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生死观】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不怕死,不找死

121.【生死观】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不怕死,不找死

00:00
25:35

一、经典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老子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老子

少年时戒之在色,中年时戒之在斗,晚年时戒之在得。——孔子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正名。——孟子


二、本期文稿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于丹。平常咱们劝人的时候常说一句话,世间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但生死这个事我们是绕不开的,因为这件大事人人的生命中一定会遇得着,怎么看待生和死,当然这个话题有点沉重,可是《道德经》毕竟读了这么久了,由浅入深,我们可以跟着老子好好琢磨一下这个问题。


《道德经》第五十章里面说“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这段话讲得太有意思了,上来就说出生入死,这跟咱们今天用成语的出生入死,说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去做一件事是不一样的。老子说的出生入死,是说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人这一辈子就是从生下来开始活着,就在像死亡进发。说一句残酷的话,人生从婴儿咕咕坠地那天开始就开始了次生的倒计时,每一个人的今天都是你此生最年轻的一天。这个观点有点像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也就是说死亡其实是一个过程,每天你的一些东西要衰老一点,衰减一点,丢掉一点。人这一辈子在长大的过程中,有些朋友,情感会丢掉;有一些自己心爱的东西会坏掉,或者会遗失。这一切其实都是一个死的过程。


向死而生,最积极的意义,正因为人生有限,所以要把质量活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怎么样能够把每一分,每一秒生的意义真正的给活到位,而不是浑浑噩噩的这一生就过去了。不论海德格尔的向死而生,还是老子的出生入死,所有的哲人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是有一个跳出自我经验,审视共性的大判断的。死亡不可避免,所以要活得更明白。


怎么活呢?大家活的状态是什么呢?老子讲了三个三分之一,生之徒十有三。就是说生存的机遇,能够活下来的人,大概是有十分之三的,死之徒十有三,人活在世上,给你找茬,找别扭的,经常制造危险的机遇在生活里面也有十分之三。最有意思的叫“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就是活得好好的,动不动就陷入了死亡的境地,动不动的就是好好的日子突然就遭遇了危险,这也占了十分之三。然后老子还问了一下,夫何故?你说为什么活得好好的,突然也会遭遇这种要命的危险呢?他说了意味深长的一句话,“以其生生之厚”,生生之厚,就是人养生,求生的欲望太迫切,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或者说用力过猛,适得其反。


任继愈先生在《老子绎读》里面是把生生之厚解释为从求生的态度意愿,到各种的行为上,都过分地急功近利,过分地迫切用力过猛了,达不到目的。而陈鼓应先生在《老子今注今译》里面,解释生生之厚是从养生的角度,说人奉养的太过渡了,养生养得太精细了,吃得太好,穿得太暖,对自己太在意了,物极必反,也会把自己给折腾到一种面临危险,乃至死亡的境地。不论是任继愈先生的解释,还是陈鼓应先生的解释,用今天咱们的一句话来说,就叫“nozuo no die”。不作就不会死,很多时候是因为自己作大发劲了。


看老子讲的这段话挺有意思,他说老天爷对每个人都很公平,生下来漫长的一辈子,平均提供给你的,好好活着的机会,大概有三分之一,危险的情况也有三分之一,剩下有好多人就活得好好的,不管是养生上自己过分了,还是求发展上自己太迫切了,跟自己找茬儿,跟别人找茬儿,过犹不及,而好好的日子突然陷进危险的,也有三分之一。你看这三个三分之一,讲得多有意思呀。所以呢,你发现了吗?这百分之百里面去掉了三分之一,还有一个十分之一没有说。


