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7.社会困境中的误解【冲突】
 7619
试听180

077.社会困境中的误解【冲突】

00:00
17:51

“三个和尚”的故事相信你从小就听过了。“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又是为什么呢?说好的“人多力量大”呢?说好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呢?怎么和尚的数量从1个变成3个,反而连水都没有人挑了呢?


我猜,在你还是幼儿园小朋友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其中的道理,因为这三个和尚都有私心、不够团结,每个人都想出最少的力,喝最多的水。故事虽然简单,但却折射出千百年来阻碍人类共享和平的一个永恒难题——冲突。

武侠世界里有一句名言,“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是什么?江湖其实就是恩怨情仇,就是纷争不休,就是大大小小、永无休止的冲突。


其实,我们现实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人的地方就有冲突。心理学上将冲突定义为人所知觉到的目标或行为的不协调,因此只要存在多种目标或行为,冲突就有了产生的条件。它可以是个体的内部冲突,也可以是外部的冲突,外部冲突又有三种不同的形式,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人际冲突,可以是个体与其所在群体的冲突,也可以是群体之间的冲突。


其中,个体的内部冲突与其他三种外部冲突差别比较大,我们就先来聊聊内部冲突。前面说了,冲突就是指目标或行为的不协调,而即使同一个人也会有多种不同的目标,很多时候这些目标难以同时实现,于是,个体内部便也出现了冲突。


根据不同目标对个人行动影响的不同,个体的内部冲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


所谓“双趋冲突”,也叫接近—接近型冲突,顾名思义,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对你都有吸引力,却又不能同时实现。我们年轻的时候学过《孟子》的一段话:“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这就是双趋冲突。鱼和熊掌你都想要,却又不能都给你,这就形成了冲突,到底选哪个呢?孟子告诉你“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既然不可兼得,就得学会取舍。不过,其实孟子是想引出后面一句话:“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他想教导我们要懂得舍取义的天地之道。不过,其实在生活中,你我可能不一定能碰上“生和义”这么高端的取舍,而更多的是一些生活烦恼。


两个小哥哥长的都那么帅,挑哪一个交往呢?两个套餐我都喜欢,选哪一个呢?往往这种“小”问题的烦恼,却更加难以做出选择。这个时候,我们要么会逃离这个选择情境,干脆两个都不选了,偶像剧里,女1号无法在男1号和男2号之间进行选择的时候,常常就会出国留学啊,躲到乡下啊之类的,这就是逃离选择情境。要么呢,我们会保持一种暧昧状态,既然不能都选,那么我就先不选,保持那种希望感,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嘛。


第二,双避冲突,也叫回避—回避型冲突,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都是我们力图避免的,但又做不到全部避开。比如你长了智齿,牙疼的厉害,如果医生建议去把这颗智齿给拔了,那你就进入双避冲突的模式了。你知道的,拔牙是很疼的,还得休养好几天。可是不拔的话,虽然疼痛感没有那么强烈,但会常常复发,让你茶香不思。两种情况都是你不想要的,可又必须选一个出来,那如何是好呢?通常我们是两害相权,取其轻,选择对我们来话比较轻一点,能接受一点的。


第三,趋避冲突,也叫接近—回避冲突,是指某个目标对人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也就是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所以要不要选呢就令人左右为难了。比如你很想听我这门音频课,觉得内容很有趣、知识很丰富,但是又害怕光用耳朵听,可能未必能完全记得住,就有点儿犹豫不决了。这个时间,我们通常会看看有没有尽量控制和弥补缺点的可能性,从而让目标的优点更多地发挥出来。比如你可以把课买下来反复地听,多听几遍,印象自然会深刻起来。或者你可以再买本相应的教材,对照起来边看边听,这样就更容易加深记忆了。


第四,多重趋避冲突,其实就是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目标,不止一个,有好几个,在你决定如何选择和行为的时候就更加困难了。比如你会发现,网上心理学的课有很多,有的偏重应用但适用范围比较狭窄,有的偏重理论而不够生动,有的偏重异常心理但不够积极,有的偏重于给你判断和结论但不太告诉你原因,所以这么多各有优缺点的课,就让你难以选择了。其实,将这些优点集于一身,既有理论又很实用、既关注心理问题又积极向上、既生动有趣又很多干货的课,还是有的,至于是什么课,我想就不用我说了,你懂的!


