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生死观】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向死而生

122.【生死观】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向死而生

00:00
23:23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于丹。上一次我们说道了老子的第五十章,讲到了一个大问题,关于生死,出生入死,人其实是向死而生的,从一出生就每天进入了倒计时,人生存的机遇大概有十分之三,风险乃至要给你带来死亡危险的机遇也有十分之三,而那些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人自己动不动让自己陷入危险,去因为过分地追求养生,过分地追求发达,而陷入危险的情况也十分有三。上一次我们主要在讲这三个十分之三,以及人真正能够完成平衡的那十分之一。让我们去妙悟的到底是什么,怎么样才算是真正的善摄生者,养生能够路行不遇犀牛猛虎,入兵不被兵甲所伤,能够到这样一种无死地,此外去陷入危险。上一次我们一直在谈这个问题。


我想今天我们重拾这个话题,大家感慨一定会更深,因为我们在周末过了两个重要的日子,“5.12”的十周年,以及母亲节,这两个日子恰恰关乎生死。整整十年前,地动山摇一瞬间,有多少刚过完母亲节的妈妈就永远地失去了她们的孩子,接下来的母亲节,这十年中都一次一次让大家面对人在生死之间,在这个世间有这么多的仓惶动荡里我们怎么面对。什么是向死而生呢?大概经历了“5.12”以后,我们在那一段多难兴邦,中国人的心特别齐,对这个命题也会有格外深刻地理解。


记得我当时看过一个新闻报道,就是大地震刚爆发的时候,有一个法庭上正在完成一起民事调解,双方争执不下,各执一端。大地震了,地震的这个灾难情况报上来之后,说休庭,咱们过两天再继续开庭,等到再开庭的时候,这两家人都表示主动撤诉,因为在生死面前其他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在生死面前有些被剥夺的,很残酷的人家,反而会对于生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和态度。我记得在5月的下旬我就到了绵阳,到了北川体育馆,我看见那里安顿的那些有伤有病的人。其实,当时那些孩子,那些大人,他们身上都背负着太多太多的伤痛了。但是那有位老婆婆,她跟我说的话让我可以一辈子铭心不忘,尽管她自己已经七十好几了,她的身边躺着那些被砸伤的孙子孙女,孩子们伤得都很重,包着纱布躺着。我说,你这么大年纪带着好几个伤孩子,怎么办呢?那个老婆婆高声跟我说,“我娃娃都在喽”。就是别人家有些孩子没了,她的孩子再伤再痛,娃娃们的命都在。所以她说“还有我喽”。她觉得她能够撑着这些伤病的孩子活下去,不管受多大的创痛,只要人都在,活着就是美好。


十年过去,这个周末我接到了很多孩子们给我发来的信息,还有视频,东气中学的孩子们在聚会,北川中学的孩子们也是一样,他们发给我的信息都在说他们现在的生活。一直叫我妈妈的孩子,她发给我的信息里面又重新说起这十年,她又说起来当年那一刻,她从灾难里面逃生,拖着伤腿,不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在哪。其实当时她的妈妈也在抢救,她后来跟我说过,她心里最伤痛的一件事,就是她从小到达最要好的那个小闺密,就在地震的前一天她们俩吵了平生第一架,没有来的及和解,她的小闺密就永远地走了,所以她就再也没有和解的机会,而这件事情就让这个孩子忽然学会了宽容,因为她知道有的时候一件小事怄的气,发的脾气再也没有道歉的机会了。她在后来长大的这十年中,看见的反而都是阳光和希望,他有自己的家,有自己的爱人,自己可爱的两个宝宝,她有自己的学生,她操劳,她辛苦,但是她心里都是快乐。她发给我的视频,有孩子给我唱的歌,有孩子在那翻她作为妈妈给学生判的卷子,然后这个孩子跟我说了一句话,她说我现在也当老师了,妈妈,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5.12”十周年的周末,跟母亲节让我一次一次的想到了向死而生这个题目,人也许因为被剥夺掉一点什么东西,所以对于生有了格外刻骨铭心的体会,觉得活着真是不易,人哪敢再较劲,斗气,贪婪去找死呢?以其无死地,就是自己不要再去找死,大家还记得吗?上一次我们也专门说过《道德经》第五十五章里面的一句话,“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就是人知道平和,那是一个常态平常心,有了平常心那叫明白人,人如果过分地养生,贪婪,那会招来灾祸,如果一味地让自己的心气高涨,韧性所为,那叫逞能。是不是过了这么一个周末,我们再来说上周放了一半的话题,大家感受更强烈呢?我有意选了这个日子,把这个话题拆做两半,前一半只讲《道德经》的本意,而今天我们要聊聊它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延伸,这恰恰是我们来开这个课程的目的,就是古典,只有在当下的环境里面,对我们内心有触动,它才真的能帮到我们,其实怎么对待生死,往往是我们平时在忙碌的时候,觉得好遥远,好模糊的一个问题。


