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集:承认孩子间的差异

14集:承认孩子间的差异

00:00
10:24
第三章:走出批评与惩罚的误区,14:承认孩子间的差异:因为受到遗传基因以及不同的成长环境的影响,孩子间总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并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其实也正是由于这种差异,这个孩子有这样的特点,那个孩子有那样的特点,我们的社会才丰富多彩,我们的民族才有未来。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比别的孩子优秀,这也是人之常情。可是家长的那种恨不得孩子是一个全才的思想就不太合情理了。孩子有优点要表扬,可是有缺点的时候也要给出一定的指正,来帮助他改正掉,家长不能够一味地拿自己家的孩子去和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较。有时候自己的孩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他同龄的孩子都要优秀一些,家长就沾沾自喜,逢人便夸,逢人便讲。可当孩子有了失误,落后于别的孩子的时候,家长就会不停地数落孩子,有时候甚至还会进行挖苦与讽刺。家长的这些行为很容易使孩子感觉到迷茫与消沉。青青今年读六年级了,平时学习成绩很好,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推理能力很强,他的这些特点使他的数学成绩尤其的好,总是能够接近满分,是班里面的“数学天才”,再难懂的题目,只要老师轻轻一点,他就明白了。而且他还多次代表学校去市里参加数学竞赛,拿了好几次冠军。班里面很多人都羡慕青青的思考能力,在同学的眼里,数学这么难学的学科他都能学的这么轻松自如,简直太厉害了。可是青青也并不是每一科都像数学那样成绩优秀,他是个不折不扣的“理科生”——他的语文成绩并不是很好,有时候甚至还会不及格,而作文更是令他头疼,每次看到作文题目,他都不知道该如何下笔。青青的爸爸妈妈自然为他的数学感到骄傲,但是也总是为他的语文感到焦虑。而且他们总是拿着他的作文与他的班里面作文写的最好的那个同学进行比较。比较完了就会说他没有想象力,语言组织能力也很弱等。青青之前的上进心很足,他总想着多看点课外书,多写点日记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可是被爸爸妈妈这样多次数落批评以后,他开始觉得自己根本就没有写作能力了,虽然是个“数学天才”,但却是个“语文白痴”。慢慢地,他对语文产生了厌恶的情绪,看到作文也是胡乱写一通,字迹也越来越潦草了。像青青这样偏科的孩子应该有很多,他们对一个学科有着足够的激情,恨不得每天的课程都只有这一个学科;而对另一个学科却很反感,一点也不想学,有时候老师一讲课他就睡觉。孩子的这种情况也让家长感觉到头疼。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讲究对学生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需要施以不同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发挥出自己身上的特点与长处来。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虽然讲究孩子要向着复合型人才去靠拢,但是这也不能丢掉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家长总想着孩子能够成为一个全才,早日出人头地,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可是就算家长再努力,有时候也是事与愿违。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家长忽略了孩子的特点与天性,没有在发挥他的优点的同时弥补他的不足。虽然是同龄的孩子,可是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在心理、性格、智力等各个方面上都有着很多不同的特点与差别。想要将孩子教育好,家长首先就需要足够的了解他的优缺点,客观地看待这些。并且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在顺应孩子的天性的同时,采取一种适合他特点,且易于接受的一种教育方式来。就像例子中青青的家长一样,没有考虑到孩子的优缺点,对孩子要求的太过完美,总是拿着孩子的缺点去和被人的优点比较,打消了他的积极性,伤害了他的自尊。这样的教育方式只会使孩子的偏科现象越来越严重,不利于他的学习与成长。在平时,家长可以将孩子的优点和缺点一一列出来,然后告诉孩子,帮助他分析和更清晰的认识自己。而且还要告诉他,他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代替他。在生活中,一些关于孩子自己喜好的决定,最好让他自己进行选择,以此来增强他的自我认同感。比如对于屋子里家具的摆设,以及他的衣服的搭配,可以让他自己做决定,然后家长给出一定的鼓励。对于吃什么这个问题也可以让他来拿拿主意,这些都能够增强孩子的被认同感,拉近亲子之间的关系。总之,家长不要动不动就拿孩子的短处与他的同龄的小朋友的长处进行比较,这种盲目的比较只会使孩子感觉到厌烦,起不到积极地作用。家长应该帮助孩子认真地分析他的兴趣爱好以及性格,选取一种最适合他的方式进行教育。只有承认孩子间的这种差异,才会帮助他更好地完善自己,健康快乐地成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