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听点禅故事,打开天窗观世界。
相救相救
禅师和徒众一起劳动,称为“普清”。百丈怀海和尚就曾为此定过许多规则。普请之际,西堂禅师对徒弟们说:“因果关系的轮回,清晰历历,没有爽失,奈何?奈何?”
一位僧人站出来,以手拖地。
禅师问:“你这是作什么?”
“相救!相救!”那位僧人回答。
禅师说:“诸位!这个小和尚还差些呢。”
僧拂袖便走。
讲因果报应,六道轮回,是佛教之为佛教的根本。佛教认为,四谛不离一个“苦”字,就是因为有这果报轮回。而佛教的一切修行也不外使人脱离瀚漫无边的苦海。禅宗同样也讲六道轮回与因果报应,否则就全然不是一种宗教了。但禅家很少正面提起这些有关人死后的问题,他们重的是当下对世界的体悟,争取的是与总体的合一,而以禅宗特有的宗风,他们往往对这样的严肃问题以一种戏谑(xue)出之。如南泉普愿和尚,就总是说起他死后,要变成一头水牯牛。实际上这是由禅对佛性问题特定看法决定的。既然世界一切万物都是大道的体现,那么畜生类中如牯牛、狗子等,不都是有佛性在其中吗?这样的话,六道轮回,人变畜生的问题,就不成其为问题了。这样一来,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等苦难的摆脱,实际上就不是寻找一个独立于现世的绝对清净的天堂。外在地、异己地去寻求天堂,禅宗认为是徒然的。
佛性也好,天堂也好,就在我的心中。明心见性,就是上天堂。回到西堂智藏的“怎奈何?怎奈何?”的问话,实际上只是考问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那位僧人站了出来,作出以手拖地的动作,并喊“相救”,表达的是他已经明白师父的话意,并且已经成了四脚动物。僧人的举动是讥讽老师还有轮回心念在。但他的举动言语恰好表明他还有六道的分别。所以禅师说他还不到家。但老和尚说人不到家,不也有到家不到家的分别吗,小和尚拂袖而去,正是对西堂的回击。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