人看小说,看文学作品,里面有一些生离死别,但是觉得这一切离我们远着呢,其实中国人,我上一次曾经说过的,平时不找死,而死亡来了,不畏惧,不怕死,这是一种常态。不要觉得咱们看的那个小说里面讲的好像都是一些故事,中国的古典小说没有一部不是讲大哲理,比如大家都熟悉《水浒传》吧,《水浒传》里面的鲁智深花和尚是大家都熟的人。其实在花和尚鲁智深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中国人关于生死的哲学。


你看这个人长相五大三粗,贼眼凶相,他自己说过,平生不求善果,只爱杀人放火,但是这个人平时不怕死,他有一颗路见不平的善心,他最见不得弱势的人受欺负,一看陌生人,金老汉哭哭啼啼,说金翠莲被镇关西这个屠夫欺负了,他就三拳打死了镇关西,好好的做着提辖,官就丢了。他看见土匪强抢民女,一个人就敢去对抗一座土匪山,妙说因缘打周通,他看见自己敬佩的兄弟林冲受了迫害,一路悄悄护送,千里之行呀,在最关键的时候出手救了林冲的性命。你想想这样一个人,丢了提辖官的时候是为陌生人放弃体制内的安稳生活,不当军官,去当和尚了。为了兄弟,他是可以放下自由自在,菜园子里的潇洒去漂泊江湖。有情有义,爱憎分明。但是,大家关注过鲁智深怎么死的吗?


大家可以看看《水浒传》倒数第二回,讲他的圆寂,那正是他功成名就的时候。活捉方腊的时候,宋江就跟他说,“今吾师成此大功,回京奏闻朝廷,可以还俗为官,在京师图个荫子封妻,光耀祖宗。”你想这是平常人心里的理想啊,你都活捉了方腊了,真正受朝廷的封赏,再重做回去官,可就不只一个鲁提辖了。但是鲁智深这个没念过书的人,怎么回复宋江呢,他说“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以。”他反而是看破了这一切。宋江跟他说,“吾师既不肯还俗,便到京师去主持一个名大刹,为一僧首,也光显宗风,亦报答得父母。“你看宋江还是跳不出利和名,先劝他换俗,有利有加,要不然不还俗也图个名呀,当一个大刹的方丈。鲁智深摇头,都不要,要多也无用。


    所以看鲁智深平时做事,为情为义,豁出性命去,他是发的本心呢,他这一切都不要,这就恰恰验证了他的师傅,智真长老后来给他的四句偈文,“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他先是活捉了夏侯成、方腊,后来到浙江六六合寺里面休息。那一夜八月十五,三更十分,钱塘江哗哗的大潮涌动,潮信到了的时候,他该圆和寂了。他甚至都连个佛家基础知识,圆寂是个什么东西都没弄明白过,他是误打误撞当的和尚,但是他在涅盘前,大家记得他写了什么吗?他自己写,“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人不一定要读书,要读很多的经,才能真的悟道吗?中国的禅宗讲的是顿悟,鲁智深最后就是顿悟了,他最后的圆寂就是诸德圆满、诸恶寂灭,得圆恶寂,这就是修行最终的目的。聚足一切功德为圆,远离一切烦恼为寂。看他平时没有怕过死而这个圆寂到来的时候,这是大善终,他已经不必去做什么大寺的方丈了,他更不必还俗再去娶妻,再去有自己所要的追求世人的光荣,他都不需要了。读古典小说,我们真的能够读出来古人心中哲学的那种境界吗?就是一个人凭着自己的心性,自己不求什么结果的善良,去一生做事,做到最后,让自己生命得一个善果,所以人活的状态中要积极,向死而生,每一天都不容易,而真正的走到最终的潇洒,无死地就是给自己一个潇洒的安顿,不刻意强求。所以善养生者是什么呢,是那些善于保养生命的人。


