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万章上 ⑨-1 百里奚为人
万章问曰:“或曰:‘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信乎?”
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百里奚,虞人也。晋人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百里奚不谏。”
万章问曰。熟悉的句子,又是万章在问,那我们看万章章句,整个上篇这是最后一篇。万章章句上篇,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点,什么共同点呢?万章所问到的人,都是一些圣贤之士,或者是能辅佐一代君王的贤臣,问过了舜,问过了禹,问过了孔子,问过了伊尹,接下来问的这个人叫百里奚。
百里奚辅佐秦穆公在春秋时期称霸,我们一听说这件事情,就知道这又是个厉害的人物。我们看万章的思维跟孟子的思维方式 ,形成了极大反差。整个万章章句借助万章在问,其实是在表明两个完全不同的态度和角度。我们先把这些圣贤之士,能辅佐一代君王的人,我们暂且把他称作叫成功人士,这样方便我们往生活当中去理解。我们面对一些在某个领域比较成功的人,普通大众看问题的角度是什么?都喜欢看什么?
比方说,听说孔子住在了一个宦官的家里,听说舜结婚这件事情,娶妻没有告知父母。听说伊尹是靠厨艺,靠当厨子,获得了商汤的认可。有没有发现这是我们普通人的角度,我们喜欢听什么?听跟这个人反差极大的小道消息,人们会津津乐道。
比方说,我们说孔子万圣先师,这个人们不太感兴趣。听说孔子在卫国住在了宦官之家,这个我想听一听。说舜这么伟大的人,原来有不合礼的地方,听说他还怨恨父母,娶妻的时候都没告知父母,我们对这样的事情感兴趣。说伊尹辅佐汤开创了商朝,并且辅佐了五代的君王,没多大兴致。但你知道伊尹,当时是怎么坐在这个位置上的吗?竟然是靠厨艺,人们的兴趣就来了。
我们这里就看出区别了,万章代表的是大多数普通人的思维,普通人都喜欢看什么?看跟平时反差极大的事情,喜欢听什么?听一些小道消息,但是孟子的态度全然相反。孟子看到的是什么?一个人之所以能成功,必有他过硬的某种特质或者是品格,绝不是人们所传说的那个样子。况且我们也不能听那些道听途说的事情,即使有又如何呢?
我们看一个人的成长经历,每个人的品格,不是从出生那一刻一直都是最好的,不代表他的行为,一直都是正确的。人们是在不断地完善自我的过程当中,变成了圣贤之人,或者叫成功的人士。
所以孟子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观点和角度,我们不要去看人的短处。况且那个短处犹未真实,它未必是真实的,可能是道听途说的。而人们喜欢去观察和传播人的短处,但是孟子则不然。孟子看到的是什么?既然这个人能成为圣人,那我们就去看他值得去学习的地方。
既然这个人能辅佐一位君主君临天下,开创了一个什么样的盛世,那我们要去看这个人身上独特的品格,他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放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亦如此,我们不要总去听那些小道消息,去看人短处,它未必真实,况且即使是真实的,又有何意义呢?
我们要看什么?既然这个人在某方面是成功的,必有其长处,必有其核心的价值,必有其什么样的优点,身上具备的某种特质或者是品格,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所以借万章之问,形成了两种思维的对比。由此,我们也看到了孟子的为人,孟子讲到现在,每句话都可以看到孟子的品格,以及看问题的角度。孟子看事情永远能看到积极的那一面,看到里面最核心的价值观。伊尹能辅佐五代君王,如果他自己的行为不端正,如何可以做得到。孔子既然是圣人,怎么会住在宦官家里,如果能那样做,那他还是孔子吗?这是思维的不同。
所以我们学习了这样的思维,才能看到更多好的品质,更多好的品格。一个成功的人,他身上所具备的那些特性,我们只有看得到,我们才可以学习得到,让自己从每个人身上,有所获得。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都可以向其学习。
那么这一段对话,万章问的人,我们有说叫百里奚。百里奚这个人,他在少年时期很有才华,但是人到中年,依然没有得到重用。他先后去过很多个国家,去过齐国,去过周王室,后来又在虞国,最后又去了秦国。他在秦国被秦穆公重用之时,已然七十多岁。
一个七十多岁的高龄,尤其在古时候,七十岁的年龄已经很大了。七十岁的高龄依然可以辅佐秦穆公,称霸于春秋。我们知道这个人的一生,能获得这样的机会。第一,不容易。第二,有他自己的独到之处。并且他辅佐秦穆公,是以德治理内政的,注重的是德行。那我们再来看,万章问的问题是什么。
或曰:百里奚自鬻于秦。鬻:卖、出售的意思。有人说,百里奚把自己卖给了秦,这还没有结束,看卖给了秦什么样的人呢?
养牲者五羊之皮。养牲者是养牲口的人,百里奚把自己卖给了秦国一个养牲口的人,卖了多少钱呢?五张羊皮。那五张羊皮,给大家一个衡量标准,那个时候的卖,就是卖身为奴,说卖给对方,就是奴隶的身份,一个奴隶是十张羊皮。如果按照有人说的话,百里奚把自己卖给了秦国,一个养牲口的人,卖了五张羊皮,卖了一半。
食牛以要秦穆公。要:求取,食牛:养牛。卖给这个养牲口的人做奴隶,养牛以求取,秦穆公的任用。
信乎?我要相信吗?这个语句有点熟悉,像不像说伊尹是以割烹要汤,以厨艺求取了商汤的任用。我们一听定然不是这个样子的。那我们看孟子如何来讲呢?
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说不是这个样子的,这是好事之人编造出来的。
百里奚,虞人也。百里奚是虞国人,我们有介绍过百里奚先后去到了齐国,周王室,又回到了虞国。这个时候他在虞国,经自己的好友介绍做了一个大夫。
晋人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这个时候,百里奚在虞国做大夫,晋国之人做了一件事情,以垂棘之璧,垂棘是地名,屈产之乘,屈也是地名,乘是良马。晋国人用美玉和良马做什么呢?假道就是借道,借虞国的道去伐虢国。这个虢国在晋国之南,晋国在那个时候是大国,他想去伐虢国,但是中间还有这个虞国,故而晋国想了一个方法,说给他美玉和良马,然后让虞国答应我们借道去伐虢。
我们一听这个事情,这不对啊,如果他伐了虢国,把虢国攻打下来,那虞国夹在中间,早晚要被灭掉,但是如此简单的道理,虞国的国君为了贪小,目光短浅,故而借道给了晋国。可是这个时候,有两个人做了不同的行为,我们看哪两个人呢?一个是百里奚,另外一个就是百里奚的好友,介绍他在虞国做官的大夫。
宫之奇谏,百里奚不谏。宫之奇,就是百里奚的好友了,他是劝谏的,但是百里奚没有去劝谏。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