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思维错觉】如何战胜你的自以为是

003.【思维错觉】如何战胜你的自以为是

00:00
14:30

原文如下:


1911年,一匹聪明的马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这匹马的名字叫汉斯。汉斯之所以闻名世界,是因为它能够以前脚马掌,敲击地面的次数代表答案,来解答算术题。对此,自然有很多的人表示怀疑。他们将汉斯,也就是这匹马的主人带离,由专家组来出题,1+2等于几?嗒、嗒、嗒,结果汉斯仍然算出了正确的答案。


但是马怎么可能会和人一样聪明呢?心理学家冯斯特仔细研究后发现,汉斯并不会做算术题,它是从提问者的无意识表现中找到答案的。人们问完一道算术题之后,总是会附身去观察汉斯的前掌。当它的击地次数接近正确答案时,提问者会微微抬起头,或者紧紧盯着它,期待着汉斯能给出正确答案。


汉斯正是捕捉到了提问者的这种期待,才敲出了正确的答案。在这个例子中,汉斯并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我们自己硬是要把它敲击地面的次数,与那个所谓的“答案”联系在了一起。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样,错误地认识着周遭的世界。


虽然人类是可以思考的智慧生物,但人的思维也常常会犯错误,这种有着思维参与的认知错误就叫思维错觉


思维错觉非常普遍,也有着多种多样的形式,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最常见两种


第一种是对自身控制力的误判,这种误判可能是高估,也可能是低估,两者在生活中都不少见。


有些时候,我们会将身边的某种变化归结为自己的影响从赌博行为到股票交易、从社会交往到科学研究,我们常常以为是自己的行为改变了最终的结果。这就是高估了自身控制力这种思维错觉形式被称为控制错觉

 

1985年,心理学家们进行过一项有趣的研究,他们邀请大学生参与一场特殊的训练,训练规定一位名叫“哈罗德”的学生应该在早上八点半到校,但他的实际到校时间在八点二十至八点四十之间不等,参加训练的学生们需要每日对“哈罗德”的迟到行为给出一种反应,可以批评也可以表扬,可以强烈也可以温和。当然,大部分的学生会在“哈罗德”准时到校时表扬他,而在他迟到时提出批评。三周的实验过后,很多的学生都相信自己的反应对“哈罗德”是有影响的,当自己对他的迟到提出强烈批评时,他就会在第二天提早到校。可事实上,“哈罗德”是并不存在的,他每天的到校的时间是计算机随机模拟出来的,绝不会受到任何参与者的影响,因此,这些参与们觉得他们用自己方式对“哈罗德”的控制,完全是他们自己的一种错觉。


其实,在生活中,这样控制错觉的例子更多。例如,孩子的考试成绩提高了,家长往往会觉得是自己平时盯得紧;支持的球队获胜了,球迷往往会觉得自己加油助威的气势压制住了对方;彩票中了个小奖,我们就会以为自己已经掌握诀窍了。事实上,我们可能只是在各种毫无关联的随机事件中,发现着子虚乌有的规律,并且自己对此深信不疑。


那么是什么让我们这么喜欢自作多情呢?其实原因有两个


其一是人类的自我服务心理,也就是说们需要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需要让事情在自己的可控范围内在这种需求下,我们便会很容易将各种随机事件不自觉地联系起来,从没有相关的地方努力找到相关性。我们只记住了那些支持自己的证据,而完全忽视那些并不支持自己想法的反例。这是不是有点儿自欺欺人的意思?


