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7| 孝道的正面与反面

057| 孝道的正面与反面

00:00
15:52

本集知识卡片 

点击图片,跳转后点击左下角即可分享:

本集引文 

《孟子·尽心章句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里仁》: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里仁》: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本集文稿 

中国儒家的伦理观念,在家庭中最主要的体现就是“亲亲”。孟子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朱熹说,亲亲、仁民、爱物是儒家仁道最重要的体现,而他明确提出亲亲是第一件事。而所谓的亲亲,就是孝悌。


孔子当然是重视孝道的,我们翻开《论语》的第一篇《学而》,就可以看到里面记录了不止一条他和他的学生关于孝悌的论述。首先是我们前面读到过的: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在孔子眼里,孝顺父母、尊长敬老,这是一个学生首先必须具备的品德,因为这是做人的标准。做人是第一位的,学问是第二位的。这一点他肯定反反复复地给他的学生们灌输过,所以他的学生们也一而再、再而三地宣扬发挥老师的观点。同样在《学而》篇里,我们又可以看到他的学生们的相关记录。如我们已经熟悉了的:


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把孝悌当作仁之本,这也就是朱熹说的,在儒家提倡的仁的各种要素中,亲亲是第一位的。同样在《学而》篇里,又有另一位重要的学生子夏的话: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段话我们以前也讲到过,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财力有多少,子夏说的“竭其力”,就是要尽一切可能的来照顾好父母。他把“事父母,能竭其力”当作人品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提倡做人第一,学问第二。这跟孔子的话都是一脉相承的。


从《论语》里来看,亲亲的表现可以体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是要照顾。父母养个孩子,吃尽辛苦,在过去的时代年老无所依靠,只能依靠子女,所以子女天然的就有回报父母的义务,有赡养父母的责任。有了事情儿女要出力去做,父母年长了需要后辈服侍,这是天经地义的。所以《里仁》篇里记载: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父母还活着的时候,你就不要出游去太远的地方。而一定要去,你就要说明正常的理由,遵循一定的规矩,说明要去的地方。这既是为了不让他们担心思念,也是为了一旦有事可以及时知道,火速赶回。我过去在媒体上看到一个说法,说父母养子女,不能养太差的。太差的他好吃懒做,不但不能赡养父母,甚至不能自食其力,还要不停的回来啃老。但也不能养太好的,太好的去了国外工作,你一年两年都不容易见到,家里有了什么事也照顾不到。如果他在华尔街发财,那可能忙到三年五年都回不来一趟。


这当然是带着开玩笑的性质,但也揭示了一部分事实。现在科技太发达了,一是跑的再远,飞机一两天也回来了。二是电话乃至视频方便天天联系了。但在以前,你一远游,送封信回来都要一天半月,甚至更长时间,有时托人带的信,甚至可能带不到,你一去,就完全可能音信全无了。父母的挂念、焦虑,家里一旦有事的无依无靠,都是现在无法比拟,甚至难以想象的。所以孔子的话,当然很有道理。


就是现在,我们不必,也不会那么绝对的不远游,但在可能的情况下,少远游,多回家陪陪父母,也是儿女应该常记在心的。前些年不是有《常回家看看》的歌嘛,也是这个意思。不要父母在时满不在乎,甚至种种的不耐烦,一旦老人不在了,你才补救无门,生发种种后悔。


第二是要敬爱。说起不耐烦,老人有时太爱你、太关心你、太以你为中心,不免絮絮叨叨,不免啰嗦。你要忙了、累了、听多了,或者由于代沟关系,父母的话跟你已经不在一个频道上了,你最好不要摆脸色。孔子说,光赡养父母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有亲人那种发自内心的体贴与敬爱。《为政》篇里记载: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色难的色,是脸色的色。这里的弟子,指家里的后辈。先生,指家里的长辈。曾,是表示反问的词。子夏请教怎样才能算孝,孔子回答:“难的是一直保持和颜悦色,有了事情后辈就出力去做,有好吃的就让长辈先生先吃,这就算得上是孝了吗?”你给了父母种种需要的物质,你也出了力气为父母做事,但你的脸色很难看,父母也是不可能从中感受到那份应有的亲情的。


