园又称柏拉图学院。西文中的学院(Academy)一词就由此而来。学院门口竖着一块牌子:“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说明哲学并非是一门单纯文科,而是需要极为清晰的头脑。没有经过代数、几何和逻辑训练的人是无法从哲学思考的。


柏拉图真的和中国的孔子有些像。孔子周游列国,政治抱负没有达成,却被培养了一批好学生。柏拉图一生努力,没有培养出哲人王,雅典学园却培养出一大批哲学家。


Ⅵ   培养哲人


如果说,让统治者成为哲学家这条道路,在现实中显然失败了。但是第二条路,让哲学家成为统治者,能行得通吗?


这要从柏拉图对理想城邦的整体设计说起:按照《理想国》中的设定,统治者的生活是十分清贫的。他不用不从事生产,一切由国家供养。但是统治者被要求同吃同住,如同战场上的士兵一样;而且他也被要求不得拥有私产、房屋、土地和金钱,只有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为了维护这样一个理想城邦,柏拉图甚至做出了一些匪夷所思的规定:


例如,不得私自组成一夫一妻的家庭。女性也要赤裸地参加军事训练。“最好的男人必须与最好的女人尽多结合”。抽签婚配使得优秀的男女结合,生育出最优秀的后代;不仅如此,孩子一旦出生就要被带走,由城邦统一抚养。甚至有先天缺陷的孩子要被杀死。


总结起来说,柏拉图心目中的最好城邦,可以说有三个特征:共产、共妻、共子。很多人肯定无法接受这些设定。


但柏拉图为何煞费苦心要这样做呢?


这无非涉及基本人性中的一个特性:私心。任何人都有私心,想少做多拿,损人利己。但任何政治共同体都是“公”。如何均衡公私,此乃千古难题。


为了培养出统治城邦的哲人王,理想国中教育制度也十分超前:0-3岁进行幼儿教育,国家育儿所负责饮食起居;3-6岁,所有幼儿进入游戏场,讲故事、做游戏、学音乐;6-16岁,儿童分别文法学校、音乐学校和体操学校;普通人16岁参加生产;17-20岁进行军事教育,学习算数、几何、天文、音乐,以培养优秀的军人;优秀军人中,跳出一些有资质的人。在20-30岁,进行科学教育,培养高级官吏和行政官员;在官员中在挑选一些优秀者。30-50岁:5年哲学学习和15年实践锻炼,最终培养统治者,即哲人王。


可以说柏拉图和孔子在教育问题上空前一致。他们都认为一方面要有教无类——即所有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则要因材施教——有才能的人接受更多的教育。贤人成为共同体的守护者和统治者。


在《理想国》中统治者的教育是终身的。甚至可以说,教育乃是城邦的头等大事。教育不是为了找工作,赚大钱,而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即维护好的政制。


Ⅴ   批评


如果看一下政治的历史,柏拉图哲人王的想法几乎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哲人几乎不可能成为统治者。柏拉图晚年在《法律篇》中对《理想国》进行了自我修正。


而对《理想国》最为猛烈的批评来自于二十世纪哲学家卡尔•波普。他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书中,提出了“柏拉图的符咒”一说。


他认为,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描绘的城邦代表了专制与不平等。波普尔提出,《理想国》属于典型的“乌托邦式社会工程”。


什么是“乌托邦式社会工程”?


也就是,想工程师一样画出非常好的蓝图,然后这个蓝图凭空来建造一个新社会。人类历史上并不缺乏那些构想出伟大的乌托邦的头脑,但是往往建设的时候又会出严重的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倾向,而且几乎所有人都希望能够“钻空子”。就是利用某种制度规范或法律的漏洞。在工程领域中,工程师可以大致预测和限定绝大多数的边界条件。


例如一个房子应该承重多少,外面风力承受多少,温度对它的影响等等。但是在社会环境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何政策和法规开始施行后,必定会出现一些无法预计的后果。所以,波普更为倾向于“渐进的社会工程”。即,不要凭空构建,而要在现有基础上小修小补。


无论后世的哲学家对柏拉图有怎样的批判,都不能否认一点:


《理想国》这部公元前4世纪的作品具有先知先觉的能力。它提出了如此之多后世无法绕开的哲学根本问题。人类也似乎在两极中摇摆——一种是急于求成,想立刻改变现状;另一种则是干预现状,但又不去尝试改变。不要心急,慢慢改变。但任何改变都将发生在共同体中。


Ⅵ   结尾


好了,让我们总结一下:


我们今天讲了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好城邦的特征、五种不断堕落的政制、和哲人王。还有柏拉图辅佐叙拉古僭主的惨痛经历,以及他设计的最好城邦的奇特制度。当然还有波普尔对理想国的批评。


最后我想跟大家介绍一下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公元529年,东罗马查士丁尼为了维护基督教神学,关闭雅典学园。它前后共存在900多年。可以说,雅典学园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雏形。


我们仔细看画的中央,也就是画的透视中心上有着两位哲人。一位年长的老者,手持巨作,一手指天,他就是柏拉图。他向上的手势让人想到了他所关注的理念世界;而他旁边的年轻人却把手伸向了前方,前方是何方?这位和柏拉图并肩的哲学大师又是谁?


下堂课,让我们一起分享“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和他的《形而上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谨心锈口_cz

    哲学=爱苏菲亚

  • 浮梦半醒_q2

    打卡

  • 追风筝的小墨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 玥烨Marcia

    主播厉害👍

  • 后觉者埃庇米修斯

    柏拉图爱老师

  • 催梅折枝去12

    亚历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