我们喜欢自作多情的个原因,是我们常常忽略了一种叫“趋均数回归的现象,这是一种单纯的统计学现象。以我们的日常生活为例,在没有任何外在因素的影响下,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随机地上下波动。所以TA只是在那儿随机波动,结果碰巧一次成绩上升的时候,与你监督TA的学习遇上了,你就以为是你的功劳了,其实那只不过是一种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


与此类似的,是另外一种现象,就是每当你在想起某个人的时候,而TA的信息、电话就来了,或者干脆TA本人就出现在了你面前。难道真的是你们心有感应?其实这只是我们美好的向往而已,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趋均数回归”现象。如果你不信,你就在每次想到TA的时候就给自己标记一下,然后在与TA有关的事件出现的时候也标记一下,然后将两张表一对照,你就会发现,绝大多数时候这两件事根本没有关系,只不过是在非常低的概率下,偶尔一起出现而已。


当然,我不是要劝家长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想提醒家长们注意这种控制的假象,想知道对孩子的教导是否真的有效,可能还是多花点心思才行。当然,我更不想破坏你和TA之间浪漫的气氛,而且我反而特别鼓励你做这样的联系,因为我们的大脑学学喜欢那些特别的、新奇的体验,如果这能让你们的关系更加亲密,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前面也讲过,我们对自身的控制力并不总是高估,有些时候也是会低估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有一天对他的学生说,他得到了两批不同的老鼠。一批是经过特殊方式喂养的聪明鼠,他们能快速学会一些技能。而另一批老鼠却有点迟钝,不知道是不是从小没有发育好的原因。然后,罗森塔尔让他的学生们开始训练这两批老鼠学习各项技能。结果,他的学生们都报告说,那些聪明鼠学习各项不同技能的时间明显要短于那些比较迟钝的老鼠。然而实际上,罗森塔尔只是把标准的实验用老鼠随机地分成两组,给了他的学生们。


显然这些学生并没有故意歪曲实验结果,唯一的解释就是,罗森塔尔实验前说的话造成了学生对两组老鼠有不同的期望,这些期望在实验过程中无意识地表现出来,影响了老鼠在实验中的表现,改变了它们的学习时间。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实验者效应,实验研究者通过表情、手势、语气等方式,在实验过程中可能有意无意地影响实验的参与者,从而使参与者的反应更贴近研究者的期望,造成实验结果的偏差。


想想开头那匹叫汉斯的马,再想想罗森塔尔的那些老鼠们,动物尚且可以捕捉和感知到人对它们的期望,那我们人自己必然更是如此!你以为你热爱美食是你天性使然,其实很可能只是因为你有一个是吃货的妈。人际间的主观期望,常常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心理,只是我们往往察觉不到,而低估、甚至是忽略了它的作用而已。


前面讲的是第一种思维错觉,叫作控制力错觉,第二种思维错觉叫反事实推理,就是在心理上改变过去事情的某些环节,以便想象事情的不同结果这种思维错觉常见于我们对不幸事件的反思中。尤其是我们距离成功越近,反事实推理的威力就越大。比如,在成功前夕,却又功亏一篑估计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事情了,距离成功那么近,却就是达不到。所以,这时我们的挫败感要比那些结果不如我们的人强烈得多得多,想想得银牌的运动员们。


也正因为这样,那些暂时没有成功的人特别喜欢想,假如当时……就好了或者是“我其实只要……就一定成功了!”等等。这就是反事实推理,因为理论上说,其实影响成败的因素极为复杂,只归结一两个原因,认为只要解决这一点就一定能成功,这显然是不符合事实。但我们依然喜欢这样的反思模式,因为假想出更好的结果总是简单的,而且我们也更喜欢沉浸在自己的假想当中,因为这样自己并不需要真的去做,但却好像能体验到真的成功一样。


但另一方面,其实这样的反事实推理反而会让我们更加痛苦。例如,在体育比赛的领奖台上,表现得最失落的常常是银牌得主,因为在他们的反事实推理中,自己完全可以站上最高领奖台的,而铜牌往往会反而更为满意,因为他们本来很可能一无所获,而现在至少还拥有了一块奖牌。这使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那些为99分哭泣的同学们了。当时,觉得他们实在太假,都99分了,有必要吗?!现在你终于明白了,原来与满分失之交臂,真的会让他们无比难过。唉,总结起来一句话,珍爱生命、远离分数。


不过呢,反事实推理有时候也会有好处的,设想可能发生的更好情形,考虑可能改进的因素,有时候会促使我们思考下一次怎样做到更好,从而在反思中真正获得成长。所以有时候,我常会问失恋的的当事人:“假如下一次你又开始恋爱了,你觉得做点什么,会让你的恋爱更好一点呢?”


