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面第九行。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
这是第五小段,十二处里面的第五段,是身触处。身根呢,对的是触尘。佛门里面,出家人啊,在佛陀在世的时候,也有一个规律,就是每天早晨要用手摸摸头。这个里面的含义相当之深,换一句话就是说,时时刻刻不忘了为什么要出家。这一点呢,实在是非常的重要。出家呢,这是为了办道啊,那个道是什么呢?道就是一心不乱。楞严经里面讲的如来藏性,这就是道。法华里面所讲的真如实际,华严讲的一真法界,我们念佛人讲的一心不乱,这就是道。
这个办道啊,要有成绩,就跟念书一样,每一个学期都要有考试啊。不考试,就不晓得自己有没有进步。佛门的考试是天天在考试,时时在考试,念念都在考试,所以才称得上精进不懈啊。这个精进两个字不容易当啊,念念都在考试。你看我们读这个十二处,岂不是六根在六尘境界里面,这就是考试啊。这个每一天早晚洗头的时候,摸摸头,提高自己的警觉,既然出家了,一心办道!
虽然这么说啊,几个人成就了道业呢?!似乎我们看到真正有成就的人很少。其实成道这桩事情,比世间干什么都容易。为什么呢?世间你要想求,无论你求什么事情,它都有个因缘啊。你譬如说我求财,如果我过去没有种的因,我今生怎么求,也不会求到啊。你说这佛菩萨很灵啊,我求财的时候,佛菩萨一定就给我了。如果佛菩萨在你命里头没有财时,一求佛就给你了,给诸位说,佛菩萨也把因果定律推翻了。那么诸位要晓得,这个因果定律啊,佛菩萨也无可奈何啊,所谓是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个你要求,就不容易,必须要种因。那么佛告诉我们,你要想求得财富,你要修财布施。你不修财布施,佛菩萨没有办法保佑你发财,这个是办不到的。佛菩萨来告诉你,怎么样才能发财,他告诉你这个道理,但是你自己要去做。
可是你要想成道这个事情呢,不必要佛菩萨告诉,也不必要佛菩萨帮忙,这个事情就能成功。为什么呢?因为道是本有的,这个一心不乱是本有的嘛。这个本有的事情,不必要修因。刚才讲了,求世间财富,求世间聪明,那是要修因的。修因,才能得果报。这个道,是本来具足的。那么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所谓失掉了,失掉是在迷啊,是迷失啊,并不是真正地失掉了。那么我们今天学道,最大的障碍,昨天晚上啊,我在屏东讲的这个《圆觉经》圆觉菩萨这一章,那么佛给圆觉菩萨讲,实际上就是给我们说啊,首先要断五大烦恼。
这个五大烦恼可以说普遍地存在于我们自己的身心之中,不知不觉就犯这个毛病。第一个呢,就是嗔恚心,稍稍心里不舒服了,这心里就不高兴,就生嗔恚。这个是大烦恼,这个东西不除,一心不能现前。第二个是贪欲,贪世间的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纵然世间法不贪了,如果你要贪佛法,那还是不行,还是见不了道。第三个,也是很厉害的,嫉妒,看到别人有比自己殊胜的了,心就不痛快。第四个烦恼是谄曲,我们俗话讲,巴结人,结交这些达官贵人,这些有势力的人,跟他们往来,感觉到自己在社会上啊,地位就提高了。第五个障碍,好胜。好胜就是傲慢啊,总感觉到别人不如我,处处是争强好胜。这是佛给我们讲的五大烦恼。这个五大烦恼,先要排除掉,有一条,这一生当中啊,一心不乱就得不到了。所以我们要晓得,是哪些东西障碍了我们啊。
