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
作者:【德】马克思
推荐译本: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译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巴黎手稿》上:你为什么会讨厌上班?
一、引子
“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精神遭到摧残。
因此,劳动者只是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由自在,而在劳动之内感到爽然若失。
劳动者在他不劳动时如释重负,而当他劳动时则如坐针毡。”(79年单行本,人民出版社,47)
大家听到这段话的时候,有没有感觉是在说你自己呢?
我相信不少人,在每天上班的时候,都会有这种感觉:不想上班,想快点下班;坐在办公桌前,不想干活,而是想着下班之后,可以和小伙伴到哪里去happy一下。
我也相信,我们中的不少人,如果不是看在工资的份上,才不愿意去上班呢。如果有可能的话,很多人绝对想逃避劳动。
那么上面这段话是谁说的呢?可能你想不到,这是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说的。
今天我们就要来阅读一篇马克思写的文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篇手稿因为是马克思在巴黎的时候写作的,所以又被称为“巴黎手稿”。
今年是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也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的纪念。很多人都听过马克思这个名字,不少人也曾经通过一些教科书了解过马克思主义。似乎也有人对一些教科书上的马克思主义耳熟能详,但真正阅读过马克思原著的人却不多。
5月5日恰好是马克思的生日,在这一周里,我们一起来阅读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应该是特别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今天的课程有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马克思为什么前往巴黎,他在那里做了什么。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写作背景和特点。
紧接着,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异化劳动”,究竟是什么意思。
最后,我们来介绍一下,怎么样的劳动在马克思看来,才是非异化的、本真的劳动。
二、马克思在巴黎
1843年和1844年这两年,对于马克思而言,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但在思想上,也意味着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
那么马克思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普鲁士,前往法国巴黎呢?这要从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大背景开始讲起。
马克思生活在一个后拿破仑的时代。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被彻底打败。欧洲大陆的所有君主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了。但是,法国大革命所输出的价值——自由、平等、博爱,却依然在发挥作用。尤其是自由这个价值。
当时,在欧洲大陆上,德意志还不是一个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讲德语的国家有很多个,例如普鲁士、奥匈帝国,汉诺威、萨克森、巴登等等等。它们各自为政,有独立的行政、军队、海关。
有的时候,它们被英国和法国分而治之,甚至还要相互冲突。而且,当时的德意志地区基本上还没有完成现代化,基本还处在农业为主的阶段。德意志相对于欧洲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和法国而言,是非常落后的。
所以,在当时的德意志面临两个有些矛盾的目标:
一方面,德意志人们渴望一个统一、强大的帝国。这样就不会在出现拿破仑战争中那样,任人宰割的局面了。
但另一方面,法国大革命的精神也深深影响了德意志人民。他们看到,原来君主是可以上断头台的。在很大程度上,压迫并不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
所以,德意志人民要求采取共和制度,获得普遍的选举权。
马克思对于自己的祖国普鲁士,可以说是“爱之愈深,责之愈切”。
从1842年到1843年春天,马克思为《莱茵报》撰写稿件。他集中地批评政府的书报检查制度。到了1842年年底,政府决定关闭莱茵报。
1843年3月17日,马克思主动选择了辞职。他意识到,在自己的祖国什么都干不成了。他写道:“在德国,我不可能再干什么事情,在这里,人们自己作践自己。”(麦克莱伦《马克思传》48)
与此同时,马克思生命中的另一件大事发生了。1843年6月19日,马克思和燕妮结婚。这一年10月,马克思带着燕妮前往巴黎。那个时候燕妮已怀有身孕了。
马克思一家先住在瓦诺街23号,后搬到了同一条街上的38号。马克思曾经把巴黎称为“古老的哲学大学”和“新世界的首府”。
的确,当时巴黎是欧洲政治和文化的中心。那里的思想家和艺术家都是非常活跃的。最为重要的,当时的巴黎也是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
在居住巴黎的一年左右的时间中,马克思也读了大量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著作。当然,当时马克思工作的核心是政治经济学:因为他认为:“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找”。
