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2马克思《巴黎手稿》下:劳动应当成为生命的乐趣吗?

29.2马克思《巴黎手稿》下:劳动应当成为生命的乐趣吗?

00:00
18:11



马克思《巴黎手稿》下:劳动应当成为生命的乐趣吗?



一、引子


我们一定听到过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但关键在于改变世界。


这句话出自《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也被刻在了马克思曾经求学的柏林洪堡大学主楼里。


其实,马克思的理论当中也包含了解释和改变着两个方面。这好比是一个医生,他既要会诊断一个病人到底得了什么病,还要会对症下药开药方。两项工作结合起来,才算是一个好医生。


那么马克思,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是这样一个好医生吗?后来大家的看法分歧是很大的。


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是一个很会诊断病因、但不擅长开药方的医生。也有人认为,马克思的诊断和药方都没有问题,但是后来的人自己抓错了药。或者,也有人认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本就没有理解马克思。



我记得很清楚,在柏林亚历山大广场上,有一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雕像。马克思坐着,恩格斯站着。


上个世纪90年代,雕像的底座上被人用油漆写了一句话。Wir sind unschuldig我们是无辜的”——指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历史有时候是充满意外和讽刺的。马克思说,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而从历史过程来看,马克思的这个论断恰恰成为了资本主义的一剂良药。


恰恰是因为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内在的问题,而且用理论的方式加以总结,他反而拯救了资本主义。欧洲大陆上的福利国家的兴起,工会运动、劳动保障、最低工资、全民医疗保险等等一系列措施,恰恰是按照马克思的初衷,在维护无产者的利益。



今天,我们就要来继续阅读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也就是《巴黎手稿》,或者叫“1844年手稿。我们来看看,在马克思26岁的时候,他对那个世界的诊断和开出的药方。


马克思一辈子都在颠沛流离,这不仅仅是指他的个人的生活。而且还是他所处的时代环境。


在一个动荡的时代里,有些想法可能是对时代的临时回应,一些是策略性的。那么,马克思的根本洞见是什么,他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基本理想又是什么?


我觉得,依然可以在《巴黎手稿》中一窥端倪。



今天的课程有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我们来介绍概括地介绍一下马克思的生平和特点。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具有的双重肯定作用。


紧接着,我来看一下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提出的共产主义,究竟指什么。


最后,我们来介绍一下,什么样的人在马克思看来是完整的人、全面的人。


二、马克思生平


1818年,卡尔·马克思出生于德国特里尔。特里尔是德国西部、一个摩泽尔河流域的小城市,主要是天主教地区。 


马克思的家庭是一个改宗犹太人家庭。也就是说,本来是犹太人,后来改信了新教。这个身份的反差,一直伴随着马克思。马克思很多关于犹太人政治地位问题的思考,都和这一点有关。


马克思在中学毕业的时候就写道:一个人如果只为自己着想,是无法成为一个真正伟大的人物的。马克思的一辈子似乎都是这样,总是在为整个人类思考,从不考虑自己和自己的家人。


183510月,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攻读法学。马克思的父亲海因里希是一个律师。所以马克思的家境还是很不错的。


如果大家有机会到特里尔的马克思故居参观,就会发现这一点。那是一幢三层楼的房子。他们家有两个女仆,在郊外还有葡萄园。可以说,属于典型的资产阶级家庭。


老马克思本来想让卡尔·马克思以后成为一个律师。但是,马克思却一头扎进了浪漫主义、抒情诗和哲学当中。当时,马克思还参加了学生社团,在一次决斗中,左眼上方受了伤。他还因为持有非法武器,而被科隆当局记录在案。


马克思在波恩遇到了自己未来的妻子,燕妮··威斯特法伦。燕妮出身贵族家庭,比马克思大4岁。两个人可以说是门不当户不对。


一个新教的贵族,另一个是犹太人的资产阶级家庭。这样的婚姻在当时是离经叛道的。而且,马克思还是一个学生,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一年以后,他又转入当时德国的学术中心——柏林洪堡大学,学习哲学。


青年时代的马克思是属于当时的青年黑格尔派。所以他写文章带有大量黑格尔的术语。


马克思在柏林的时候,因为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所以得了肺结核。从此之后,他就体弱多病。



马克思一辈子中大部分时间是在流亡中度过的。而且马克思一辈子很少有正式的工作,却大量参与了国际公认运动和后来的共产国际。


按照我们现在的标准,他绝对不是一个好丈夫和好父亲。


上一次课程讲到过,1843年马克思流亡巴黎,后来被限令在24小时内离开。他就去了布鲁塞尔。


正是在布鲁塞尔期间,马克思目睹了席卷欧洲大陆的1848年革命,并写作了《共产党宣言》。


1848年革命之后,马克思短暂地回到科隆。1849年,马克思再次遭到放逐,被迫流亡到了英国伦敦。大家可以想象,每次流亡都意味着,举家仓皇离开,几乎要放弃所有家用物件。欧洲人有一句俗话,搬三次家等于家里着了一次火。马克思家里可能着了好几次火。


