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克尔凯郭尔《恐惧与颤栗》下:信仰的骑士为何要完成飞跃?

30.2克尔凯郭尔《恐惧与颤栗》下:信仰的骑士为何要完成飞跃?

00:00
17:46



克尔凯郭尔《恐惧与颤栗》下:信仰的骑士为何要完成飞跃?



一.   引子


一个研究克尔凯廓尔的学者艾莉森说过:“克尔凯廓尔是难以捉摸的,正如他终身崇仰苏格拉底一样,克尔凯廓尔相信自己的工作不是解释,而是叮咬刺激。”(安德森,33)


也就是说,克尔凯廓尔像一只牛虻那样,叮咬刺激他的读者。


事实上,我感觉如果直接来阅读克尔凯廓尔的书,你能感觉到他不停在叮咬自己,而且是叮咬在自己的心头。


今天,我们要来继续阅读克尔凯廓尔的《恐惧与颤栗》。



今天的课程有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克尔凯廓尔的生平。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克尔凯廓尔的一个观点:真理即主观。


紧接着,我们来分析一下,在克尔凯廓尔眼中悲剧英雄和信仰骑士,这两种人有什么根本区别,以及人为何需要进行信仰的跳跃。


最后,我们来介绍一下,克尔凯廓尔对当时教会的批评和他对信仰的看法。


二.   克尔凯廓尔其人


1813年5月5日,索伦·克尔凯廓尔出生在丹麦的哥本哈根。


大家说起丹麦,可能都会想到安徒生,知道那是一个盛产童话的欧洲小国。当时的哥本哈根只有十多万人口。而且,丹麦时运不济,陷入了一系列的倒霉事件中。


首先是丹麦被迫参加了拿破仑战争,而且站在了拿破仑这边。后来英国入侵了丹麦,哥本哈根城的中心地带被英国舰队炮击,大部分被毁。所以克尔凯廓尔出身的时候,大概是哥本哈根最不景气的一段时光。


后来,在克尔凯廓尔壮年时期,1848年丹麦国王克里斯丁八世驾崩;丹麦和普鲁士交战,丹麦又失去了两个省份;紧接着又发生政变,君主制被推翻,成立了立宪政体。


 

克尔凯廓尔这个姓在丹麦语中的意思是:教堂的墓地。


克尔凯廓尔的一生有一些平淡。他天生有些驼背,而且是跛足。所以他感觉受到了上帝的惩罚,一直惴惴不安。除了少数几次出游和学习之外,他一辈子就在哥本哈根。


但是,他自己却在日记里写道:“我的整个一生就是一首为了促使人们惊醒的讽刺短诗。”(安德森《克尔凯廓尔》1)


克尔凯廓尔的父亲迈克尔原本出身贫寒。但是通过做布匹生意,他发了财。一下子从丹麦社会最底层的牧羊人,变成一个成功的企业主。


上一次课程里提到过:克尔凯廓尔的母亲是他父亲的第二任妻子。之前,他母亲是他父亲家里的女仆。他们结婚后,两个人一共生了7个孩子。但是只有两个活到了30岁之后——索伦和他的哥哥彼得。



1821年,克尔凯廓尔的父亲把他送到了哥本哈根最好的学校上学。


1830年,17岁的克尔凯廓尔,进入哥本哈根大学神学院学习。


他的父亲本来想让他当一个路德宗教会的牧师。当牧师在当时当地可是一件有地位的职业。


1838年,他经历了一场神秘的宗教体验。据说,5月的一天,克尔凯廓尔体验到了一种“无法描述的快乐”。


1840年,在经历了和奥尔森的订婚事件后,他更加彻底地决定投身于写作和神学。


1841年,他离开故乡哥本哈根,来到了德国首都柏林,听了谢林的讲座。


克尔凯廓尔后来的哥本哈根的生活是非常孤独的。他父亲死后,他得到了一笔遗产。还有一个男仆照顾他,但他从来没有邀请任何人到自己家里来。不过克尔凯廓尔白天会在哥本哈根街头闲逛。他在街上和不认识的人说话。


他自己也说:如果这个时代没有人听我说话,以后会有一个时代听我说话。(安德森《克尔凯廓尔》16)


他留下的30本著作,基本上都是在生命最后的12年里写下的。此外,他还写了大量的日记。


这里顺带说一下,曾经和克尔凯廓尔订婚而被抛弃的雷吉纳,后来和别人结婚。他们两个人在1853年还见过一次。后来不久,雷吉纳就跟随自己的丈夫施莱格尔去了西印度群岛。


雷吉纳在1904年去世,享年82岁。


 

三.   真理即主观


我们中国人一般在日常对话中,经常会使用“客观”这个词。例如说,某某说法是客观的。意思就是有道理的,正确的。


反过来说,某某看法不客观,意思就是说,不符合实际,不大靠谱等等。似乎客观总是好的,正面的,而主观总是坏的,负面的,贬义的。


但是,克尔凯廓尔却说:真理即主观,主观即实在。他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里就要提一下西方近代哲学的一个重大特征:从笛卡尔一直到康德,西方近代哲学里的主体一般都是一个静观者。也就是一个置身世外,安安静静的旁观者。