他的好友鲁格回忆说:当时马克思读了很多书,工作非常勤奋。有的时候,他因为工作而病倒,但依然可以保持三个甚至四个晚上不睡觉,而坚持读书和写作。(同上,95)
1844年5月份,马克思和燕妮的第一个孩子出生。这是个女孩,随母亲的名字,也叫燕妮。但是孩子的身体不好,所以燕妮带着她回老家特里尔,待了两个月时间。大概正是在这两个月里,马克思得到一个空隙,写作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还有大量的古典经济学、黑格尔哲学的笔记。
等到燕妮再次来到巴黎的时候,她发现马克思结交了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朋友,恩格斯。
但是,美好的巴黎时光很快就结束了。普鲁士当局向法国政府施压。1845年1月25日,法国内务部向马克思发布的驱逐令。要求他在24小时之内离境。
马克思不得不带着燕妮和孩子离开法国,前往比利时布鲁塞尔。这个时候,马克思才26岁。
三、1844年手稿:迟到的伟大作品
马克思就是在巴黎期间,这段一年多的时间里,写了著名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可惜的是,马克思生前未曾发表这篇手稿。他为什么没有发表这篇手稿呢?我们不得而知。一直要到20世纪,人们才重新发现了马克思的《巴黎手稿》。
1932年,出版了两个手稿的版本:一个是莫斯科马恩编译局出版的,德文版《马恩全集》第三卷;另一个是德国社会民主党人出版的,《历史唯物主义早期著作》第一卷。
但是,在很长时间里,《巴黎手稿》一直没有引起重视。后来,到了20世纪40年代,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手稿是以异化理论为核心。
但是,当时苏联的一些学者者却对这个观点进行了强烈批判。苏联出版马恩全集的时候没有打算收录手稿,后来遭到抗议才不得已用补卷(42卷)的方式收入了手稿。
我们现在看到的《巴黎手稿》,其实是由三个手稿组成的:
第一手稿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古典经济学原著的摘录;另一部分考察了工资、地租、利润和异化劳动问题。
第二手稿内容最少。主要围绕私有财产关系问题。据国外研究者推测,这可能是一本现已轶失的笔记的残存部分。
第三手稿的内容最为丰富。它包括对以下问题的研究:私有财产和劳动,共产主义,生产和分工,货币和黑格尔辩证法等。
马克思和很多伟大的思想家一样,可以分成青年和老年两个阶段。
我们中国人相对了解比较多的是后一个马克思,以《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为代表;而《巴黎手稿》是来自于马克思青年阶段的作品。也可以说,在巴黎手稿中已经可以看出马克思晚年的一些思想根源了。
可惜因为马克思自己不想让此文发表,但该手稿在马克思生前并未发表,所以发现很晚,20世纪30年代才出版。如果《巴黎手稿》早一点时间出现,可能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就会不一样了。
那么国际上共产主义运动也可能会有不一样的面貌。
这里顺便提一下: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存手稿,现在都保存在阿姆斯特丹“社会史国际研究所”。而国际上,学者们正在整理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新版,也就是传说中的“MEGA2”,预计要到2020年才能全部完成。
四、异化劳动的四重表现
马克思在《巴黎手稿》的第一手稿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一个核心概念,那就是“异化劳动”。那么什么是“异化劳动”呢?
异化这个词,在德语中是Entfremdung,英语中是alienation。它的意思是:疏离、背离、丧失自身。
马克思用“异化劳动”来描述一种他那个时代的、劳动者们非常糟糕的劳动状态。他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
我们每个人也可以逐一来对照一下,看看我们现在的劳动,没有没有类似的状况:
第一是,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也就是,一个产品本来明明是劳动者亲手生产出来的。用马克思自己话来说,劳动者把自己的生命灌注到对象里去了。45但是劳动者却感到,这样东西是异己的。它不仅不属于劳动者自己,而且劳动者生产的商品越多,他自己就越是变成了廉价商品。
异化劳动的第二种表现是,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马克思说,对劳动者来说,劳动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是不属于劳动者本质的东西。47甚至可以说,一个人在劳动过程中,不是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的。48在劳动中,人丧失了自己。
异化劳动的第三种表现是,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关于这一点,我在一下节中会展开介绍。
异化劳动的第四种表现是,人同人相异化。人在异化劳动中,不仅仅和自己对立,而且还和别人对立。
你有没有因为自己的工作,而讨厌,甚至仇视另一些人呢?
其实,我们看一下卓别林的一部电影就可以了解什么才是马克思说的异化劳动了。那就是1936年上映的电影《摩登时代》(Modern Times,1936)。
这这部电影中,中卓别林演的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人。他一整天的工作就是手持两个钳子,来拧紧两个螺丝。他需要时刻注意,跟上流水线的节奏。
以至于他下班之后,身体已经不能停止了,他依旧在做拧螺丝的动作。这样的工人不需要思想,不需要创造力,甚至不需要有灵魂。这样行尸走肉才能更高效地进行生产。人变成了执行某个特定功能的部件,仅此而已。
其实,异化不仅止于劳动,而且已经蔓延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五、什么是非异化的劳动呢?
