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龙场悟道:你活在谁的知识理论体系里?

1.4|龙场****************

00:00
13:25

1508年,王阳明因得罪皇帝朱厚照身边的红人大太监刘瑾,而被发配到贵州龙场驿站。这个贵州龙场驿站在今天的贵州省贵阳市的修文县。他被发配到贵州龙场驿站担任站长。


这个站长是个尴尬的位置,一方面他是政府官员,也就是驿站站长。而另一方面这个驿站站长名不副实。当时的龙场驿站年久失修,缺衣少食,居住和饮食都成问题。那么王阳明只能住在阴冷潮湿的山洞里,而且要靠自己解决温饱问题。除了以上这两点以外,对于王阳明本人而言,龙场驿站还有一些问题。第一,当地弥漫着瘴疠之气,这对于从小就患肺病的王阳明而言无疑是个地狱。第二,当地有杀人不眨眼的土著以及中原的流亡人士。王阳明从小就喜欢和他人交谈,而这些人显然不是他的谈话对象,也就是说他在心理上很孤独。


实际上这种环境虽然恶劣,但要分谁来看待这个环境。当地也有从中原流亡的那里的人,他们就活得很好。而王阳明一到龙场驿站后就叫苦不迭,原因就在于王阳明从小就家境优渥,过的是公子哥的生活。只差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了。来到这种地方,在他看来和地狱没有什么分别。实际上这件事情也告诉我们,客观环境的确是客观存在的。 可因为进入这个客观存在的环境的人的不同,客观环境自然也就不同了。那么由此可知,境由心生这句话,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鸡汤问题。


王阳明在龙场驿站受到的是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困境,身体的困境是那些恶劣的生态环境,心灵的困境,则是他多年来的成圣志向始终没有实现。而现在竟然沦落到如此绝境,乘胜更是没有指望。 


我们都知道身体的绝望可以快速恢复,而心里的绝望却是致命的。最初在龙场驿站的那段时间,王阳明简直是生不如死。他当时把自己居住的那个山洞看成是一口棺材,准备随时哪天头脑一热就睡死在里面,但是他轻视了人的生命意志。人的生命意志是特别顽强的,所以他总是会在第二天早上醒来。随着慢慢适应龙场驿站的环境,王阳明就开始琢磨学问。当然了,这学问的基本内容还是如何成为圣人。


不过,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王阳明的思路由如何成为圣人,渐渐的变成了如果一个圣人遇到这种恶劣的环境,那么他该如何处理呢?


每当人,尤其是中国的读书人遇到现实问题总喜欢去历史里面找方法,王阳明自然也不例外。他当时就搜寻各种所谓的圣人,比方说周公、孔子、孟子还有朱熹,但他发现这些人根本就没有遇到过他这种困境。孔子虽然没有粮食吃的事情,可很快就解决了。而他王阳明面对的问题一时半会都解决不了。


当时他的脑海里辗转反侧,他决心用当时最伟大的哲学来解决当下困境。这个最伟大的哲学就是朱熹理学。前面我们讲过王阳明当年怀疑过朱熹理学的方法论也就是格物。但在那种决定下,因为实在找不到更好的指导理论,他只能在转回到朱熹理学那里。这可能就是我们人生中经常遇到的一个现象,叫死马当作活马医。朱熹理学既然是哲学,那必然有一套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这套方法还是在他的格物里。


朱熹认为,当你在人生中遇到问题时,要格物。而格的物有两种,第一种就是经典和圣人,意思是你应该去经典和圣人那里寻找破解问题的方法。但这种方法比如说关于圣人,王阳明用过没有效果,他找不到和他对应的那个圣人。而至于经典,当时所谓的经典就是四书五经,在四书五经里面王阳明也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朱熹说的第二种物,就是你身边的那些成功人士和成功经验。如果你把成功人士的成功经验搬过来,那一定就能解决问题,因为他被别人试验过是可行的。这种格物呢我们知道今天都在用,比如说我们要做一件事,首先要看那些做这件事的成功人士。假设我要开个网店,或者说我要做网络上的一些东西,我就要去看马云的。简单而言,这种格物就是复制。


如果王阳明用第二种格物的方法,那在他身边活下来的成功人士大致有两种,一种呢是当地的野生动物,另外一种就是当地的土著。我们假设有一天他在森林里遇到两只狗熊,一个叫熊大,一个叫熊二。他会问这个熊大熊二你们是如何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的呢?那么熊大熊二会告诉他我们是靠吃人肉活下来的。王阳明可能也会遇到当地的土著,那么土猪也会告诉他,我们也是靠吃人肉活下来的。但我们很文明,我们不像那两头狗熊一样直接吃,我们会先烤熟了在吃。