在笛卡尔那里,这个静观者到底有没有肉身,都是成问题的。但是,克尔凯廓尔的主体有所不同,那是一个行动者。行动者不能只是安安静静地看着这个世界。


对于一个在世界中的行动者来说,世界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意味着,你随时要为自己冒一定的风险,也随时要为自己负责任。很多人,都想逃避责任,或者规避风险。其中常见的方式就是寻找客观性。


这种客观性意味着,你想让别人,具有权威的人来告诉你,应该如何如何做。但是归根结底,一个人要做出选择,其实并没有什么客观的标准可言。


在克尔凯廓尔看来,恰恰是在我们自己的选择当中,我们将自己塑造出来。“一个人若能真正地独自立于这个世界,只是听从自己良心的忠告,那么他就是一个英雄。”(安德森,119)


而在信仰问题上,恰好体现出了这种个体性。


克尔凯廓尔说:“信仰即是这样一种悖论,个体性比普遍性为高。”31


他还说,“将人类一切生活统为一体的是激情,而信仰就是激情。”43


四.   信仰的跳跃


克尔凯廓尔认为,他的时代是一个缺乏激情的时代。那个时代的人,大多都是随波逐流的。所谓的大众好像具有力量,但什么都不是。他把这种现象称为“腹语术”。


大家可能知道腹语术是什么。


有些经过训练的艺人,可以不用自己的声带,而通过腹部来讲话。克尔凯廓尔用这次词来批评那个时代的平庸大众。因为,每一个人都变成了一个传声筒,反复地讲述一些流俗意见,而不敢发出自己真正的声音。


大众通过寻求没有个性的学说来,获得安全感,却不愿意面对事实,也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所以他说:“没人,没有一个人,敢说我。”(牛津读本《克尔凯廓尔》37)


事实上,我感觉克尔凯廓尔说的不仅仅是他的时代,而是所有时代的、所有大众。


克尔凯廓尔之所以反对随波逐流的大众,原因在于:他依然鼓励个人,要敢于成为个体的人。只有这样做,才算过上了真正有意思的生活。


克尔凯廓尔认为,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个人是不用承担责任的。但是事实上,个人有很多无法逃避的事情。例如,一个人要面对自己的死亡,也要独自承担很多风险。对他来说,只有个体才是真正有价值和意义的。



所以在《恐惧与颤栗》当中,克尔凯廓尔把人的生存分为三个层面:他们分别是审美的、伦理的和宗教的。


简单来说,这三个层面代表了三种人生取向:为了自己,为了他人和为了上帝。


克尔凯廓尔认为,这三个层面是相互排斥的。他也在一些地方暗示,这三个层面是有高下之分的。审美的最低,伦理的居中,而宗教的最高。


审美的人生就是为自己而活。这种人生的典型就是唐璜。对这样一个花花公子而言,快乐不断地重复,又陷入失落之中,需要寻找新的快乐。这种审美人生的最高水平就是成为艺术家。


第二种人生,也就是伦理的人生的代表是康德。伦理的人生要求人在行动的时候,不能只想着自己,而要考虑到其他人。而第三种人生,宗教的人生,意味着人要为上帝而活。把上帝放在任何东西之上。所以,克尔凯廓尔说,“上帝要求绝对的爱。”但信仰的生活里也有巨大的风险。因为上帝可能是非理性的,会向亚伯拉罕提出非分的要求。


克尔凯廓尔在《恐惧与颤栗》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可以对合乎伦理的东西进行神学的怀疑吗?为此,他对照了两种人:悲剧的英雄,和信仰的骑士。


悲剧的英雄,在克尔凯廓尔看来,还是在伦理层面思考问题的。例如,古希腊悲剧中的阿伽门农王。他为了国家,而被迫献祭自己的女儿。这个故事好像非常类似圣经中阿伯拉罕献祭以撒的故事。但是,在克尔凯廓尔看来,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对阿伽门农而言,他对国家的义务,压倒了他对自己女儿的义务。孰轻孰重一目了然。而牺牲自己女儿,所获得的东西也是非常清楚的。


但是,在亚伯拉罕献祭以撒的故事中,不存在任何伦理的目的。杀死自己的儿子是为了什么?好像除了证明自己信仰虔诚之外,没有任何目的。


亚伯拉罕的故事,包含了一种对伦理学的神学怀疑:亚伯拉罕的行为本身是非常怪诞的。他要么是一个凶杀犯,要么是一个秉持信仰的人。32-3所以,在这两个身份之前存在一道巨大的鸿沟。


信仰的骑士需要经过一次信仰的跳跃。这个跳跃是非常惊险的,人需要进入无限,把自己完全交给上帝。最为惊险的是,这一步要求人放弃理性。人要接受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一种无穷的诱惑。而绝大多是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亚伯拉罕愿意献祭以撒,他不是为了拯救一个民族。这和阿伽门农王不同,他的选择与普遍性无关。因为,那纯粹是一件私事。