刚才介绍了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对异化劳动的界定。异化劳动是一种糟糕的劳动状态。那么比较好的劳动,一种非异化的,本真的劳动,在马克思看来应该是怎样的呢?
马克思受到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启发,认为:人是类的存在物。48人是在劳动中变成人的。这不是在进化论意义上讲的。
劳动就是人的类本质,应当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我们可以作一个非常简单的比较:
动物在面对一个对象的时候,归根结底只有两种方式——吃掉它,或者毁坏它;
但是人不一样,他可以创造出一个对象。例如一个工匠面对一块大理石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从作为原料的大理石中雕塑出一个人物或物品。这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在这种互动过程当中,人所有的天赋能力,包括人的想象能力,实现在一个外部的质料上,从而实现了自身。马克思就说,劳动在根本上是一种创造生命的活动。
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应当不仅仅是用来满足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的手段。只有在劳动过程当中,人看到并实现了自己。人会通过劳动感到满足,甚至是一种骄傲。正是通过劳动,人在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劳动生产是他的能动的生活。51
原本劳动者在产品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并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但是,现代的劳动者变成了一整套复杂工序当中的琐碎环节。
传统的工匠需要掌握制造一个产品的全部环节。但是,当泰罗制出现后,一个工人仅仅掌握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简单工序。这样做是为了一个简单的目的,就是提高效率。于是,像某些血汗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每天要重复成千上万次简单的机械动作。这对人来说是巨大的身心摧残。
所以马克思说,异化劳动把人的类生活,变成了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而已。51
六、结尾
好,我来总结一下今天课程的内容:
首先,我们介绍了一下马克思为什么前往巴黎?
马克思因为《莱茵报》遭到普鲁士当局的书报检查,而不得不辞职离开,前往巴黎。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特点。
这是一部失而复得是手稿,在20世纪30年代才出版,后来逐渐受到重视。
紧接着,我介绍了,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概念,“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有四种表现:劳动者和他的生产对象异化;劳动者和自己的劳动异化;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异化;以及,劳动者和其他人的异化。
最后,我们来介绍一下,怎么样的劳动在马克思看来,才是非异化的、本真的劳动。
好,现在我想提出本周课程的问题,你觉得你自己工作中,包含有马克思所说的异化劳动吗?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踊跃打卡,并回答问题。我将在本周日对大家的回答做出点评。也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在本周的课程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和困惑。
老师你好,我是婚庆主持人,我在工作中没有异化的感觉。我在工作中是快乐的,我非常热爱我现在的工作。在每次主持完一场婚礼后,看到新人幸福的笑脸。还有来宾们热烈的鼓掌和他们的祝福我们的累和苦都是值得的。
魔法信号 回复 @陈锋主播: 关于劳动报酬你快乐吗?
异化的劳动会被AI替代。被异化的人会被淘汰。剩下一小部分,拼智慧。
复旦郁喆隽 回复 @小葫芦书屋: 但愿如此
实在是不愿去趟这滩混水,不愿做那苟且之事,也不愿做那苟且之人。有一种英雄主义,即使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也要做自己。人没有完全的自由自在的身体,但可有完胜的天马行空的思想。
异化劳动时,选择做数学题,原因是头疼(简单重复),多数可以超越,比如无聊会议,可以做下一步自己工作的计划,不停的给你换下属进行初级培训可以拖拽个人进步的好办法
我们多数人的劳动都是异化劳动,问题是这个状况能够改变吗?不太可能吧!不过哲学家都是在发现问题,至于如何解决问题才是更大的命题!
高级的讲课。
我觉得人类最强大的是背后的自然属性,随时迁移随时应战的远古力量。但是社会和文明让这种能力渐渐丧失了。为了生存不得不把自己变成cyborg.
杨希yanglook5678 回复 @小葫芦书屋:
四个碱基和01代码的争斗,感觉没咱们啥事儿?昨天看五一的起源。想到书上说,最早的无产者为了生存和工作机会,宁愿要求更低的工资和更长的工作时间,不过后来大家觉得这样不行啊!我想资本家的意识一直到现在就是必须要生产机器人24*7的工作才肯罢休。
杨希yanglook5678 回复 @小葫芦书屋:
劳动可以获得良质,劳动不足和过度单一劳动都会引发人们的疲惫不堪
很深刻,感同身受刚工作时在基层就这个感觉。这可以算马克思主义的底层基础吗,悲天悯人的社会学家。很牛啊,颠覆了对马克思的认识。以前第一印象就是,他的东西和现代 经济 政治基本逻辑背道而驰,那个时代限制了他的认知吧。准备把这个手稿搜出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