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4| 任人唯贤为什么那么难?

074| 任人唯贤为什么那么难?

00:00
14:58

本集知识卡片  

点击图片,跳转后点击左下角即可分享:

本集引文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三略:贤臣内则邪臣外,邪臣内则贤臣毙。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本集文稿 

我们上一次讲到,孔子要求统治者和领导人以身作则,先要端正自己,再去端正别人,这就要求领导阶层都是君子才行。


而要提高领导阶层的质量,提高领导阶层的道德水平,在孔子看来,要有两个先决条件,第一是最高统治者是一个从心术到行为都端正的人,所谓“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第二是最高统治者在提拔领导阶层的人物时,要任人唯贤,不能任人唯亲,尽可能选拔从心术到行为都端正的正派人。


《论语·为政》篇里记载: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哀公是鲁国国君鲁哀公,他请教孔子怎么做才能让民众心服。孔子回答说,“举直错诸枉”,民众就心服,“举枉错诸直”,民众就不服。直是正直,这里指正直、正派的人。枉是弯曲,也就是不正直,这里指不正直、不正派的人。


举是举荐、提拔,措是放置。而“举直错诸枉”和“举枉错诸直”的“诸”字,我顺便在这里说一下,诸在这里是“之于”的合音字,所谓合音字,通俗地说,就是把两个音两个字拼合成了一个音一个字,这里的诸意思是之于,也就相当于“之于”这两个字。


这是一个我们现在还在常用但使用时出错率非常高的字,为什么?因为我们可以说“诉诸法律”,我们也可以说“诉之于法律”,这也是可以的,但因为我们听惯了“诉诸法律”和“诉之于法律”,一不小心就会说出来“诉诸于法律”,这是不可以的,因为在“诉诸于法律”中,你等于用了两个“于”字了,这是我们常容易犯的错误,在口头上,在报刊书籍中,都很常见,因为常用,所以我在这里特别提一下,提醒各位朋友,以后留个神,因为这个句式我们常会用到。


孔子直接告诉国君,你要尽可能提拔正派的人,把他们提拔到不正派的人之上,这样的人居于高位,行为端正,做事公正,自然令人心服,否则就只能得到相反的结果。


中国古代有部著名的兵书,叫《三略》,里面有两句话,非常惊心动魄,说:“贤臣内则邪臣外,邪臣内则贤臣毙。”


意思是如果一个朝中,大都是贤良之臣,大都是好人,那么奸邪之臣就没有了位置,没有了兴风作浪胡作非为的余地,这就叫“贤臣内则邪臣外”,但如果一个朝中大都是奸邪之臣,大都是坏人,那么好人就只有死路一条,你甚至想做好人,也做不成了。


这是非常到位的概括,我们现在看反贪腐的报道,已经不止一个地方出现了一抓一窝的现象,一个市一个省的所谓四套班子居然可以集体贪腐,真是令人惊心动魄。因为个人缺乏自律,制度缺乏监管,那就容易出现“邪臣内则贤臣毙”的恐怖景象了。


这也容易理解,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班子,一个正职、三个副职弄来一笔不义之财,我们假设是二十万吧,正职说我们一人五万,其他两个副职说好,而另一个副职拒绝说我不要,你想干嘛?你不下水,可能就要出局,这就是“邪臣内则贤臣毙”。


所以,孔子的话实在是从历史和现实中提炼出来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经验,这也是孔子一贯坚持的观点。类似的话他说过不只一遍,《颜渊》篇里记载: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孔子的学生樊迟问老师,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也就是要去爱别人。樊迟又问,什么是知。这里这个知道的“知”是智慧的“智”的意思,在《论语》里,这是同一个字。


孔子说,要了解人。樊迟没懂,孔子就发挥说,要选拔正直的人放在不正直的人之上,这样就能使不正直的人也归于正直,变得正直。樊迟退出来,见到了同学子夏,然后,他就又跟子夏请教,说“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这个乡下的“乡”是向来的“向”的通假字,也就是刚刚,或者是已经过去的这个时间。我去见老师的时候问他什么叫智,他就告诉我“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这是什么意思,“何谓也”。


