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这一集的主题是以服务代替领导,我们要介绍《老子·第78章》。这一章再度强调柔弱胜刚强这样的观念,并且用水做比喻,强调圣人的观点。就是说你要当领导的话,必须承受水的向下流的情况,承受各种负面批评的压力。它的内容也相当特别。
我们把原文先读一遍,《老子·第78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jì)主;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我们先用白话把它的意思说一遍: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是攻打坚强之物时,也没有能胜过水的,因为它是无法被替代的。弱可以胜强,柔可以克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却没有人做得到。因此,圣人说:“承担一国的屈辱,才可称为国家的君主;承担一国的灾祸,才可称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言论,听起来像是反面的。
这章一开头又提到水了,我们已经很熟悉了。《老子·第8章》“上善若水”,一路下来,这个水以各种方式出现。当然水是很柔弱的,在任何地方都是顺势而行,往下流动。你要让它去哪里,只要是往下的,它没有什么抗拒的。但你攻打坚强的时候,却没有能胜过水的。这个时候当然需要水的某种量,量不够大的话,凭什么攻打坚强之物呢?
所以河上公的注解就讲了一句话,他说:“水能怀山襄陵,磨铁消铜,莫能胜水而成功也。”就是你要做到这件事,没有比水更有办法的。什么叫“怀山襄陵”呢?是说大水泛滥的时候,把山都包围起来,甚至蔓延淹过了丘陵。然后“磨铁消铜”,铁跟铜都是金属,但是它们所做成的器具遇到水都被磨损了、侵蚀了、生锈了。意思就是说,这个水看起来柔弱,你要它进入方的杯子就成方形,圆的杯子就成圆形;但另一方面,如果量够的话,又非常的坚强,能够摧毁一切东西。所以这种本性柔弱又能够有坚强的效果,是没有东西可以取代的。
事实上,古代除了道家对水的推崇之外,儒家也一样。我们先说一句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谈到古代的政治,一句话,老百姓就像水一样,然后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在儒家里面孔子特别说,他在一条河流旁边看一看,就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你看那河流里面的水,它不分白天晚上一直在流动。孔子从这边体验到时间的可贵,你不紧紧把握,生命就浪费了。
另一方面他也提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明智的人欣赏流水,仁德的人欣赏高山。高山比较容易了解,它里面有动物、植物、矿物,无不包容,那是有仁心的人。智者像流水一样,它遇到东西就转弯,遇到坑洞就填满,代表能够随着环境的调整而改变自己的形态。
在《孟子》里面也提到水,他说:这个水把坑洞都填满之后继续往前走,重要的是要有源头,源头活水(《孟子·离娄下》)。这就是水对儒家、道家,还有对古代很多学者的启发,对我们应该也有很大的启发。
接着老子又说了,弱能胜过强,柔能胜过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没有人做得到。这段话倒是启发了一位清朝的重要人物,他叫做曾国藩。曾国藩带领湘军对付太平天国,从小信奉孔孟之道,同时采取法家的手段,也就是所谓的“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但是当时清朝是咸丰皇帝,他防备汉臣,结果曾国藩手下的满洲将领一个个升官,而他自己反而没有机会了。他希望朝廷封他为钦差大臣,可以带兵全面镇压太平天国。但皇帝认为什么?认为他可能仗恃自己的功劳,恃功自负,过于锐气逼人,可能会功高震主。