但是,面对某些重大事件时,反事实推理就是有害甚至危险的了。有研究表明,反复回顾生活中的负性事件是抑郁症的重要诱因之一。在面对后果严重、损失巨大的突发事件时,反事实推理带给人们的便是这种消极的状态。例如,丧子的父母会一直怀念自己失去的孩子,并且认为如果当时不是因为自己的过失,结果便有可能不同。“海边的曼彻斯特”这部电影便是描述此种情形。然而悲剧已经无法挽回,与其陷入对过去的幻想与苛责,或许可以考虑面对未来、开启新生。

总结 

回顾方才介绍的各种思维错觉,有高估自身控制力的控制错觉,也有低估影响力的实验者效应,还有误解自己过错的反事实推理,都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其实有时候挺滑稽的,不仅自作多情,还自作聪明。


其实,战胜思维错觉并不难,错觉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错误而不自知,在错觉中而不自觉。思维错觉的不断发生都在表明,我们似乎并不愿意去发现、去相信、去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事物,否则,我们可能就不会犯错了,又何须战胜呢!


如果说“了解即是勘破,发现便可避免”的话,那么,能不能和我一起找找看,在你生活中可能存在的思维错觉呢?因为看到自己的错误,面对那些问题会使我们更坚定,更清醒,更勇敢。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小天才666

    #今日互动话题#思维错觉:你还相信心电感应吗?那双胞胎之间或者老夫老妻之间那种,你觉得要怎么解释呢? 欢迎大家留言交流~也帮小助手点赞,把问题顶上去~

    听友95402614 回复 @小天才666: 小助手我总是听到一半卡住!!咋办!!!!

  • CCX婷

    双胞胎的话吧,只限于同卵双胞,遗传是最大的原因,他们的思维方式,或者行为都是与生俱来的,在很大程度上会相似。老夫老妻的话,是因为相处久了,对彼此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所以对一件事或想一个问题就容易想一块去,有了那种心灵感应。(自己的小想法)

    陈昌凯 回复 @CCX婷: 赞,一个先天,一个后天;)

  • 吴金莲_nm

    我很容易接受各种信息,被影响,是什么原因?爱学习真的好吗,搞得脑子好乱,想特别多?

    陈昌凯 回复 @吴金莲_nm: 这个时代,如果不学习,会有更多假的东西搞乱我们的脑子

  • summer_in_August

    在coursera上看过老师的心理咨询课,喜马拉雅看到老师的课想都没想就买下来听了。 本科期间一直想转去心理学系,申请海外研究生还是想转心理学系,去海外交流的时候还是选择了心理学系。哈哈,虽然最后因为本科专业跨度太大并没有成功申请到心理学系,但是现在每天还是可以听到心理学。挺开心的。

    陈昌凯 回复 @summer_in_August: 谢谢你喜欢,希望对你有用;)

  • cby3166

    提点意见,举的例子都很吸引人,但是常常说明不了老师想表达的观点,也即例证跟结论没有逻辑关系。

    陈昌凯 回复 @cby3166: 谢谢的建议!可能是我们的思维有一定差异吧!

  • 小山坡_w7

    是有些烧脑,不过很有道理,点赞!

    陈昌凯 回复 @小山坡_w7: 谢谢你喜欢!;)

  • WLer782

    现在是返回听第二遍,好听,有用,好玩。爱好自学断断续续从30多年前开始但还是听陈老师的课效价高!

  • 天行健990

    家长对孩子孩子学习成绩肯定是有用的,如果让孩子自由去做作业,不去监督,尤其是低年级的同学成绩会下降,最少对部分孩子是这样的

  • 雨_ato

    确实挺烧脑,努力学习中。赞👍一个

  • 着迷幸福

    如果一个长辈总是把事情好的结果归结于自己的参与,自己的话语,该怎么告知他是控制力错觉那,还是让他一直错下去?做为后辈该不该给长辈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