子夏他的文化水平比樊迟要高,子夏说“富哉言乎!”,哎呀,这是一句含义太丰富的话,然后子夏就给樊迟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古代的贤帝“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皋陶是舜的臣子,是一个非常贤良的大臣,而皋陶被选出来之后,“不仁者远矣”,也就是那些仁德不够的人,这个“远”字含义很丰富,或者有的就是远离了疏离了,有的就是不仁者也变成仁者了,而“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这个伊尹,传说本来是个奴隶,汤从众多的人中把他选拔出来,后来商灭夏的过程当中,这个伊尹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伊尹是个贤人,是个仁人,所以把他选出来之后,把他提拔出来之后,不仁者也远矣,这些仁德不够的人也远离了。


所以,这两句话,“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跟前面那两句“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是意思相关,可以对照起来看的。


在上的,也就是居于比较高的官位的,如果是货真价实的正人君子,那么在下的,也就是居于较低地位的宵小之徒,即使不能云随影从,改邪归正,至少也可以知道有所忌惮,使他们的行为有所收敛,然而这一点说起来简而又简,做起来难上加难,我们读历史也好,看现实也好,古今大概没有哪一朝,东西也没有哪一国是完全可以达到这样的境地的。


而在古代的宗法社会里,任人唯亲是普遍的现象,孔子提出要任人唯贤,把有德行的人放到没有德行的人之上,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也影响了中国历代的政治家。元代有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当过大官,当过监察御史,叫张养浩,他在当官期间写了一部书,叫《风宪忠告》,专门是给做官的人提出的一些忠告。


他写过不止一个忠告,一共写过三个忠告,这个忠告都是针对当官的人来说的,写过《牧民忠告》,写过《庙堂忠告》,还有这部《风宪忠告》,后人把它们合起来,合成《为政忠告》,“为政”,我们《论语》里面不是有《为政》篇吗?我们第一句的“举直错诸枉”,就是从《为政》篇里出来的,就是怎么样从事政治管理的忠告。


他专门写了一个《荐举》篇,讲提拔人才,他说一个官员只要有了天下为公的心,他就容易举荐贤才,因为天下的事情不是一个人能够包揽的,也不是一个人可以都知道的,他还举了一个比喻,说那些经商的人,那些做生意的人,比如说他要卖牛羊,他一定要找善于蓄养牛羊的专家来饲养牛羊,因为他想把家治得更好,他想把生意做得更好,而有人受了国家的重托,担任着国家的职责的那些当官的人,如果不懂得搜求天下有才能的人来共同治理的道理,那么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心胸、他们的眼界,甚至还不如一个普普通通的想发家致富的生意人,这样的官员当然都是不合格的。


所以,张养浩举例说,古代的一心为公的官员在举荐贤才的时候,只看他们的德行,只看他们的才能,如果有德行有才能,是自己的仇人也不回避,是自己的亲属也不回避,一心只想把事情做好,一心只想把真正有贤德的有才能的人提拔到合适的位置上,这个思想跟孔子的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


而从《论语》里面,我们也还看到,孔子既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又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人,这两者是如何统一起来的,我们下一次再接着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piaowb

    “枉”,读音应该是三声吧,即"网"的音。

    vividshine 回复 @piaowb: 亲,咱别总挑老师发音的问题了,常常答疑那点儿宝贵时间,至少1/3都在纠结这些小儿科的问题,真是太浪费了!

  • 何振兴0

    已读文稿

  • 13778968hcf

    跟随喜马拉雅很久了,不经意间发现了傅教授的这一课程,听了几期觉得太好了,每期都有收获,听音识人,傅教授谦逊而平以近人,我会一直听下去,以充实生活,增长知识。给傅教授点

    13778968hcf 回复 @13778968hcf: 笔误:平易近人

  • vividshine

    老师的课听到现在,越来越觉得每节课15分钟时间太短了,听得太不过瘾了!不知能否做个加长版呢?另外,老师能否讲解经典的同时,结合当下的一些现象,让《论语》在当下也能“活”起来。

  • ASlowSong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 ASlowSong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 南华法耀

  • Amy1313

    学以致用

  • Amy1313

    很棒

  • 卢沟晓月照大川

    傅老师讲的真好 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