在伦敦的时候,马克思主要依靠好友恩格斯的接济。还有一部分收入来自写作和担任《纽约每日论坛报》驻欧洲的记者。但是这笔收入微不足道,而且极其不稳定。


可以说,马克思一家长期处在极端贫困中。马克思和燕妮一共生了7个孩子,其中只有三个活到了成年。但就是在这样的处境中,马克思还在1867年到1894年之间出版了《资本论》。


三、劳动是生活的乐趣


上一次课程里,我介绍了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界定。其实,这里还有一个根本问题,这个问题是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的。


劳动对你究竟意味着什么?


马克思在写作1844年手稿的时候,还写作了对詹姆士·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的摘要。在这篇摘要中,马克思提出了劳动的双重肯定“,这种双重肯定是指什么呢?


马克思说: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生产过程中就双重地肯定了自己和另一个人。


第一种肯定,是肯定自己。


也就是,我在生产过程中将自己的个性体现在物品中。所以,我应当享受这个过程。因为那是我们个人的生命表现。我可以感到其中的乐趣。


第二种肯定,是肯定他人。


当你使用我的产品的时候,你能体会到那是我的本质的体现。我的产品满足了你的需求。



所以马克思说: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


……我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从而也就肯定了我的个性的特点。劳动是我真正的、活动的财产。


马克思又接着说:在私有制的前提下,我的个性同我自己疏远到这种程度,以致这种活动为我所痛恨,它对我来说是一种痛苦,更正确地说,只是活动的假象。


因此,劳动在这里也仅仅是一种被迫的活动,它加在我身上仅仅是外在的,偶然的需要,而不是由于内在的必然的需要。(全集42卷,37-8页。)



马克思的一个基本看法是,劳动本来应该是我们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和成就感的来源。但是,因为劳动异化了,所以变得不堪忍受,让人感觉生不如死。绝大部分人是为了工资而劳动,不再是为了自我实现。


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有一点非常明确: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可能得到很大的改善。例如你现在每周工作40个小时,在马克思的时代,工人每周工作60小时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例如,你现在穿着光鲜亮丽的衣服,坐在环境优美的办公室里上班,而在马克思是时代,工人们在机器声震耳欲聋,充满风尘的车间里工作。但是,如果你依然还是把劳动单纯当做谋生手段,那么就很难摆脱异化劳动。



以往的学者把这一点称为马克思的人道主义阶段。


我认为,叫做马克思的人类学基础,或许更为准确一点。所以,大家不要把马克思主义仅仅理解为一种经济学理论,它是一种人类学理论。


它的几个基本预设是:人类希望被社会,尤其是生产所需要,而十分害怕那种被抛弃的感觉。换言之,我们想通过劳动在世界中占据一席之地。


但是消费主义似乎掩盖了这种更为深层的需求。把人变成了消费的机器,只想买买买。这样我们就陷入一种假象:极其喜欢消费,而逃避劳动。


四、两种共产主义


在巴黎手稿的第三手稿的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一节当中,马克思区分了两种共产主义。


他把第一种称为粗陋的共产主义”。


马克思在这一段,有一个著名的论断:自我异化的扬弃跟自我异化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单行本,70)这种粗陋的共产主义是共产主义的最初形式。


它要简单地摧毁人所占有的东西,并用强力来抹煞人的天赋。在马克思看来,这种粗陋的共产主义,否定人的个性,只不过是私有财产的彻底表现。它的根源是人的贪欲,但是采取了极为简单的做法,那就是搞平均化、大锅饭。


马克思说,这种粗陋的共产主义是对整个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向贫穷的、没有需求的人的非自然的单纯倒退,恰恰证明私有财产的这种扬弃决不是真正的占有。(全集42卷,118


显然,马克思是反对这样一种粗陋的共产主义的。可惜的是,共产主义运动中,有不少人是主张这种倒退的。



紧接着,马克思谈了另一种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这里需要提醒一下的是,扬弃这个词来自于黑格尔,不是消灭,而是积极保存的含义。马克思接着说: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全集42卷,120页;单行本73


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作为对人的生命的占有,是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从而是人从宗教、家庭、国家等等向自己的人的即社会的存在的复归。(全集42卷,121页)


这样一个理想社会,才是马克思意义上社会主义的最初设想。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人的劳动是作为人的活动,也是为了社会而活动。