那么吃人肉对于狗熊和土著而言,他就是他们活下来的天理。但是这种天理他是和王阳明吗?显然根本就不适合。人,无论是智商多么高的人,但没有创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理论体系前,他都必须在别人的知识理论体系中转悠。王阳明怀疑朱熹的格物方法论,而且怀疑得很彻底,可当他遇到问题的时候,还是不由自主的会进入朱熹的理论里。那么这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没有自己的知识理论体系前,实际上都是活在别人的知识理论体系里。而朱熹理论和他新的各种不契合,更让他心力憔悴。这是个物极必反的过程,当你用别人的理论解决问题,眼看着已走到终点却还没有找到答案时,那说明答案只能由你自己创造。那么他的年谱记载在一个月明星稀之夜,王阳明从噩梦中惊醒。年谱说他大悟格物致知,然后说出了八个大字,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由此,我们确信一点,就是王阳明的龙场悟道的道就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这八个字。表面来看,这八个字是果。因, 就是他悟透了格物知致。格物致知之宗旨。直白而言就是王阳明在这格物致知进行了重新解释后,而得出了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的结论。五行知足不假外求说的是每个人身上都有个解决问题的法宝,他能解决我们人生中的一切问题,所以我们不需要向心外求,而这个法宝呢就是我们的心。再通俗而言,五行知足不假外求说的就是一切都在心中求,而且肯定能求到。此结论,或者说是此道是从格物致知而来的。


王阳明经过长期的怀疑和自身经历的验证而反思后,他发现朱熹对格物致知的解释是错的。格物致知不是探究万事万物而得到真知。如果这样解释的话,那显然就把人心看低了。而人心呢其实力量无穷,根本不必要去心外在格什么物。那么王阳明的格物致知的解释是这样的,他说“格”是正的意思,“物”是事情的意思;格物就是在事情上正念头,至于致知是致良知,也就是实现良知的意思。


通俗而言,格物致知就是说只要你能在所遇到的每件事上存证的念头,去除恶的念头,你就必能实现良知。而实现了良知,良知就会给你指引,所以你就是圣人了。比如吃饭,我们就在吃饭这件事情上正念头,那么正念就是要细嚼慢咽,而不要狼吞虎咽。我们看到美色,就要在看到美色这件事情上正念头,欣赏就是正念,对着美色胡思乱想乃至于扑过去,那就是恶念。再比如,我们看到不义之财,那就在看到不义之财这件事情上正念头不义之财不可取,这就是正念。在我们一天的24小时中,除了睡觉之外,你在任何事情上保持正念,去除邪念,那你就是圣人了。问题是我们凭什么知道念头是正是邪呢?王阳明说,因为我们心上有个能知正邪善恶是非的良知,它能告诉你念头的正邪,所以你不需要去心外在学什么。比如我见到美色,你需要去学习,见到美色好后该怎么办吗?根本不需要,你的良知,就会告诉你正面是什么邪念是什么。当我们遇到人生困境时,只要在心上认真琢磨,破解之道自然会来,因为良知能帮助你。你可能去求爷爷,告奶奶,寻求别人的帮助,可能会有一点点帮助。但最终解决问题还是要靠你自己,靠你自己从心上想出来的那个办法。这就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因为我们心上有个能帮助我们的良知,所以我们不需要外求,不需要外交,那只需要在事情上正念头就可以了。这就是王阳明的龙场,悟道到就是那八个字,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八个字和格物致知的关系是个闭环。也就是说无论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还是格物致知,它既是因,又是果。因为吾性自足,所以格物只需要在事情上正念头。为什么只要在事情上正念头就可以解决问题呢?因为我们心上有个无所不能的良知,我们的悟性是自足的。王阳明心学讲究合一,后面我们要讲到心理合一,知行合一,动静合一,天理人欲合一等等。在这里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和格物致知也是合一的。那么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这八个字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呢?它何以成就了那么多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包括王阳明自己,这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阳明心学的第一个概念,心即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狼鹰

    上学时看过阳明心学,没能理解,现在来看,成功的人必定是内心坚定的人,成事必先修心。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人还是要经历一番劫难才能成长,度阴山的老师的书之前也看过,课程讲的同样精彩

  • 永不灭的热情

    度老师讲的心学都是精髓所在,简单明了,好神奇的阳明心学

  • 鲁提俠

    尼玛,这个水平还需要vip?

    事事磨人心 回复 @鲁提俠: 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收费是情分,收费是本分。就如同在市场购物,你觉得值得就买,不值得就不买,相互之间并不冲突。你觉得水平不够,免费送给你你也不会浪费时间听。喜欢的他的人,免不免费都会非常珍惜。用本节所讲的一句话来解释:格物,就是在事事物物上正念头。境由心生!

  • 金刚芭比_p6

    但是每个人心上的良知是受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等所影响或改变的,怎么确定每个人的良知都是大众所接受的正念呢

    开心_wyt 回复 @金刚芭比_p6: 良知应具有统一性,遵循良知就是一个大方向,至于怎样实行良知就看每个人的思维模式,做事方法了

  • 太阳与光189786616

    干净,利落,经典,喜欢

  • 风雨无阻7276

    心即理,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 EVALUATED

    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 卫华教练

    你活在谁的理论体系里? 圣人处此,又当何为?

  • pianoplayer

    教授,您注意,越到出名的时候越不能傲

    pianoplayer 回复 @pianoplayer:

  • Alanstylist

    阳明心学应该是来源于六祖《坛经》:明心见性,存正见去邪见,即心即佛,觉行圆满,核心思想一模一样

您访问的内容已下架,将为您查找相关内容
5秒后将为您自动跳转
立即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