在回答了子夏之后,另一位学生子游又问,怎样才算是孝,孔子又强调了这一点。《为政》篇里记载: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说,今天所谓的孝子以为供养老人就是孝了。但是,“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这八个字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是小狗和小马也能在长大后为老狗、老马做些事,一种解释是狗和马也能帮老人做些事,还有别的解释,我们暂不管它。总而言之,孔子接下来说,没有那种发自内心的敬爱,那就跟狗和马为父母做的事、为老人做的事没有了区别,所以最重要的还是那份敬爱,还是那份亲情。


三是还是要尽可能让老人顺心。《里仁》篇里记载: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你认为做的不对的地方,要适度地向他们劝谏,表达你的意见,但如果看到父母没有听从你的意思,你就依然要敬重他们,不要违逆他们的意志,因此而委屈,因此而忧苦,也不能心生怨恨。平民家庭因为利益关系,权贵家庭因为权利关系,争端从来都有,有的非常激烈。孔子见到这一点,要求子女要不违、无违,尽量尊崇老人的意志,当然在非常重要的问题上,子女不让老人犯糊涂也是应尽的责任,但在有的问题上则尽可能地不要让他们动怒,否则至少也有可能好心办了坏事。


比如有的老人一生节俭惯了,过期食品舍不得扔掉,垃圾食品舍不得扔掉,你是好意,你当然要说服他们扔掉,但他们要是执意不扔,你就怒火中烧,大吵大闹,虽然是出自对他们健康的关爱,虽然是出自孝心,但你的方式方法不好,老人长期吃过期食品、垃圾食品绝对有害,但偶尔他要坚持,可能一下也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后果,而你一激动之下,把他们的东西扔个干净,还要出言不逊,老人一生气,血压飙上去了,心脏出问题了,那就可能要比吃点过期食品、垃圾食品,后果严重多了。所以,孔子的话乍一看也不太正确,就看我们怎么去体会了。


在我看来,孔子以及他的继承人孟子提倡的孝道,都还是比较正常的。比如孟子说,有五种不孝的表现是有教养的人应该避免的。一是因为懒惰,不务正业,以至于不能赡养父母,这是一不孝;二是因为游手好闲,只顾自己吃喝玩乐,以至于不能赡养父母,这是二不孝;三是过分看重钱财,知道对自己的妻子、儿女呵护有加,但对父母则非常吝啬,连必要的开支都一抠再抠,这是三不孝。


四是放纵自己的欲望,或因贪婪,或因好色,乃至于因为吸毒而受到法律的制裁,这就让父母蒙受了耻辱,这是四不孝,我们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位从农村出来成了高级干部的贪官被抓,他八十多岁的老母亲流着泪说:“我当初就叫他不要去做官。”让生你养你的老人,晚年这样痛不欲生,这确确实实是极大的不孝了;五是逞一时之勇,热血一沸腾,去打架斗殴,甚至动刀子,被人伤了是对父母的危害,伤了别人,无论需要赔偿还是需要坐牢,也是对父母的伤害,这是五不孝。我想,孟子这几条对不孝的批评,放到今天来看,也都还是适用的。


而在孔子、孟子的时代,提倡对父母的孝,不仅仅是伦理规范的问题,还是政治守则的问题,因为在家是孝子,在外是忠诚。所以,孝道的提倡,在后来越演越烈,演变成了在家对父亲绝对的服从,在外对君主绝对的服从,演变成了天下没有不是的国君,没有不是的父母,演变出了二十四孝故事里某些为了沽名钓誉而变态的行为,那就走到了它的反面。所以,五四时期的前辈要反孝道,那不单纯是反孝道,而是跟他们提倡的思想解放运动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今天既要充分继承传统孝道中好的一面,又要警惕不要让孝道走向它的反面。


