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典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
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易·系辞下》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老子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老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
二、本期文稿
《道德经》我们说到接近尾声了,有一些很重要的概念还没有说到,比如说我们从小就听说的“小国寡民”是怎么回事,“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怎么回事,我记得以前看到对道家的批判总是在举这个段落,说他消极,逃避社会,守旧。所有的这些词都是我在小小的时候心里的成见,所以我才特别不敢轻易说这一段。我们大家要把整个《道德经》都揣摩了,都跟当下有了关联,然后我们才能理解老子所描述的社会形态理想为什么是这样的,当然这个段落本身的位置也比较偏后,是《道德经》的第八十章,也就是全书的倒数第二章。这一章的内容大家似是而非都听过,但是值得琢磨的一段内容。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我们现在总是挂在嘴上,回望过去那是一个经济不发达情况下提出的,有局限性的一个时代,他跟我们今天这么发达的互联网时代之间还有关联吗?大家都知道儒家的思想在西周东周的时候,逐渐地发生出来,演化过来,然后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一个根基。但是道家思想是和殷商文化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小国寡民是对中国早期邦国时代的回忆,从五千多年前,甚至更早的时候,中国大地上就出现了一系列的邦国,刚开始这些城邦的面积,都不太大,人口数量很小,后来他们逐渐联合,出现了一些邦国的联盟,像我们现在所尊崇的尧舜禹都是中原城邦联盟的盟主。到了四千年前,也就是我们说再晚,儒家思想快要逐渐兴起的周朝,才开始有了分封制,这个时候中原王朝还是邦国盟主的身份出现,还是万邦林立。比如说商朝,就是大邦殷作为盟主,周方、鬼方、虎方、东夷都是他的盟国。作为跟殷商文化这种邦国文化密切的道家思想,在周朝分封制礼崩乐坏之后自然就出现了对以前国很小,人口很少,互相不打仗,那种安宁的,朴素的原始状态的向往。
咱们来看看这个词句,“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国邦要小,人口要少,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但是不用。其实有是一种防备,现在大国之间也是这样,武器装备都要不断地升级,但是不用就是和平。“使民重死”,人还是要看重生死的,我们只有一个今生,动不动就冲突,或者就流离失所,要移民到远方去,这不是一个好的生活状态。所以呢,有兵器用不着,没有苛刑暴政,没有邻里邦国的冲突纠纷,人们爱惜生命,珍重当下,不冒着危险迁徙远方,这是小国寡民的注解。所以我们不能光说小国寡民四个字,得看看它后面注释的这种生活状态。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虽然有船、车,所有交通工具是齐备的,但没什么机会乘坐,因为不去远方。虽然有盔甲,有兵刃,但是没有什么机会去展示,这个陈旧的陈在这里读作“阵”,就是排兵列阵,要打仗前列阵的阵,没有机会把他展示出来。人们全都有自己做的事,事不多也容易记住,结绳而用之。什么是结绳,我们通常解释说让人回到简单到系几个绳扣就能记住今天有几件事,那不是一种原始倒退吗?结绳当然有这个意思,但不全是这个意思,结绳也是我们理解上古的一个比喻。在《易经》的《系辞》中记到过一处结绳,《易经》说“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把绳子系成捕兽的网,捕鱼的罟,以佃以渔,可以去捕鱼,可以去打猎,这就是《系辞》上记的结绳。我们可以回头来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让老百姓还能够以最纯朴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去守住他们朴素的生活。有船也不去远方,有兵器也不把它给排列出来,大家该打猎的打猎,该打渔的打渔,该种田的种田,守着朴素的,温暖的日子。这是对小国寡民的进一步解释,不是没有,而是有了不用。
我们大家可以想想,人生这个状态确实很美好,就是拥有但有的时候我们用不着,你看现在我们的防火教育,家家的楼道都有防火器,单位也都有,必须要教育,从孩子到大人怎么样使用灭火器,但是我们谁都不愿意去用那个灭火器。我们都愿意太太平平的,可是你看所有楼道都有这样一个,随时打破窗户就可以拿出来的灭火器。再比如说在飞机上氧气面罩,我们只要坐上飞机就会听到关于它使用的讲解,坐多少次讲解多少次,但是我们谁都不希望用它。有,是一种防备,不用是一种安全。很多极端的措施,不用的时候才是好的,而不应该各国之间做兵火之间的一种装备的互相较量,做自己的一种互相的威胁。看看我们今天这个大世界,当我们各国对核武器的资源能够掌握的时候,常常亮出来,这用老子的话说就是要镇之,要展示出来,要派兵列阵,要给人威胁,这儿弄得人心里多么惶惶不安呢。所以站在今天回望他所描述的那个历史,你会解释背后是什么心态呢?