这个时候正好曾国藩的父亲过世了,皇帝就准他回家丁忧,守孝三年。曾国藩在这段期间就认真念书,念到老子所写的几句话,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还有“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等等。他觉悟了,他原来是采取法家那种硬碰硬的手段,这时候才了解应该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他就写下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提醒自己,就是“大柔非柔,至刚无刚”。从此以后他以这个来修炼,仕途的发展就顺利了。从这边可以知道,曾国藩受到老子明确的启发,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老子在这一章继续说了,柔弱确实是可以胜过坚强的,在这个里面提到天下人没有不知道,却没有人做得到,这就是知跟行的问题。这里为什么用水做比喻呢?因为有关水的流动的方式,大家很容易了解,但是很难学到,这叫做知易行难。谁不知道水的情况呢?水是到处流动,不拒绝任何卑下的地方,代表它很柔弱,但你做得到吗?所以我们对于水之道是知易行难。
但对于圣人之道是什么?知难行难。我们不容易了解圣人到底如何做的,因为圣人是悟道的统治者,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一般人要懂圣人所悟的道,实在是很困难的。如果说稍微懂一点,要去实践的话,要做到清净自在,无心而为,那可以说是更困难了。所以用水来做比喻的话,可以帮助我们读者了解圣人是怎么作为的,怎么样以柔弱的方式能够取得他统治上最大的效果。
接着就提到一句圣人说的话,就是我们这一集所要学习的。他说,承担一国的屈辱,才可以称为国家的君主;承担一国的灾祸,才可以称为天下的君王。这边所谓的“受国之垢”比较容易了解。比如说我们常常说洗衣服的时候要注意,最脏的、最该洗干净的是什么地方?是领子和袖子。一般所谓的领袖就是领导人。担任领袖的人必须承担整个国家的屈辱,这样才能够成为大家的领导。如果说你君主本身洁身自爱是不错的,但你所有复杂的情况与问题都不碰,只希望享受荣耀,那怎么可能呢?
所以老子在他的书里面再三提醒我们,古代的很多侯王,就是领导人物,自称什么?孤家、寡人、仆下,听起来很委屈,但是就因为这样子,才能够保持一种平衡。别人听你这样称呼自己,他比较愿意遵从你的吩咐。至于说国家遇到什么天灾人祸,君王还要下诏罪己,承认那是我个人的过错,这样才是一个百姓愿意拥戴的好的国君。比如在周朝开始的时候,有一句话叫做“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 《尚书·汤诰》)。各方百姓有什么过错,我一个人负责,因为我国君没做好,也没有教好百姓;而百姓有任何过错,不要怪他们,我来承受。这不是受国之垢吗?
接着说,你承受一国的灾祸,才能成为天下王。我们一再强调,帝王的“王”这个字就是“归往”的意思。你如果要天下人都归往你,来支持你,你必须受国不祥。就是所有灾祸都在我一个人身上,我来替百姓们承担这些责任。所以在《左传》这本书里面,宣公15年提到一段话,就是要发挥天之道也,它讲四句话,前三句跟自然界的情况有关,第四句就是国君含垢。他原文是这样说的:“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意思就是:川与泽容纳许多污垢,脏水、废水都流到河川、沼泽里面;山薮藏疾,薮就是渊薮,山林里面藏着各种可怕的疾病或害虫;瑾瑜匿瑕,瑾和瑜都是美玉,匿瑕就是里面藏着瑕疵,所有的美玉里面都有一些瑕疵,不可能有完美的;而国君含垢,身为国君,就要把天下的侮辱、天下的难堪都怪在自己身上,含着一些污垢;这是天之道也,这就是自然界的规律,这样才能够保持一个平衡。这里跟老子说的“受国之垢”一样的意思。
最后结论有一句话就特别重要,“正言若反”,正面的言论听起来像反面的。老子很多话,你听起来真的像反面的话,所以一般人不容易了解。有位学者叫做高延第,他写过《老子证义》,里面就说了,他说“正言若反”四个字,发明了上下篇(《道经》《德经》)立言的宗旨。他底下举例了:“凡篇中所谓致虚守静;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柔弱胜刚强;不益生,则久生;无为则有为;不争莫与争; 知不言,言不知;损而益,益而损;言相反而理相成,皆正言也。”就是这些反面的言论,其实讲的是正面的意思,就是说正言若反,反言若正。
事物发展的结果跟你开头的预期往往相反,这是因为人的聪明才智有限,很难领悟相反相成的常态的现象。也就是说,他讲两个相反的东西,比如说“曲则全,枉则直”,事实上这里面的关系是不能分开的。你如果从时间的发展来看的话,一样东西的发展很容易到它的反面。比如说以前是小孩子,发展下去,总会成长成为青年壮年,最后变老年。你时间拉长了看的话,整体里面本来就有正面反面。同时,物极必反,所有的东西发展到最后,跟它反面要对照,才知道它的价值所在。