克尔凯廓尔本人就是这样一个无限弃绝的骑士。他为了上帝,而必须放弃真爱雷吉纳。也可以说,无限弃绝的阶段就是信仰的最后阶段。



五.   信仰但不要教会


克尔凯廓尔虽然笃信上帝,但是他对信仰的看法,在当时看来,却是离经叛道的。


他认为,基督教是非理性的,而且其中的教义也不重要。他甚至认为,要做一个好的信徒,一个人并不必要和其他人在一起进行宗教活动,礼拜啊,祷告啊。所以,他事实上是反对一切形式的建制宗教的。


他认为,教会关心的整体,但真正的信仰是个体的。在上帝面前,只有个人,赤裸裸的个人。


一个人和上帝的关系是一对一的,任何其他人都帮不上忙。和其他人一起参加宗教仪式,并不会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信徒。克尔凯廓尔还激烈地批评当时的丹麦路德宗教会,认为它偏离的信仰。


我们知道,那个时候的欧洲,尤其是丹麦基本上还是全民信教的地方。一个人一出生,就接受了洗礼,自动成为了一个基督徒,也就具有了一种宗教身份。


之后,一个人的成年,结婚,死亡,他是所有人生重要阶段,都离不开教会。而且,当时的人认为,教会才是社会基本道德、风纪的保障。


所以,克尔凯廓尔的上述想法,是绝对会遭人诟病的。而且他最后几年,和当地教会的主教明斯特发生了冲突。他写了大量文章来批评明斯特,引发了众怒。


 

六.   结尾


1855年10月的一天,克尔凯廓尔突然晕倒在大街上。几个星期之后,11月11日,克尔凯廓尔与世长辞,年仅42岁。


虽然他身前要求,不得为他举办任何宗教仪式。但是他的兄弟彼得,违背他的意志,坚持为他举办了宗教式的葬礼。克尔凯廓尔的外甥亨利克为此十分气愤。


他公开地指责这场葬礼是一场伪善的作秀,完全违背了克尔凯廓尔本人的意愿。


一直到死,克尔凯廓尔在处在争议的风口浪尖。他不仅和他的时代争论,本质上,他一直在和自己过不去,在和自己争论不休。我们可以说,克尔凯廓尔是一个对自己和对他人都非常苛刻的人。这种苛刻伤害了很多人。


但是,正是在这种苛刻中,在那种内部紧张中,他再次提出了被近代哲学所忽视的一个主体,那就“我”。“我”是不能随大流的,“我”是不能人云亦云的,我也是不能依靠所谓的客观和普遍活下去的。总有一些事情,是单单由“我”自己来承担,选择,扛下来的。而也只有我,才会爱和恨,只有我才,会恐惧和颤栗。



好,我来总结一下今天课程的内容: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克尔凯廓尔的生平。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克尔凯廓尔的一个观点:真理即主观。


紧接着,我们来分析一下,在克尔凯廓尔眼中悲剧英雄和信仰骑士,这两种人有什么根本区别,以及人为何需要进行信仰的跳跃。


最后,我们来介绍一下,克尔凯廓尔对当时教会的批评和他对信仰的看法。



好,现在我想提出本周课程的问题,你认为有什么别人绝对无法帮助、必须自我独自面对和抉择的事情吗?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踊跃打卡,并回答问题。我将在本周日对大家的回答做出点评。也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在本周的课程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和困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clzscx195

    想成为真正的遵从自己理想的人,真的太难太难了。由此我更敬重那些高不可及的人。 与世俗的观念相违。与权力的话语相违。人真的能坚持自己,必有神的意志。 几天前我在百度网上就一些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不曾想被禁言,我一方面感觉到欢喜,也有一种恐惧。由此我理解了,为什么历史会把那些不惧死亡,不惧威胁坚持自己的思想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人奉为楷模。

  • 听友56949534

    事实上,人生里做的每一个选择,有哪一个是别人真的可以帮的上忙的吗~而每个人需要承担的后果,又有谁、哪个他人可以为之承担?

  • 赵小丝2193

    不知道,应该去伤害雷吉纳,还是为自己的自卑而产生的恐惧负责;应该为雷吉纳的未来的幸福,还是为自己的信仰。

  • 果果有二

    什么玩意儿,听着生气,顶多是电台知心大妈的水平

  • 一一克

    这位的思想,我表示理解不了,跳过了。

  • kathyhy

    真理即自我,信仰基于个人主观能动性,而非群体选择。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思考过问题,然而联想到现在90,00后的独身主义,独特个性,有感觉经典确实在被遵循。如果让柯尔回答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时事造人,抑或是人造时事,他会怎么解决呢

  • 阳明书童

    “我”是不能随大流的,“我”是不能人云亦云的,我也是不能依靠所谓的客观和普遍活下去的。总有一些事情,是单单由“我”自己来承担,选择,扛下来的。而也只有我,才会爱和恨,只有我才,会恐惧和颤栗。

  • 果果有二

    什么玩意,出了念别人东西就是讲故事,没有自己的东西

    蒲公英的思维之花 回复 @果果有二: 来,讲点你的高水平让我们听听

  • 小郑宁宁

    克尔凯郭尔信仰的上帝与圣经启示的同一吗?

  • 清清水鱼儿

    他这不是把萨特的话全部说完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