这话就是苏轼的弟弟苏辙在《老子解》里面问了这个问题,他说“生死之道,以十言之,三者各居其三矣。岂非生死之道九而不生不死之道一而已乎?”他的意思就是说三个三分之一都说了,一个是生的机遇,一个是死的机遇,一个是活得好好的,人动不动作得找死的机遇,都占了三分之一,不生不死之道还有一份没说吧,“老子言其九不言其一,使人自得之,以寄无思委为之妙。”这是苏子由的判断。《道德经》只说这九不说那一,是让人自己去琢磨,寄托无思无为的妙出,因为那个一可是最难说的,要依靠每一个人自己的悟性了。


老子接着要说,那些养生真养到位,最好的人是什么样,大概说的就是苏子由的这十分之一,老子不说其中的要妙之道,但是跟你描述一下善养生的人会遇到的那种境遇。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这段话什么意思呀,“善摄生者”,善于养生,保存生命的人,“陆行不遇兕虎”,在陆地上行走的时候不受犀牛、猛虎的侵害。“入军不被甲兵”,即使进入战阵也不会受到杀伤,因为犀牛用不上他的角,猛虎用不上他的爪,兵器也用不上他的利刃,你说为什么这个人会这么厉害呢?


“以其无死地”,因为善养生者不让自己轻易进入死亡的范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道德经》第五十章。涉及一个深沉的,但是人人躲不过的命题,关于生死。但是他讲的道理,我们如果认真想一想的话,真的太适用于当下了。谁都想长生不老,但中间有没有自己作死的成份,把自己给置于危险之中呢?这里面所讲的,三个三分之一,客观上,社会给你的生的机遇,死的机遇是摆在那里的。主观上,自己活得好好的,动不动过分追求,急功近利,不论是在人际关系上树敌还是在养生上对自己过分地厚养,所有这一切,这三分之一,人到死亡的境地是我们今天用智慧可以避免的。也就是说我们能不能够用智慧让自己无死地,不落入死亡的危险呢。


大家看老子里面说了很多这样的道理,咱们以前曾经说过第二十三章,“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人活一辈子,日子长着呢,不能像那个飘风骤雨,哗啦啦的一阵狂风暴雨,那是不会太久的。人生极尽的荣耀,极尽的荣华,人极劲地要把自己的权势摆在别人的面前,这样的日子长得了吗?都是长不了的,人生是一场细水长流的修行,要看到人深的浮沉荣辱,在一生的时光里面取得一个大平衡。所以福祸相依,阴阳平衡,这是我们自说《道德经》以来所强调的中国道家最根本的思维方式。


如果真的懂了这一点,人就不会在这一时上追求极致。为什么说人过分的累积,过分的追求,过犹不及呢?我的身边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一方面从养生上来讲,我有一些好朋友,年龄大概在40多岁,50多岁,也就是说社会经验积累到最好的时候,而他们往往是大公司的董事长、高管,儿女刚刚可以自立离家,有了一定的财富积累,人看上去也并不衰老,意气风发,大家都说这是人生综合值最好的时候,但是他们开始养生了。我的很多女朋友,就是开使用荷尔蒙雌激素,因为希望自己能够永葆青春。当然这个在科学指导,在监测下是可以的,但是我确实有一些女朋友就是因为可能自己过分地用了太多别人用的保养品,缺乏医生的指导,所以像乳腺,子宫,卵巢,这些妇科的靶器官突然的就出现了大量的肿瘤,大量的结节,也有个别人是恶性的。我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一些感慨,就是我的女朋友里面,有前两天还秀发飘飘,还在各种聚会的场合上穿着晚装,举着高脚杯,真的是精致优雅,但是个把月之后就看已经开始做化疗了,秀发都脱落了。人在憔悴的时候才会说,她说你看我这日子过得好好的我也是不去补那些东西,是不是就没事了。


我有时候就在想,人生给自己的累计,是不是有了钱,有了这个补充的可能性,就无止无休的往自己身上加呢?我们的身体经得起多少过度的营养?我们的人生经得起多少过份的光荣,我们想过自己受得起受不起吗?老子第三十三章说过,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个话题咱们已经讲过了。


