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5| 如何嫉恶如仇又心胸开阔?

075| 如何嫉恶如仇又心胸开阔?

00:00
13:46

本集知识卡片  

点击图片,跳转后点击左下角即可分享:


本集引文 

《述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朱熹:人之德性本无不备,而气质所赋,鲜有不偏,惟圣人全体浑然,阴阳合德,故其中和之气见于容貌之间者如此。门人熟察而详记之,亦可见其用心之密矣。

张居正:人之温者难于厉也,夫子和厚可亲者是固温矣。然和厚之中自有严肃者在,可亲也,而不可犯也,又何其厉乎?温而厉,是温之得中也。人之威者易于猛也,夫尊严可畏,是固威矣,然尊严之内自无暴戾者存,可畏也,亦可敬也,何至于猛乎?威而不猛,是威之得中也。人之恭者难于安也,夫子庄严自恃,是固恭矣,然舒泰而不拘迫,自然而非勉强,盖周旋中礼而有忘其恭者焉,又何安乎?恭而安,是恭之得中也。盖圣人之全体浑然,阴阳合德,故其中和之气见于容貌之间者如此。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本集文稿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提倡中庸的人,中庸的主旨是无过无不及,治国从政是这样,为人处世也是这样,但一个性情中人,并不容易时时处处都做到四平八稳,他往往只是在多样化的人生中保持着平衡,保持着适中而已,而中庸并不是无性情、无个性、无脾气的代名词。


我们可以从《论语》里看到孔子心胸开阔的一面,也可以从《论语》里看到他嫉恶如仇的一面,这在孔子身上都有体现,是交织在一起的,尤其是在碰到政治原则的问题,碰到了有人破坏礼乐的行为的时候,孔子的表现就更是这样,他的学生就概括过老师多方面看似矛盾的特性。《述而》篇记载: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这是弟子给老师画的速写。老师既是温和的,又是严厉的,既是威严的,但又不是凶猛的,是恭敬的,又是安详的。


这显然是一个很多面的老师形象。朱熹就说:“人之德性本无不备,而气质所赋,鲜有不偏,惟圣人全体浑然,阴阳合德,故其中和之气见于容貌之间者如此。门人熟察而详记之,亦可见其用心之密矣。”


朱熹的意思是,一个正常的人性情本来就应该是多面的,就应该是无所不备的,但因为一般人先天气质的不同,都难免有偏向,会偏向于某一个方面,只有孔子能够把多面性结合起来,刚柔相济,浑然一体,成为弟子们观察与追慕的榜样。这里的“温而厉”,可能指孔子的言辞,也可能指孔子的性情,温代表的就是心胸豁达的一面,厉代表的就是嫉恶如仇的一面。


而明代政治家张居正对此有更详尽的发挥,他说:“人之温者难于厉也,夫子和厚可亲者是固温矣。然和厚之中自有严肃者在,可亲也,而不可犯也,又何其厉乎?温而厉,是温之得中也。人之威者易于猛也,夫尊严可畏,是固威矣,然尊严之内自无暴戾者存,可畏也,亦可敬也,何至于猛乎?威而不猛,是威之得中也。人之恭者难于安也,夫子庄严自恃,是固恭矣,然舒泰而不拘迫,自然而非勉强,盖周旋中礼而有忘其恭者焉,又何安乎?恭而安,是恭之得中也。盖圣人之全体浑然,阴阳合德,故其中和之气见于容貌之间者如此。”


张居正话里的“全体浑然,阴阳合德”这些话,一看就知道是从朱熹的注里抄过来的,但他对《论语》的原文作了更详细的引申发挥,帮助我们更近一步地了解孔子能把不易共存的几种多面性结合得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而类似的记载在《论语》里并不只这一节,《子张》篇里记载: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夏在这里说的是君子,不是孔子,但结合前面那一段对孔子的描述,这个理想的君子形象显然是根据老师孔子的形象来塑造的。俨然是恭敬庄重的样子。远看他很庄重,很凛然,但你接近他以后,就觉得他温和可亲,而“听其言也厉”,他说话又是严厉的,令人敬畏的,这不正是“温而厉”的翻版吗?


关于孔子心胸豁达的一面,我们以前已经多有涉及,我们今天主要要看几段他嫉恶如仇的一面,而这些嫉恶如仇所针对的对象,就是有人破坏礼乐文明的行为,体现了孔子严正的政治原则与政治态度,例如《阳货》篇里记载: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孺悲是人名,据儒家经典《礼记》里记载,孺悲是鲁国国君鲁哀公专门派来向孔子学习礼仪的,也可以算是孔子的学生。


而这段《论语》的记载,简直跟“子见南子”一样,有一点扑朔迷离,所以不同的猜测和说解也很多,但有一个最常见的解释,就是这个孺悲在某些行为上让孔子生气了、看不顺眼了,所以他在后来想见孔子,派使者来邀请孔子,孔子推辞说,我病了,不能去,但孺悲派来的使者还没有出门,孔子就拿了乐器,边弹边唱,让孺悲派来的使者听见,来表示自己不屑,不肯去见孺悲的意思。


孟子说这是孔子不屑教诲孺悲,其实也是教训孺悲的一种方式。后人有的说,孔子怎么会开这样的玩笑,有的说孔子这不是撒谎吗?在《论语》里孔子跟学生并不是从不开玩笑的,孔子为什么就不能开玩笑?