五、完整的人,全面的人


我们一定听说过,人的全面发展这个词。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想在中学里讲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呢?其实马克思针对的是分工。


这也是马克思在巴黎手稿第三部分中谈到的核心问题之一。现在工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高度分工。分工是机械化生产的要求,也是为了提高效率。


高度分工之后,每个人只完成一个高度复杂流程中的一小部分,甚至只是一个环节。而传统的工匠,必须掌握啊所有的生产环节,他才能制造出一个最终的产品。例如一个鞋匠,必须要会做鞋底、鞋帮,他才能造出一双鞋来。为此他要学徒十几年时间,甚至更长时间。而现在的工人,只需要学会做鞋底就可以谋生了。


专业化是一把双刃剑。专业化既可以提高效率,但也摧毁了人的成就感和全面技能。


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人,在完成他的一个动作,例如拧一个螺丝,或者穿一根线之后,他的产品就离他而去,进入下一个生产环节了。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描绘了这样一个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私有制,也没有财产继承制度。


金融、通信和运输行业掌握在国家手中,而不是在私人所有者那里。还有,国家提供免费的公共教育,让穷人家的孩子也上得起学。对个人而言,因为没有了分工,所以一个人可以学习很多技能,发挥各自的长项。


马克思1845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这样一段著名的描述: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着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你愿意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吗?


六、结尾


1883314日下午,马克思在伦敦的寓所逝世。


那个时代,欧洲最热烈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几天之后,他被安葬在伦敦的海格特公墓。安葬时,马克思的身份是无国籍者。


不仅如此,他还没有遗嘱,没有遗产。我或许可以说,马克思是一个真正的世界公民和标准的公共知识分子。



德国的左翼知识分子有一句话:Das Herz schlaegt links


心在左边跳。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几乎所有人对社会中的不公都会感到厌恶,那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厌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每个人都是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不同人对于如何改善这种不公,却有截然不同的方案。


马克思毫无疑问是对资本主义最为著名的批判者。但是他的精神到底有没有被继承呢?请大家自己做出判断。


20世纪的很多经济学家、政治学者,哲学家都致力于消除两极分化,采取更为合理公正的分配机制。我们在以后的课程里,还会反复提到他们对马克思的呼应和回应。



好,现在我想提出本周课程的问题,你觉得在你自己工作中,有没有让你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呢?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踊跃打卡,并回答问题。我将在本周日对大家的回答做出点评。也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在本周的课程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和困惑。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Eric__T

    我是一名海员,在工作中大多时候感觉无聊,但偶尔会有一丝安心和成就感,工作的动力更多来自于工作会带自己去另外的国度还能窥视下他们真正的生活!当然了,工资也是一小部分安心的原因。 但还是向往那种上午打猎,下午捕鱼,晚上批斗这样多姿多彩的工作方式

    复旦郁喆隽 回复 @Eric__T: 很想了解海员的生活是怎样的

  • 山楂啊啊梨

    向马克思致敬!呃~关于问题,首先我也算是一个爱读书的人,然而如果让我为了考试而看书我就一百个不愿意,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异化

    复旦郁喆隽 回复 @山楂啊啊梨: 有时候我写论文也是这一种感觉

  • 李南平6440351512

    按照阳明先生的“格物致知”,如果带着格物的思想去学习工作,就有可能不是工作异化我们,而是我们异化工作,异化做题,异化外界,其乐无穷

  • 阳明书童

    听了这堂课胜上十年思修课

  • 简昉

    太可怕了,这样的社会

  • 猫腻2126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但关键在于改变世界。

  • 山里的花裙子

    不靠谱,不着调啊!

  • 杨希yanglook5678

    🌹

  • 颜颗粒

    如果没有听郁老师的课,当看到纪念马克思的活动,讲话内容,认知仍会混乱,模糊。

  • Cathe_chen

    工作是工作,乐趣是乐趣,这样会不会更好?工作赚钱,乐趣怡情。您看,我喜欢音乐,然而如果要用ta谋生(如果能力允许的话,其实不允许),会不会有一天心生厌倦? 首先,想做和不得不做是两码事,这是人性是人心啊,钱钟书说爱情多半是不成功的,要么苦于终成眷属的厌倦,要么苦于未能终成眷属的悲哀,把爱好当成工作等同此理; 其次,你想做的和别人想要的往往也是两码事,那么既然要让别人掏钱,是不是首先得考虑甲方爸爸的感受?工作中可以有乐趣吗?可以。我时不时会感受到乐趣和成就感,不过一地鸡毛也是常态。想听听郁老师在喜马拉雅讲课工作的感受,痛苦否,快乐否,麻木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