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万章上 ⑧-1 进以礼 退以义

《孟子》万章上 ⑧-1 进以礼 退以义

00:00
17:26
《孟子》万章上 ⑧-1 进以礼 退以义




万章问曰:“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于齐主侍人瘠环,有诸乎?”


孟子曰:“否,不然也。好事者为之也。于卫主颜雠由。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



万章问曰。这句话同样来自于孟子和万章之间的对话,我们去想一想,如果生活当中,遇到一个像万章这样的人,我们要如何去应对呢?万章的问题都是尖锐的。什么叫尖锐?第一,平时很少有人关注到。第二,很多问题是多数人不敢问,或者是不好意思问出口的,尤其是在那个时代。



那我们看万章的问题,说乐尧舜之道,那就乐尧舜之道,可是万章却总是怀疑。说舜真的孝顺吗?如果孝顺,为什么会有抱怨?娶妻这样的事情没有告诉父母,不合乎礼呀。都说大禹的德行很好,可是为什么把天子之位传给了儿子启,开启了家天下呢?这是不是德行衰微啊。



接下来的问题,问发生在孔子身上的事情,作为圣人来讲,他这么选择合礼吗?回到刚才的话题,如果我们生活当中遇到万章这样的人,我们是如何应对的呢?比如孩子问了很多尖锐的问题,假设让孩子努力学习,好好读书,孩子说了,那你为什么不去好好赚钱呢?为何不能出人头地。如果我们面对万章这样的学生,他会去问都说孟子是圣人,我看哪里也不合适,都说孔子是至圣先师,那我看有些选择也未必正确。都说乐尧舜之道,那我看尧舜也未必都是对的。而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要怎么去面对呢?



想一想生活当中的我们,可能直接打压或者拒绝回答就好了。我们不用去怀疑尧舜,照着学习就好了,不用去管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让我们好好学习,就好好学习。这样的问题,不是我们该怀疑的,尧舜都是对的,孔孟先师都是正确的,毋庸置疑,一般我们会这个样子。



那孟子是怎么应对的呀?每一个回答都是有理有据,都把里面的事实依据,里面的核心讲得很清楚,来解答万章的疑问。如果不是以这样的态度,如果是以强压或者搪塞的态度呢?万章是不服气的,并且那个疑问并没有解除掉。所以我们要学习孟子的博学,学习孟子直面问题的态度。我们看孟子这个人从不敷衍,做每件事情堂堂正正,都是具有浩然之气的。并且绝不逃避,不退缩,把任何一件事情讲得清楚明了。



对于万章接下来的这个疑问,关于孔子的选择的问题,我们看万章问的是什么?而孟子又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



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或谓:有人说。痈疽:卫灵公的宠臣,并且是宦官,也就是太监的意思。主是什么呀?选择入住在哪里。我们看这个主,在古时候很重要,远方来的客人,选择了入住在谁的家里,这个叫主。不只是入住那么简单,里面包含了很多的含义。比方说熟络,比方之间是有联系的,比方有所投靠,关系的亲密,那想一想现在不是这样的吗?我们去到一个地方,如果选择住在谁的家里,表示对这个人的认同,古时候尤其注重入住在谁家里。



那么万章的问题是什么?有人说:孔子在卫国的时候,住在了卫灵公的宠臣,宦官、痈疽的家里。



于齐主侍人瘠环。在齐国的时候,住在侍人瘠环的家里。侍人:是侍奉君主的人。瘠环:同样是齐国的宠臣且是宦官。



有诸乎?有这样的事情吗?我们来回顾这个问题,宦官是做什么的呢?主要是侍奉君主及其家眷的。我们这里要做一个对比,宦官和普通的臣。比如说大臣、大夫、宰相,和这些为官之人有什么区别?宦官想的是什么?曲意逢迎,如何去讨好君主?如何去察言观色,他才能受宠,那大臣是要做什么的?是要想着如何治理朝堂,是要想着如何为民请命?是要想着如何辅佐君主,治理好整个天下。



所以有没有发现,他们的价值观,他们心里想的东西和他们的行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类别。我们解释完这个区别,好像就知道万章到底在问什么?说孔子这样一个有理想、有品德,讲仁义和道德的人,为何会住在这些宠臣之家呀?这是怎么回事?



我们看历史上会有很多名相、良臣,但是很少有好的宦官。为何呀?为何会有名相良臣呢?这些人是有高尚的品格的,他们是有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是有自己的抱负的。是想要成就什么样的功德伟业的,是想为民请命的。但是宦官呢?没有读过那么多的圣贤书,他们也没有什么样的政治上的追求,也不太想着为百姓谋福利,他们想的是如何伺候好自己的主上、君主,投其所好。



所以宦官多数都是祸国殃民的,我们纵观历史就能知道,名相良臣、忠臣义士很多,但是好的宦官,我们不能说没有,屈指可数。这是由于不同的价值观,他们所处的不同的位置,导致了行为的不同,自然所产生的结果的不同。我们再回想万章的问题就会很清晰,说孔子这样一个人,不是应该选择一些良臣,或者是正直的大夫的家里去入住吗?为什么在卫国和齐国之时,会住在宦官之家呢?有诸乎,有这样的事情吗?