孔子为什么在生气的时候,就不可以有非常的举动?所以,我也愿意相信,孔子的这个反常行为,是由孺悲的违礼的行为或者让孔子看不惯的行为所引起的。


我们上一次讲过鲁国大夫季氏权势过大,常做违礼的事,孔子的学生冉求在季氏家里做家臣,季氏做了违礼的事,孔子很不高兴地问冉求,你就不能制止他吗?冉求明确回答,不能。这在《八佾》篇里有记载,而《先进》篇里更记载: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氏的财富已经多得超过了周公,冉求却还帮他搜刮,进一步来增加他的财富,孔子勃然大怒,不仅宣布他不再是我的学生,居然还鼓动其他学生对冉求群起而攻之,去大张旗鼓地声讨他。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孔子嫉恶如仇,确实是真情毕露,有时简直到了失态的地步。


而孔子骂人骂得最厉害的,大概是《宪问》篇: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我们简直难以想象,所谓老不死,所谓“老而不死是为贼”,这话原来是从孔圣人嘴里说出来的。原壤是孔子童年就相识的老朋友,也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儒家经典《礼记》里记载,原壤的母亲死了,孔子还亲自去帮他去料理后事,可见他们的交情。但原壤确是个不拘礼法的人,据称在自己母亲的葬礼上,他大大咧咧站在母亲的棺材上唱歌,让在场者都侧目。这次见到孔子,他两腿分开坐在地上。


夷是一种两腿分开的坐法。我们要知道,第一,孔子时代还没有椅子,椅子是后来传进中国来的,第二,孔子时代的男子也不穿内裤。所以,夷是一种非常不雅、非常不合礼仪的坐姿。孔子就骂他说,年幼时不知道谦敬长辈,到年长又没有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是为贼”,这个贼,有点像现在骂人说害人精、害人虫的意思,这是孔子对原壤的痛斥。说着还用手杖去敲他的小腿。


从这些故事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坚持政治原则,不管对老友,还是对学生,只要他们的行为有违礼的地方,他都是嫉恶如仇的,他都是真情毕露的。所以,孔子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论语》里面的这些记载,都帮我们更全方位地了解孔子,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孔子最著名的政治上的观点就是要求“己欲立而立人”,“而达人”,而“立人”和“达人”之间有什么区别,我们下一次再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SmileChild

    傅老师说孔子批评冉求到了有些失态的地步,金良年先生的论语注评里说孔子对待孺悲的行为近乎儿戏。这些行为和言论我觉得既不失态也不儿戏,规矩是用来教化人心的,但是人心的层次可以超越规矩。因为夫子做人通透而又合乎大道,所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所以”无可无不可”。

  • 致远书院

    傅老师,您曾经说过自己在这里讲课很紧张。其实没什么好紧张的,稿子是自己写的,别人又看不到您,只要随心而为就好了。很多人说语速快,那是基础差别,不在语速。生活里说话有比这快的,也能听明白。还有说不像对话,这就难了,可以找个播音员培训一下。哈哈,反正我从开始到现在都觉得挺好,太慢反而断片了。

  • 魏大鱼

    孺悲作为来向孔子求教的人,也就是孔子的弟子,不来亲自拜访孔子就算了,还让使者叫孔子去他孺悲那里教他,完全没有一点学生来向老师请教的恭敬心

  • 陶子的好朋友小树

    想起了曾国藩说的,自律律人自达达人

  • 15631689kmw

    理解孔夫子,其实古今中外,人都是可以有多面性的,应该是人性所致。譬如:你面对亲近的人,往往是一个面孔;面对领导或同事的面孔;以及面对所谓你认可的小人(此辈也有多面性)

    月光宝安 回复 @15631689kmw: 道德经说的是,抱阴附阳

  • 何振兴0

    已读文稿

  • 吐旺旺

    孔子也是人啊!

  • 小K_jj

    傅老师,有人推荐李零的丧家狗和南怀瑾的论语别裁适合读吗?也看到评论说南的有很多错误。

  • 卢沟晓月照大川

    做人要心胸开阔 嫉恶如仇我不会了 存在就是合理

    魏大鱼 回复 @卢沟晓月照大川: 此言差矣,照你这样说,那些犯法伤害别人的歹徒就不该被惩罚消灭吗?这个社会上不合理的东西多着呢,并非全部都是合理的。

  • LX_6a8

    是不是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