而在《论语》里,孔子还就孝道提出了一个具体的事例,这个事例在后世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我们下次再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居尘出尘知行合一

    老师层层递进,很深刻。色难,的确不易,五不孝很具体。概而言之,在当今社会,孝除了赡养、陪伴老人之外,照顾好自己生活,保养好身体,做好工作,经营好小家,让老人不为子女操心,也是孝的重要表现方式。同时要尽可能满足老人心愿,做好老人精神赡养。

  • 维尼宝贝pooh0608

    做為我们老人,也應該学会改變,不给儿女添麻煩!現在小朋友生存不易啊!

  • 杨丽娜_92

    傅老师,你能给解答一下“食”,什么时候读si?什么时候shi?还有“一箪食”!我是从两年前开始教孩子读论语的,老大背到述而第七,因为小学上寄宿学校,就暂停了!现在教老二!我非常喜欢傅老师的讲课方式,老子是比较严谨的,换成别的方式讲课,感觉不庄重!我最早教孩子是《道德经》,《孙子兵法》,因为道德经好多版本,听罗大伦老师讲的,和教孩子背得有一些出入,担心没有把正确的教给孩子!前年一个校长送我们经典书一套,全都带拼音,感觉像拿到至宝一样,因为不用猜这个字那个字到底读什么音了!现在听傅老师讲,更容易理解,记起来也比较容易!希望跟着傅老师把论语吃透了,每天都和孩子听!

    柳长街_fr 回复 @杨丽娜_92: 这不是平舌音翘舌音么?怎么扯到前后鼻音了….

  • 烟霞海棠

    每次听傅杰老师一席话,都感觉胜读数年书。做人的基本道理和礼仪,做人的基本责任和义务,做人的行为规范,做人的底线和原则,做人的体面和尊严。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做的好,每一个家庭都能做的好,中国就是一个美好的和谐社会!中国就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在两千多年前就很伟大了,在社会近乎礼崩乐坏的背景下,在中国讲《论语》意义何等重大!有些人不懂孝悌、有些人不懂害羞、有些人不懂羞耻。前些天在面包店排队交款,几位大妈不排队直接走到收银台,两位高中生模样的学生说:“大家都在排队,你们怎么好意思!” 其中一位大妈用力一拍柜台,面目狰狞地说:“我就好意思了,你怎么地吧!” 如果她们也学《论语》懂羞愧就好了。

    杨丽娜_92 回复 @烟霞海棠: 孩子小学初中背点古典不错!潍坊的一个小学就不错,每个周都学论语!校长好前卫!中国的教育对我们老一辈来说,应该先教一下他们,再教孩子!希望我们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让下一代都找回来!

  • 艾总爱喝茶

    父母在不远游,想到了n年前在上海一个忘年交介绍了一个他清华核物理同学的儿子,在渥太华。问父母意见,母亲语重心长的说了些出了国那么远以后见面就很难的话,果断的给其父母回复邮件说父母在不远游之类,结果却受好评。买卖不成仁义在现在虽然生活不富裕但母亲和我们在一起,父亲常见面,一家人其乐融融也是另外一种圆满。

  • 观点_2v

    我再完善一下我的提问: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似乎是说:家庭伦理中的“孝悌”与政治伦理中的“不好犯上”(忠)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这在古代封建社会中似乎能成立,但我也不能确定这种必然联系是靠什么来确定和保证的,在现代社会中就更不好说了。傅老师您是怎么认为的呢?请您谈谈您的想法。谢谢!

  • Lina_foz

    棒棒棒哒哒哒

  • 闲_贺

    孝顺:照顾,敬爱,使父母顺心。

  • 何以佑乾坤

  • A肆玖昌明

    百善孝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