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走出批评与惩罚的误区05:批评要有“度”

第三章走出批评与惩罚的误区05:批评要有“度”

00:00
08:36
第三章走出批评与惩罚的误区,05:批评要有“度”,孩子在幼儿时期,可以说受到了爸爸妈妈的精心照顾,这个时候因为他的自我意识很薄弱,处于一种“襁褓”状态之中,所以并不会有什么来自于家长的批评。可是等到他能自己走或者跑的时候,批评就会接踵而至了,一天当中受到爸爸妈妈的批评的次数比他吃饭的次数还要多。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是拉着拖把在屋子里到处乱跑,就是摔碎了杯子,有时候还会将水撒的满屋子都是。这个时候的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淘气鬼,只要家长一个眼神没有看到,他就会搞出一个名堂来。既然犯了错误,家长就会对他进行批评。而在批评上,家长要掌握好“度”,不仅不能批评的力度太大,而且一天之中最好也不要批评超过两次。在对待孩子方面,家长的态度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比较开放的,就像美国或者是一些西方的国家一样,家长对孩子往往持一种比较宽松自由的态度,管教的不是很严厉,他们希望孩子能够自然地成长。这种教育方式固然有其好的一方面,比如能够保持孩子的本性,让他容易养成一种天真的性格,对人对事都比较坦率。可是也有一种弊端,就是不容易培养他的是非观念,如果一些事情家长不加以警告或者制止的话,很容易使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另外一种态度则是以中国式的家长为代表的。中国的家长们比较保守,对待孩子管教的比较严格,对孩子很多方面都进行了束缚,希望他能够在一种“体制”里正常的成长。这种方式能够从小就培养起孩子的是非观念,不容易犯大的错误。可是家长过多的批评与训斥则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从小就变得胆小怕事,不敢去创新,不敢去做新的尝试。人们总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确,从失败中,人们可以吸取积累到很多的经验和教训。有很多的家长在孩子犯了错误以后,做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大声地训斥,他们没有意识到犯错误是孩子成长学习的一个最好的机会。虽然家长的批评是为了想让孩子明白是非黑白,阻止他以后再犯类似的错误,可是有时候批评却总是起到相反的作用。孩子如果内向的话,家长的这种批评就会使他感觉到害怕,从而会怕再受到责备而不敢去尝试与冒险,没了学习新的技术的勇气,也没了创新的热情。孩子如果外向的话,家长威严的批评很有可能会使孩子产生叛逆的心理,然后处处都与家长“对着干”,很容易引起家庭的矛盾。不仅如此,家长太过频繁的责备还会使孩子变得越来越“皮”,对批评与责备都不去理会,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也可能会在他的心里留下一个阴影,让他觉得自己总是受到家长的批评,做什么都不行,自己是个失败的人,最终失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于批评的“度”,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首先要把握好“尺度”。根据当时的情况,找准适宜的批评的程度。场合、孩子的性格特点、时机等因素都必须要考虑到。总之家长要随机应变,尽量做到有理有节。掌握好了尺度,才能说到孩子的心坎里,更容易使他接受。然后要把握好“力度”。在家长批评孩子的时候,很容易掌握不好力度而走向极端,有的太过温柔,不痛不痒的批评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而有的又太过火爆,又急又爆的批评很容易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家长最好在摸索中将这两种极端的方式进行中和,做到恩威并施,刚柔并济。这不仅能够使孩子的错误行为受到批评,还能够避免他因为接受不了而产生逆反的心理。最后要把握好“风度”。有的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一点形象也没有,轻则责骂,重则拳脚相加,这种激烈的言行没有一点作为家长的风度可言。虽然孩子犯了错要批评,但是家长的粗鲁野蛮的教育方式只能体现出家教上的无能,还很容易伤害到孩子的自尊,起不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掌握好批评孩子的“度”,让批评发挥出它应有的功用来。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