在西方15世纪,有位学者叫做伊拉斯谟。伊拉斯谟写一本书叫做《愚人礼赞》,就说他特别要推崇与称赞愚笨的人,他里面讲的与老子的“正言若反”意思很接近。他说:一个人有智慧的话就会鄙视金钱,不会为了赚钱而做出可耻的事情。这种智慧在一般人看来,那就是愚昧了,连赚钱都不会,这不是愚笨吗?他继续说。因为当时在西方,在15世纪到16世纪,宗教还是很盛行的。他说:一个人信仰宗教之后就完全不关心金钱,自己为了他的信仰而任劳任怨,做了许多事情,抛弃许多世俗的欢乐,这不是很笨吗?他这样讲的用意主要是说明,因为他们另外发现了一种精神上的价值与快乐,所以“人弃我取,人取我弃”。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有一种特殊的对人生的智慧。
所以在这一章我们特别强调“以服务代替领导”。凡是在任何的大大小小的团体里面担任领导人,都要记得,学老子以后,这句话是我们一定可以去实践的。团体里面有什么问题,你当领导人你来负责,有什么责任你来承担。这样一来你领导别人的话,别人才会心服口服。
最后这一句提到了“正言若反”。其实在老子很多观念里面,都充分使用了辩证法,就是任何事情都要从正方、反方才能看到它各方面的情况,然后你到“合”的时候才知道如何提升到高度,这时候才能看到在发展的、变动的过程里面,你能够全面兼顾。所以相反相成的观念是不能少的。
课后思考:
以服务代替领导,愿意承担各种责任,任劳任怨,这就是老子对于领导一种很好的建议。这一方面,不知道你有没有个人的经验愿意提供?我是傅佩荣,谢谢。
以服务代替领导,愿意承担各种责任,任劳任怨。家有未成年孩子,作为父母的我,目前不就是他们的领导吗,虽然我不是有大学问的人,但是目前我只要把自己的责任和服务做好,相信成年后的他们一定会越来越好!
充满哲理和智慧
傅老师,“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是要放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才能达到的,老子要我们学习水的柔弱、包容与变通,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会表现为缺乏一定的原则性哪?
心若居士 回复 @静定一生: 更多的是学会变通
听老师讲儒家思想学会了要坚持原则,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初衷,听老师讲老子,是不是依然要坚持原则,只是方式不要太生硬,学习水之道
地球超哥 回复 @1374001gjsf: 内刚外柔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感悟:知与行之间,是什么架起了桥梁?也许当我们把其中的奥妙理解了,掌握了,实践了,就可能实现知行合一。这大概就是意愿吧,或者愿望,或者“欲”。这个连接知与行的桥梁断裂了,或者不存在,又怎么能够畅行无阻呢?老子的“莫不知”“莫能行”就是少了这个桥梁吧!孔子曰“吾欲仁,斯仁至矣”。孔子知道知与行的奥妙啊!
非常非常的好
"受国之垢,是谓社禝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一个为"是谓",一个为"是为″,两个是不是应该一样的呢?这句话让我想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翁",没了天子、皇帝,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作为主人就应承国之垢,纳国之不祥,同样,最底层的人民承垢纳不祥最多,所以,他们也是国之主,他们的生活水平就是我们国家的底线。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天下再没有比水更柔弱之物,但用水来攻伐坚强之物,没有能不被它战胜,水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能知,天下莫能行。 脆弱的能战胜强硬的,柔软的能战胜刚直的;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但天下人都不践行它。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详,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所以圣人说:“能承受一国的屈辱,才可称谓一国之国主;能承受一国的灾祸,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 只有从事物的反面来认识,才能正确的把握事物的根本。如损则益,益而损;曲则全,枉则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