老子所期待的百姓心态就是下面这段话。“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人吃什么东西都是香的,这叫甘其食,穿什么衣服自己都认为很美,这叫美其服,安其居,住什么样的房子自己心安,乐其俗,都是街里街坊,家长里短,有点民间节事活动,大家都能乐乐呵呵,一个小国跟一个小国之间,彼此远远的都眺望得到,别的国,鸡叫声,狗吠声听得着,但是民至老死没有来往过。过去国与国之间不来往,为什么呀?因为没有什么侵吞土地的行为,没有什么边界摩擦的斗争,更不会有成群结伙因为粮荒,因为战争而迁徙到别的国去,所以他不来往了。
我们想一想,这样的一个日子,就是老子的道德理想。用在社会治理上的状态,是邦国再小,民众再少,侯王不轻易使用,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不去轻易地动船动车,不轻易地使用盔甲兵刃,不投入战争扩张掠夺,也不自己兴风作浪。比如后来真正天下大一统的那些皇上,给自己修墓穴,光修这些大的工程,要动用多少人力。其实老子是一个很有远见卓识的人,他所预言的那种雄心勃勃地去远方掠夺,不管是去抢马,抢粮食,抢土地,还是大兴土木,活着建宫殿,死了建墓穴,这些事情在后来封建大一统的时代还少吗?老子说,如果那样劳民伤财,老百姓就自己吃的这点东西也不会甘甜,自己穿的这点土布衣裳也不会觉得很美丽,住的破房子也心不安,他的习俗也就不再有什么快乐,这样的话大家国与国之间动不动就开始侵吞,开始打仗,那人的迁徙不也就变成常态了嘛。
我们站在这样的一个角度来理解,你是不是觉得老子描述的这个道德理想是一种纯朴民风呢。这并不是让我们今天看着是迂腐的,倒退的。我们讲了这么久的《道德经》,大家可以找到一种心态和方法,就是不苛责古人,从里面去找对我们当下有用的养分,而不是嗤之以鼻,一味地指责他们的局限性。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有局限的,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有自己朴素美丽理想的,我们能不能够摘下有色眼镜,以宽容心态去找养分,而不是指责古人。如果可以在《道德经》中,读了这么多篇章,真的理解了对民风纯朴,安定和谐美感的歌颂,才是老子的本意,那我们是不是能够在今天的文明社会,在我们看了几千年的战争和分配不均之后,在我们看遍了人类的贪婪残忍和欺诈之后,我们又能重新反省《道德经》对我们的意义呢。
我们也多次说过《道德经》里老子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过分地强调道德的时候,是因为道德,天地大道已经崩塌了,老百姓不去遵从了,才要人为地提倡。智慧太多如果没有道德做底限,那就不是一般的小的假冒伪劣了,“大伪”就是有可能要致命的,那种真正的虚假,真正的残害往往是有智慧人做出来的。比如现在的高科技犯罪,我们是不是觉得好莱坞灾难大片里面的一些故事,在今天正在上演。从信息安全的这种盗窃,到实验室病毒的流出,到不择手段在生意上制毒贩毒,或者是生物细菌战,这些东西是不是都越来越到了我们现实生活中。这还不是“智慧出有大伪”吗?这恰恰是当年的老子不想看到的,所以在《道德经》接近结尾的时候他提出了自己所向往的美好的状态,没有军队和战争,没有贵族和国王,社会有条有理,人们自由平等,这是一种多么理想的状态,这是他对人类社会的一种良性设计。
当然,在这样的社会形态的核心,就是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这是我们讲了这么久,贯穿首尾,老子道德理想的一个核心“为无为则无不至”。这就是他说的“无为而无不为”,他从来在政治思想上不主张通过加强控制来治理天下。相反,他认为做君主的要尽量地减少扰民,要通过宁静,让大家的心可以朴素地安顿于我们的快乐生活,让生活里面所有的这种细节,老百姓自由的去享有,这样的话,才能达到天下大安,他认为这就叫顺应道。天下万物循道而行,像风调雨顺,四时行焉,万物生焉一样,人不要去多加干预,过分地强调有为。比如说尚贤,贵难得之货,见可欲(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这些概念都是老子提的。把什么东西,推崇得好得不得了,人跟人有三六九等,所有的这些过分地彰显,都只会让那些用心机的人从中钻空子,生事,这就是祸乱的根源。过多地反复不定的政令,一道一道的,一会儿松了,一会儿紧了,就让老百姓疲于应付。人治过多的时候,人是没有办法回到原来朴素,天道规律生活的,所以社会就会不安定。