一个要人有分寸,要知道把握,讲到最好的是第五十五章里说的,不论是过日子还是养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人认识平和,有个平常心就叫做常态,这叫知和曰常,知常曰明,而人认识了常态,接受了平常心就叫明白人。“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人贪求过分的丰厚,一生增益自己的生命,补充自己的生命,从各种营养,到各种的丰厚的东西,太多了,那么会遭至一些栽秧,祥是吉祥的祥,古语里面也做在妖祥,也就是说很多灾殃妖孽也用这个字表现,人过分地追求可能是会遭灾惹祸的。“心使气曰强”,用人的心力,驱使着自己的气性,去弩着劲,这就是勉强做事,有的时候勉强自己,有的时候强人所难。大家想想人到中年,四五十岁,是积累起来很多东西,但是也有了斗气的资本,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少年时戒之在色,中年时戒之在斗,晚年时戒之在得。”中年人因为怕衰老来临的时候,自己有很多东西要流失,所以就死把着不放,跟人争斗,所以心使气,自己一颗斗气的心,驱动着自己不断地逞强,心使气曰强,努力地让自然争斗得不撒手,不放下,这样下去有什么好处啊?“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老子早已说得痛快深沉,道理就是不说不明,“物壮则老”,把所有的事往极致上做,追求它的强壮,一旦什么东西长到最壮的时候下一步不就是衰老嘛。不论是庄稼,果子,什么东西到了最强壮,最成熟,你再不摘就凋零了,蔫了,或者就烂了,那就是要衰老了。“谓之不道”,就是说从得道走向不道了,“不道早已”,不得到就必定促使他早死亡,这是老子第五十五章里面的内容。


从刚才的二十三章,三十三章,五十章,五十五章,都放在一起来看,就是老子说人的生命本来就是一个从容的过程,别太着急,人如果要是过份的用力,过份地用加法,物极必反。我们现在给孩子吃东西,最害怕的就是一些洋快餐里面会用快速的被催熟的那些肉类,还有一些孩子们爱吃的东西,大人就忧心忡忡的,怕这些肉类,水果里面因为有催化剂而让孩子发育过早,他们的激素水平快速上升,这都是现在家长们特别担心的事情。但是,我们本身的生活是不是也在用着这些催化剂呢?我们把孩子往辅导班里赶的时候,提前快学的时候,你说是不是也是一种催化,我们给自己说有病治病,没病防病,这么多的营养素,多吃点吧。人到中年了,谁知道我是不是什么样的一些状态呢,吃了总没毛病。是不是吃了总没毛病啊?我们就想一想老子所说的生生之厚,不要过犹不及呀。老话说得好,“势不可去尽,话不可说尽,福不可享尽,凡是太尽,缘份早尽,人过的此生是一场长长的缘定,凡事太尽缘份早尽。”我们干吗要透支生命,早早的把这一切都给提取出来呢?所以老子讲的三个三分之一里面最有味道的是三个三分之一,就是活得好好的,突然之间陷入死亡之境,是因为人的厚生厚养,也就是说对自己过分地厚待了,对自己太在意,争得太多了,所以突然之间就物极必反了。