这一段给我们讲这个身根对触尘,这个触尘呢,比前面色声香味好像还要虚妄,按我们今天的说法,还要来得抽象啊。色声香味,好像还有点具体,这个触啊,实在是太虚妄了,可以说是一种遍计的执著。所以必须要有能知,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感觉,你有感觉啊,才能够把这个触尘显现出来。触,为什么叫尘呢?因为这个触啊,也能够障碍你的心性。但是诸位要晓得,如果仅仅是触,这个身体接触外面的境界,仅仅是触的话,没有什么障碍。前面给诸位说过啊,那个依他起有什么障碍呢?!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啊。这一触啊,麻烦在哪里呢?麻烦是把你那些心心所啊,通通都给引发出来了。顺自己的意思里头,起了贪心,贪烦恼起来了;不顺自己的意思啊,嗔恚的心起来了。这个事情,就是麻烦。所以这个地方讲的这个知,这个感觉里面就是带着有些烦恼的心所。
我们既有这个身,给诸位说,一天到晚都是触。今天天热了,我们感觉到身上很热,所以要穿凉一点的。天气冷了,感觉到冷,要多穿一点了。你看,冷暖就是感触啊,我们接触这个空气,接触大气啊,所以说是从来也没有离开过的啊。睡觉的时候,也还是一样有知觉,那么这个也叫做色法,也是色法里头所包括的。
刚才讲了,佛陀在世,教我们出家弟子早晚的时候,摸三次头。这个摸头啊,还有一首偈子,这个偈子是在《华严经》净行品里面的,偈的意思是这样的,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那么这个就是摸摸头呢,已经剃了发了,剃了发跟在家人不一样了,所以对于这个戒行啊,就要特别地注意了。
这个戒行,小乘戒戒在身,戒在事,我们的学佛,要从小乘学起。大乘戒呢,戒在心,比小乘的境界要更高。那么这个里头有事有理,一切都要明达,要明了、要通达,然后才晓得,这个大小乘戒律如何去修学。戒律修学的结果,就是得定,因戒生定。如果我们这个戒律持得很严,而得不到定,自己就要检讨,它这个戒律纵然很严,一定有毛病。如果没有毛病,他这为什么不得定呢?说是因戒生定嘛,这是一定的道理嘛。那么这个持戒而不得定,他的毛病在哪里呢?就是刚才佛所讲的啊,圆觉经里面所讲的,那五种毛病:嗔恚、贪欲、嫉妒、谄曲、好胜。
他自己觉得他这个戒律很精严了,看到别人犯戒的时候,他就生气,心里就不舒服了。自己感觉到自己啊,比别人要高,瞧不起人。就犯这些毛病啦,所以他得不到定啊。这个样子持戒啊,就是不晓得戒的意义啊,我们所谓是盲修瞎练。所以我一再是告诉诸位同修,这个戒律啊,是戒自己,不是戒别人的。你要懂得这个意思呢,你的心就净了,就平静了,这个毛病才可以能去得掉,你这个戒才能够修得好啊,才能够真正帮助你得定。
不但小乘戒是戒自己的,不是戒别人的,就是菩萨戒,也是戒自己的,也不是戒别人的。如果要是戒别人的话,你们想想,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应当有同修陪伴,他为什么没有?常不轻菩萨,看一切众生都是佛!为什么不拿这个戒律去衡量别人呢?诸位从这个两部大经里头应该要得到启示。除了自己一个人之外,除了自己一个人需要守戒、修定、修慧之外,外面的境界,都是佛菩萨。这样才行啊,我们自己才能成功啊。如果拿着这个戒律、这个尺度啊,处处去量别人,就造罪业了。所以这个戒定慧这个尺码,是天天量自己,不是量别人的。为什么呢?除了自己以外,像华严、圆觉里面说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
所以诸位要修行,要能够遵照佛陀这样的开示去修,你这个一生当中怎么会不成就呢?!决定成就。如果你违背了佛的开示,自以为聪明,天天在那里造口业,还认为自己了不起,认真检讨检讨你这个一生,还是空过了啊,修的什么呢?!我们这个净土法门,是方便当中的方便啊。在一生当中,一心没有得到,连功夫成片都没有得到。换句话说,烦恼心所一天到晚还在那里起伏,没有力量把它控制住,这就是博地凡夫啊。所以自己对自己要清楚,要明白,这个一日三摩其头的意思,就是叫不要忘了戒行。从初发心,到等觉菩萨,都不能离开。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