所以他说国要小,你看小国寡民,人少,国小,权力不集中,不必有为,在无为上可以治理。当然站在我们今天回望过去这是一个再也不可能回去,也没有必要回去的状态,但这就是老子当时的治国的思想。这里面他特别强调的心态,才是前提。“甘美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这样的一种状态挺好,人人都对自己现在的这个日子,衣食住行皆那适宜,安于所处,乐于所有。这是老子一直提倡的知足而常乐,所以看重生死,好好的养护生命,不要动不动就流离失所。当一块块小的地方,区域治理达到这种状态的时候,老子认为整个的大社会是容易治理的,我们知道老子是有宇宙观的,从他所追问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我们知道老子绝不仅仅只看小国,只看寡民。恰恰因为他有全局观念,甚至也是他高于先秦诸子的最高明的地方,应该说老子的宇宙观在先秦诸子中是排在最前面的,所以他开出的救世良方,一定是带有全局观念和长远眼光的。尽管他是理想化的状态,但是也有很多的合理性,我们得看见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看见诸子百家对社会治理开出来的方子,我们把这些方子放在一起,看一看对于现代人的心理浮躁病到底有没有疗效,因为中国人有时候吃中药还是服这种水土的。
看老子提出对社会的美好设计,他说的那个国不是现在的国家,他是那种分封的小邦国,也就是小小的地方自治。他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不是指人的冷漠,不来往,而是指人有一种轻盈的田园。这个思想影响了后世很多人,比如中国田园诗的鼻祖,东晋陶渊明所写的大家熟悉的桃花源记,那个让后人羡慕,向往,称赞不已的世外桃源是不是也是这样呢。“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不就是老子第八十章的拓展嘛,人能不能有老少怡然自乐,没有那么多外在强制的法令,欲望,智慧,作为,而人扔下了那么多的竞逐心和胜败,出现这样一种清静自然,这就是后来田园诗中一直提倡的中国的理想。
守弱胜强,宁静的像陶渊明说“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我该耕的田耕了,该种的地种了,回来念念书,自己酿的酒,自己园子里的蔬菜,我心情多好,所以他经常说“我归去来兮”。回来的日子是什么,“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你看看他“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看的都是田园,山野,这些美景,感觉到万物之得时,五生之形修,万物风调雨顺有它的运行,人生的轨迹是跟着万物去做的。
陶渊明的日子尽管种豆南山下,种得草盛豆苗稀,他也愿意去劳作,因为他安顿于此。大家要把从老子到陶渊明,小国寡民是怎么样延伸为中国的田园理想,我们要连起来看,在今天田园不是一个地方,田园是一种状态,我们不见得人人都说要去山野弄一个小别墅,大家如果在工作间隙里把心放平稳,喝一水淡茶,听一曲古琴,读一读田园诗,人也就能够静下来。
清代的周容写过一则小笔记文,叫《小港渡者》,讲了一个特别耐人寻味的故事,在顺治七年冬天,周容要从一个叫小港的地方进入镇海县城,就让小书童用木板捆了一大摞书,在后面背着,跟着他,他们走呀走呀太阳就快落山了,已经看得见晚上那个烟雾在树梢浮着,离县城还有大概两里地,他就问一个河边摆渡的人,说你看我们这么走,赶到县城,那城门还能开着吗?那个摆渡的人打量了一下小书童说你们要是慢慢地走,城门还会开着,你们要是很急晃晃的赶路,那城门恐怕就关上了。这把周容给气的,觉得这个人戏弄他,怎么可能慢走还开着,快走就关了呢,然后就不理他了,就带着他的小书童,一主一仆快快地往前赶,想要赶到城门开着的时候赶到镇海。
结果城门在望的时候,小书童背得越来越重,又走不动,又赶上急急慌慌,“啪”摔了一跤,捆书的绳子就断了,这一地的书,主仆两个人就在那收啊,捆呀,扎呀,他们眼看着城门关上了。这个时候周容突然明白了,摆渡人那番话的深意,人生是不是如此呢,倘若你慢慢走,也许城门还开着,如果你走得太快,那个城门可能就真的关上了。因为中间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闪失,人生走快的时候,我们那个慌急犯错的成本,往往我们以为是效率,我们没有把那个时间成本跟人的那种人生挫折感的成本算出来。所以小国寡民对我们今天还有启发吗?
如果你觉得《道德经》的第八十章离我们太远了,咱们说一个离大家近的吧,那就是木心的《从前慢》,“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喜欢这首诗吗?我们索性就把老子在小国寡民中的讴歌当作一首“从前慢”,我们不一定要回去,不一定要指责,透过历史的烽烟,眺望从前慢的时代,也许在今天能唤醒我们今天心中的一份安宁。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谢谢老师的分享,晚间愉快!
不用就是和平
听老师您的课,我感同身受会落泪!
于丹老师说到从前慢很好,上一集于老师也说了自己四处讲学赶飞机的快节奏,看来于老师为了碎银几两也是拼了
于老师,谢谢您受益匪浅
讲的很好啊
感谢于丹老师分享,虽然您讲得精华没有全部吸收,但还是能感觉到自己在一点点进步。祝老师身体健康
好
于丹老师好,您现在已经是我的心理医生了,每每忙碌之后停歇下来,却无法独享安静时刻,总有种惴惴不安感,此刻只有听听您的声音才能心态平静,衷心道声“谢谢”
彩虹Sara 回复 @1358958yjjb: 是啊,于丹老师的声音特别亲切、醇正、清晰、安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