这样的一个观察,是中国古人对于生死真正的一个态度,我在国外讲学的时候,经常有外国的记者,包括学者跟我探讨这个问题,就是关于中国人的生死观,我说这个问题太玄妙,太深刻,要让我概括地来说,我说六个字,就叫“不怕死,不找死”。也就是说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不怕,但是,当死亡还远的时候,让也别贪婪地找死,大家看看中国道家是不是就是这样一个态度。说到不怕死,其实大家都会想到中国人把死亡看作自自然然的生命另外一个形态,比如说庄子的太太去世的时候,为什么他还会物盆而歌呢,他自己敲着盆,岔着腿坐着,在那唱歌。他老朋友惠子去了,说人家嫁给你这一辈子,死了以后,你不哭就算了,还在这鼓盆而歌,你太过分了吧。然后庄子说不是啊,你想想她刚走的时候,我怎么能没有感慨呢,但是我后来一细想,查其始而本无生,最早你说他的生命哪来的呢,她不仅无生而且无形,而且无气,她不也就是最后有这口气,有了这个形,做了我的妻子,现在我就是觉得她又回到她来时的地方了。那么我嗷嗷哭的话,对她真的好吗?人生来一场再回去,我也就是对她有这么个相送吧,这就是我说的中国人的不怕死,对死亡这样一种形态的来临有他的坦然,但是更重要的是人活着的时候要不找死,我说的不找死,其实老子说的这些道理就给我们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当然,不同的学派对于人的生死有不同的说法,孟子说得也很好,孟子说啊“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正名。”人顾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是司马迁讲的,也是毛主席引用过的,也就是说怎么样死,合不合大道不一样。如果是尽其道而死,人是舍生取义了,人是真正为正义的事情去死,这就叫正名,或寿终正寝,或为大道取义都叫正命,有是你命数里面最正的那种结束的方式,得体得当。“桎梏而死者非正命”,什么叫桎梏呀,就是在牢狱中,戴着枷锁死去的人,这就是犯罪了,这辈子不论是谋财害命,渎职枉法,现在看的比比皆是,这些人最后死都不叫得自己的正命而死,他们就没有得到自己该有的那个命数。这话说得多好啊,人其实不能决定自己怎么生,某种意义上,能决定自己怎么死,就是不要去找死。这也就是说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孟子也重复了这句话,“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明明看见这个墙摇摇晃晃的马上就要倒了,你非贴着墙根站着,这不就叫找死,人有时候攀附权力,贪钱财,做一件冒险的事,心存侥幸,万一人家没发现呢,你在做这个事的时候,就是往危墙的墙根底下走呢,站在那老侥幸想,哪那么巧呀,我站墙根底下这墙就倒了吗?偏偏你走到那墙就倒了。现在有多少人不得正命,就是因为有这样的侥幸心理呀。


所以,道德经第五十章里面的内容,太意味深长了,下一次咱们还会接着讲。这一次我就是希望朋友们好好的想一想,以其无死地,自己不要去找死,不要把自己置于凶险之中,不要过犹不及而遭遇一些灾难,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自己把握得住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指空吟剑来

    天地万物都是出生入死。人也一样,人生的过程,就是从生赴死的过程。但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生和死,而在于这个活的过程。如果一个人看淡生死,乐天知命,安分守己地生活,做自己想做的能做的事情,不问结果,乐在其中,自然其乐无穷,生命也会在这种自在中获得充实、宁静、快乐和幸福。人生的意义就在这里。

    于丹 回复 @指空吟剑来: 评论很精彩

  • 请满上

    人的生命本来就是一个从容的过程,别太着急过分的用力,过分的用加法,物极必反!生生之后,不要过犹不及!

  • Chennan41319

    谢谢于丹老师🙏🙏🙏

  • 听友25171991

    我们每一个人的今天都是此生最年轻的一天! 哇 这句话 大爱

  • 请满上

    人生是一种细水长流的修行,要看到人生的浮沉荣辱,在一生的行程里面取得一个大平衡

  • 棋棋读书吧

    15年前就听于丹老师的讲座,回忆当初,一天听好几遍,使我心智成长起来,真是受益匪浅!非常感恩于丹老师!如今依然百听不厌!慢慢感悟人生,真是活到老学到老。谢谢于老师!🌹

  • Easygo_aa

    向死而生:人生从婴儿呱呱坠地那天开始,就开始了此生的倒计时。我们每一个人的今天都是此生最年轻的一天!

  • C慈音C

    感恩于丹老师的分享,本来纠着的心瞬间打开了!人要学会知足,学会享受生活中小小的满足,感受生活中的小而确定的幸福!再次感恩!

  • 龘龘China

  • 无无明啊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不怕死,不找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