人这一生都在保养自己的身体,修养自己的心灵,养身养心,内外兼修。真正活到有面子的人,一定是里子修得很好,表面上你看起来非常从容的人,是他心里有容量,表面上看起来气色很好,容光焕发的人是因为心里有光芒。一个人只修面子不修里子不算是真正的养生。现在朋友圈有利好多好多养生的帖子,还有好多人真有这种养生的心得,经验,愿意跟朋友分享。但是说到底吧,任何养生都得是自己经历过以后太会刻骨铭心。其实,我想人自己所经历的独特的那些经验,不管有过什么样的创痛,有过什么样的教训,还是自己有什么样美好的心得,很多人只有自己真的经历过了,那他才是不可替代的,别人教他的,为什么有人练一练,锻炼一下,最后就觉得累了,就放弃了。因为他觉得锻炼这个事,对他还没有那么重要,人在真正保命的时候,就做什么事情都能够一丝不苟地坚持下来了。


养生,做事,都是如此,人在世间已经有了这么多不确定性的那十分之三的风险,那个风险砸下来的时候,像天崩地陷的大地震,对于很多人家来讲就灭顶之灾,那可不是十分之三,那可就是百分之百。我们谁能够知道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风险呢?所以,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不让自己动不动就由好好的状态陷入危险,把那十分之三把握好,这是我们靠悟性能够做到最好的,也就是说能够真正生命善始而善终,在这个过程里,让自己看见倒计时,活好每一天。说起来老子的《道德经》和德国大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著作存在于世间,时代相隔那么远,地域相隔更远,跨着这么大的时空,谁能想这到两者之间有什么关联呢?但是我们看过了这个世相的沧桑,再想一想这里面还真的是讲了一个共通的道理,就是以倒计时的心态过日子向死而生,也许能够活得更明白,唯其死亡不可避免,唯其风险处处存在,所以人真没有理由那么去较劲,自己再去作死了,能够好好地不找死,不怕死,在当下用最积极的状态活好,这才叫做不负今生。我们讲的《道德经》第五十章,真正悟下来,里面最神秘的是没有讲到的那十分之一,那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为什么只有极少数人可以把生命活出一种从容,与他平和相处,善养生,不过分苛求呢,也许这就是哲学留给我们的一道思考题。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这不仅仅是莎翁在哈姆雷特里面向我们发出的问题,这也是每一天摆在我们眼前的问题。


十年以前,汶川大地震没有发生的时候,我们想起巴蜀会觉得山长水阔,那是一个浪漫的地方,那是一个富饶的地方,那是一个走出无数的诗人文豪的地方,我们会想到就在一个和平富庶的年代里,那样一场惊天的灾难,那么多家庭的死生别离会瞬间爆发吗?十年过去了,灾区物理空间的重建已经完成了,那么他给我们所有中在心里空间上的震慑,能重新建立一个正能量吗?我看见灾区的孩子今天待人的这种厚道,自己生活的富足,能够创造价值的积极态度,我知道有很多孩子走出来了,他们向死而生,因为有过失去所以活得更好。我们是不是也能够从老子,从现状中,都得到这样一种努力,就是唯其生的艰难,所以要善待生命,而善养生,未必要用那样一种贪婪的厚生之法给自己积累到过犹不及,招致灾祸,不论是补身体还是满足自己心灵的贪欲,都做到过分的时候,反而是不益的。


在“5.12”十周年的时候,我们来谈《道德经》,《道德经》这样三个十分之三,讲的生死的机遇,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真的期待每位朋友从中获得一种帮助,活出你自己那从容不迫的十分之一,我们就真正悟得大道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福星开心

    让内心充满阳光和希望,宽容善待身边的人和事,感恩天地万物,爱上生活。

    于丹 回复 @福星开心:

  • 青橄榄的家园

    珍惜当下,善待自己

  • 孙长义

    身临其境,深受感动,讲的太好了,终身受益。

  • 留一蛋儿

    没必要和自己较真因为早晚都得死 没必要和别人较真因为大家都的死

  • PeterAndMom

    今日再听,感慨万千。

  • 仗剑天涯__w

    活着就是一种美好,该珍惜

  • 成长自我涤生三戒

    向死而生,因为有过失去所以活得更好。我们是不是也能够从老子,从现状中,都得到这样一种努力,就是唯其生的艰难,所以要善待生命,而善养生,未必要用那样一种贪婪的厚生之法给自己积累到过犹不及,招致灾祸,不论是补身体还是满足自己心灵的贪欲,都做到过分的时候,反而是不益的。

  • 一帆风顺_cvz

  • 留一蛋儿

    向死而生

  • 简单22207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