我们说孟子的性格,他是直面问题的,绝不敷衍,绝不打压。如果孟子直接告诉给万章:你不用去怀疑圣人,圣人做的一定是正确的。如果是以这样的态度,万章会怎么想啊?原来圣人也是有瑕疵的吧,原来圣人也是有很多做得不对的地方吧。如果我们在生活当中,对于身边人的问题,对于他们所不理解的事物,如果我们没有去直面,没有把问题讲得清晰透彻,那么在对方的心里,这件事情就是无解的,甚至影响他的信念,影响他的想法。



所以这是孟子特别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地方,永远直面问题,绝不逃避,并且讲得清晰透彻。那我们看孟子如何回答。



孟子曰:否,不然也。说不是这个样子的。



好事者为之也。这是那些好事之人,有意而为之的。言下之意就是乱说,没有这样的事情,孔子并没有住在过宦官之家,无论是卫国还是齐国,这是那些好事之人编造出来的。



于卫主颜雠由。在卫国的时候,住在颜雠由的家里,颜雠由是卫国的大夫。



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并且在卫国的时候,弥子的妻子和子路的妻子是兄弟也,就是姐妹的意思。弥子是谁?也是卫国的宠臣,但是他是一个小人。所以孔子并没有选择住在弥子之家,而是选择了住在颜雠由的家里,这个时候弥子对子路,讲了一番话。



弥子谓子路曰: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也。如果孔子住在我的家里,卫国的卿,他是可以得到的。弥子,他是卫国的宠臣,所以他给的保证是什么?孔子如果住在我家,我可以让他得到官位。



我们这里要去想,为什么弥子一定想孔子住在他的家里呢?这个道理显而易见,如果孔子住在他的家里,说明什么?他的身份也是高贵的,他的品德也是好的,他得到了孔子的认同。如果孔子不认同这个人,是不会住在家里的。并且他的妻子和子路的妻子是姐妹呀,所以通过子路想要告诉给孔夫子,你住在我的家里,那么我可以让你得到卿的位置,我们看孔子怎么想?



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子路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了孔子。孔子说:有命,说这是由命运决定的,什么意思?孔子并不会去,孔子安天命,说我在卫国,可不可以得到一个位置,能不能实现我的政治理想,这是命运决定的,我并不会去强为。



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孔子进以礼,退以义,这六个字我们来延展一下,这是我们值得效法的地方。在人生有无数的进退、取舍、开始和结束。



什么叫进?当我们想要去做一件事情,想要争取一件事情,这叫进。那么进以礼,我们想要去做一件事情,想要争取一件事情,是要合乎礼的。什么叫合乎礼呀?是让别人舒适的,并且这个礼当中,就包含了仁。进的时候,取的时候,开始一件事情的时候,是要合乎礼的,并且是合乎于仁的。



那么退以义,退的时候是合适的,不让别人不舒服的,是讲道义的。那什么叫退?举例:说两个人的感情,走向结束的时候,要分开的时候,这就叫退。有多少人能做到退以义,就是我结束的时候,依然是讲道义的,不会让彼此不堪,不会让对方为难。



比方说,当我们在一个公司,准备离开的时候,有多少人懂得退以义。既然我从这个地方离开,我是潇洒地转身,不带有伤害性的。作为老板也是如此,当我们想让一个员工离开的时候,或者他主动离开的时候,可不可以不加为难对方呢?不去苛扣对方呢?这叫退以义,两个人分手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没有那么多的怨恨呢?在分手的时候,不会为了争什么而导致彼此的痛苦?或者怨天尤人呢,这都是。



所以我们看儒家的文化,教导人要变成一个君子的风范,光明磊落,正直正义,讲仁义道德。我在做一件事情,进的时候,合乎礼,退的时候,同样合乎道义。无论进退取舍,开始亦或是结束,都是讲礼和讲义的。这才是一个君子的风范,而不是名不正,言不顺地开始。而不是结束的时候,尔虞我诈,争名逐利。



所以这是孔子的做派,我们就知道了为何他没有住在弥子的家里。孔子说有命啊,如果我是靠住在弥子的家里,在卫国得到重用,那么这个重用不要也罢,这不是通过礼得到的,不是通过道得到的。那我得到它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得或不得曰:有命。得到还是不得到,都是有命的。这里我们能看到儒家的思想,儒家的思想是进取型的。告诉我们积极、努力、向上、担当,以天下为己任。同时也讲什么?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孟子也总讲天命也,天也,都在说一个道理。我们要积极地去获得,但是所有的获得是合乎仁义的,合乎于德行的,合乎礼的。同时退的时候,也是合乎礼的,合乎仁义的,且各安天命。什么意思?积极努力,但绝不强求。说孔子周游列国,想要去为政,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想要把尧舜之道,推广到天下当中去。



但是也不会做不合乎道义而获得的位置,这样的位置不要也罢。如果孔子可以委曲求全,那么也就不用从鲁国离开。为何会从鲁国离开?因为堕三都,得罪了三桓,所以被排挤。那么既然被排挤,我就不在这个地方为官。所以离开故土去周游列国,周游了十四年的时间,不是没有机会做官,而是想符合仁义地做官。



但是,孔子那个时候生逢乱世,他不像后稷、大禹和伊尹这些人。他们赶到了好的时代,遇到了圣明的君主,所以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包括孟子也是一样的,一生都在讲仁义,一生同样周游列国,是在讲仁义,不是没有机会做官。但是他们有一个原则,这个官可以做,但是必须行仁政,必须是堂堂正正的。如果不是,那我绝不做,这叫有命。



所以我们看这种有命,既是积极向上的,同时又是洒脱豁达的。我要合乎道义地去做,如果不合乎,那得与不得,于我而言并无区别。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