不过玩笑归玩笑,一般来说,内部冲突相对还是比较容易化解的,因为无论多少矛盾的目标摆在眼前,决策与行为的主体都是你自己一个人,相对是比较容易控制的。只要权衡利弊、趋利避害,冲突自然是有化解可能的。


而在外部冲突中,有关联的主体不再是单一个体,有可能是个体和个体、个体和群体,也可能是群体和群体,这个就比较难控制了。因为,就算你能决定和控制你自己,可你也没办法替别人做决定,也无法控制他人的行为与思想。因此,在解决不同主体间目标或行为上的不协调时,必然要面对的,是利益上的不一致,而外部冲突的产生根源正在于此,难解之处也在于此。


那么,引发外部冲突的常见原因有哪些呢?


第一,私利与公利的不一致会引发冲突,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类冲突情境命名为“社会困境”。尽可能地追逐个人利益,或许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行为。但在很多时候,如果多数人都采纳对个人最有利的行为,就极有可能对所有人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人们便会常常陷入左右为难的社会困境之中。


现在,请你设想这样一个情境:你和你的一名同事经常合伙骗老板说去见客户,其实是找个地方逃班打游戏。结果被你的老板发觉了,老板便找你和同事分别谈话。摆在你面前有两条路:1)承认错误,2)撒谎抵赖。如果你和同事同时认错,那么老板会同时对你们进行相应的处罚,比如扣发薪水;但如果你们两个人都不认错,那么老板就很可能相信你们的谎言,只会要求你们加班,把没跑完的客户跑完。但是,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如果你们两个人当中有一个人承认,而另一个人没有承认的话,那么说谎的那个人将受到更加严厉的处罚,不仅可能工资拿不到,还很可能会追加巨额的罚款,而另一个坦白的人则会因为举报有功而不予追究。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是会选择说谎呢,还是承认错误呢?


这就是最经典的“囚徒困境”。


我猜,你会和绝大多数人一样,选择承认错误。当然,你的同事也通常会做出和你一样的选择,而等待你们的,将会是扣发工资和奖金之类的处罚。


虽然理论上说,如果你和你的同事都足够理性,都知道只要你们两个都死不承认,受到的处罚将会是最轻的。那么你们两个就可以形成某种默契,坚决不承认,然后让双方的利益最大化。但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承认错误,因为万一你的同事承认了,而你没有承认的话,那所受到的处罚就要比你承认重很多。如果你承认了,如果同事也承认,你也不至于受到最严厉的惩罚。如果运气够好,同事没有承认,你还可以逃避惩罚,想想真是美滋滋。所以只要你承认了,无论你的同事如何选择,结果总不至于是最坏的。


由此可见,在考量个人利益的时候,人并不是经济学家眼中那个永远选择最佳方案的理性人,往往是某些非理性的情绪会促使我们选择并非“最优”的方案。而在囚徒困境中,影响我们选择的情绪就是怀疑。因为相互怀疑,我们最关注的不再是自己能得到多少利益,而是相比别人,我们获得了多少利益。因为相互怀疑,我们不肯信任,不肯合作,生怕自己会成为吃亏最多的那个冤大头。


当然,囚徒困境只是一种模拟情景,研究它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帮助罪犯逃避惩罚,你也千万不要认为合伙撒谎是一种正确的行为。我给你讲这个经典的社会困境,只是希望你能明白虽然理性上讲,合作,谋求双赢,是最有益处的,但很多非理性的因素会阻碍我们的合作,甚至是带来互相伤害。


第二,是竞争关系会引发冲突。很容易想象,当多个人或多个群体在竞争稀缺的资源时,冲突是必然存在的。竞争与冲突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竞争在本质上其实就是一种良性的、温和的冲突。但在鼓励竞争的氛围之下,如果没有良好的约束和引导,良性的竞争便很容易变质成为恶性的冲突。就象足球比赛,必须在一定的规则下公平和公正地进行,不能恶意犯规。但如果没有任何限制、不择手段,那么很容易就变成一场争斗和骚乱。


然而,有趣的是,即使在资源充裕的情况下,我们也时常会为了竞争而竞争,明明可以避免冲突却偏偏选择互相伤害。比如有些学生为了考出好成绩,常常会私藏习题,不愿帮助他人,生怕别人成绩好了,会超过自己。这其实是我们习惯于把所有的竞争关系都当作零和竞争,对手的收获就是自己的损失,不是你死就是亡,只能有一个活下来。然而,我们生活中大多数时候的竞争并不是非赢即输的关系,往往是非零和竞争,你获得收益的同时,我依然可以有很好的收益。就像你的学习成绩好,并不会影响我的学习成绩;你的业绩突出也不会影响我的业绩优异。说不定,你我之间有一点延续性,你卖种子,我卖肥料,你做的好了,我也会跟着好呢。所以,我们不一定非要通过侵犯他人的利益来保全自己的利益,而是可以通过合作共同获得更大的利益。


无论是社会困境,还是竞争关系,真正的问题是,我们究竟应当如何解决冲突、增进合作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当我们强烈需要合作的时候,自然就会联合起来。


在198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三个和尚》动画短片中,和尚们重归于好的契机便是庙中失火。在紧急的火情面前,和尚们不再计较个人的得失,领悟到合作的重要。当共同的外部威胁降临时,内部的团结便很容易建立,原本的个体或群体会凝结为更大的群体,获得共同的目标和更强烈的身份认同,从而形成空前的合作。


但是,假如不存在外部威胁,或者外部威胁不足以冲淡内部冲突,我们又该怎么办呢?答案其实也不复杂。有外部威胁,内部团结会加强,是因为要一起抵御外敌,这本质上是形成了共同的目标。所以,即使没有外部威胁,只要能有共同的目标,就能有效地促进合作与团结。如果三个和尚中有一位睿智的老方丈,能巧妙地为每个和尚合理地安排任务,做到人尽其才,那也不必等到寺庙失火、没水吃的时候,才能解决困境。当然,一定要注意的是,如果共同的目标设置不当,合作任务没能完成,那冲突的各方,也容易出现互相埋怨、推诿责任的情况,这很可能会加深了原本的冲突。


那么又如何找到这个合理的共同目标呢?方法同样很简单,就是沟通。请记住,是沟通,或者也可以说是对话,而不是说服哦!很多人与他人沟通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服,这样很容易激起对方的防御心理,不愿听取你的意见和建议。所以,要尽量让双方都把话说完、说清楚,这样才有利于发现冲突双方的共同利益,比如未曾发觉的共同威胁,或是一直不明朗的共同目标,使双方认识到合作共赢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另一方面,只有让冲突双方充分地表达观点和想法,才有助于消除双方之间的误解和成见,了解双方很可能存在的非零和竞争关系。通过开放、坦诚、友善的沟通交流,将误解转化为信任,冲突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当然,沟通是一门艺术,如何用沟通促进双方的关系,而不是把天聊死,或者相互拆台和攻击,我在另一门课《手把手教你心理咨询:谈话的艺术》有详细的讲解,大家有兴趣可以搜索学习,在这里我就不展开说了。


今天我们讲了生活中的各种冲突,无论是双趋冲突,还是双避冲突,无论是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不协调造成的社会困境,还是竞争关系导致的冲突,其实都不是什么难题。平等、坦诚的沟通才是消除误解、化解矛盾、促进合作的最有效方法。


但请你一定记得,沟通并不是简单的说服,而是真正让双方都能充分表达的对话!

 

欢迎你在本条音频下留言参与讨论,说说生活中你是如何巧妙地化解冲突的。

精选用户评论
  • 素履_1d

    搜索app中国大学mooc就可以找到,而且是免费版的~

其他用户评论
  • 我是风儿我爱沙

    囚徒困境——好经典的案例!

  • Ehow

    两个小哥哥这个是小问题的吗Σ( ° △ °|||)︴

  • sarah_rk

    觉得彩 蛋在最后。我就是老犯那种说服人的毛病,哪怕意识到是应该听别人把话说完,还得好好倾听进去,等别人说完还是依旧执行自己的说服。得先形成意识,慢慢改

  • 小乔1212

    陈老师,请问您的《手把手教你心理咨询~说话的艺术》在哪里可以找到啊!这里没有搜到呢!

    小乔1212 回复 @素履_1d: 谢谢亲🌹🌹🌹

    素履_1d 回复 @小乔1212: 搜索app中国大学mooc就可以找到,而且是免费版的~

  • mantou_lV

    陈老师,请问手把手教你心理咨询是不是还没有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