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万章上 ⑧-2 择善而居

《孟子》万章上 ⑧-2 择善而居

00:00
11:35
《孟子》万章上 ⑧-2 择善而居




而主痈疽与侍人瘠环,是无义无命也。孔子不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是时孔子当阨,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若孔子主痈疽与侍人瘠环,何以为孔子?”



而主痈疽与侍人瘠环,是无义无命也。我们看孔子是进以礼,退以义,至于得或者是不得叫有命,如果住在了宦官的家里,这个叫无义无命也。首先就强取了呀,什么叫强取?如果走的不是正确的光明的道路,这个就叫强取。当强取的时候,这就是不安命,不光是不安命,而且是无义的,不符合道义的,不符合正确的道路。



我们看儒家的思想,告诉人们堂堂正正地去获取,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想要进,那么以礼,合乎道,合乎仁义。想要退,同样合乎道,合乎仁义。如果用了一些非正常的手段,比如说住在宦官的家里,靠这种关系而去获得,或者住在弥子的家里,明知道这是一个小人,但是为了得到机会,所以住在他的家里,这都是无义无道之举。所以孔子怎么会为之呢?



孔子不悦于鲁、卫。不悦:不顺、不得意。说孔子在鲁国和卫国的时候,很不顺、不得意。



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并且在宋国的时候,遇到了司马桓魋拦路,想去杀害孔子。



微服而过宋。微服:改变了平时的穿着。过宋:然后离开宋国。



是时孔子当阨。阨:困境。我们看这一段话在讲什么?说孔子在鲁国和卫国很不顺,并且到了宋国的时候,遇到了司马桓魋拦路,想要杀之。这个时候孔子,他是遇到了困境的时候,但是即使遇到了困境,孔子的选择依然是合乎礼,合乎义的。



主司城贞子,为陈侯周臣。司城贞子:陈国的为官之人。陈侯:陈国的君主,周是他的名字。我们看这一段,即使孔子在遇到危难、困厄之时,他住在了陈国司城贞子的家中,为陈侯国君的臣子。我们看陈国是一个小国,陈国的国君和陈国的这位司城贞子,并不是有名的人。但是也绝不是不堪之人,不是身上有什么样的问题的人,不是小人,这就体现了孔子的选择。即使在遇到困厄和危难之时,自己的选择,依然是要合乎道义的。



我们《论语》当中有讲过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无论到什么时候,即使是困厄、危难之时,他也是固守正道的,固守仁义的。而小人穷呢,小人遇到困境,遇到危难之时,就要斯滥矣了,开始不择手段。这段经历,孟子是想告诉给我们,即使在有生命危险的时候,有困厄之时,孔子的选择依然是进以礼,退以义,依然是守着那个正道的。



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孟子说:我听说一句话,说一个人观察身边的近臣,怎么去了解这个人的品行呢?以其所为主,就是他会接待什么样的客人,让什么人住在他的家里,他平时与什么样的人来往。我们去观察身边的人,也是如此。我们说看身边的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看跟他交往的人,他会把什么人留宿在家里,他平时,都会跟什么样的人打交道,我们看到他身边的人,是不是就了解了这个人的喜好,了解了他的性情,了解了他的抉择,所以现在流行一句话:你想要了解一个人,就看他身边的人的平均值,就是他的样子。



观远臣,以其所主。如果观察远臣,就是他并不在我们身边,那么看什么,他都为什么样的人效劳过,他会选择什么样的君主。还有他如果来到这个国家,会住在什么地方?比如说孔子,他是远臣,想要看到孔子是什么样的人,那就看孔子住在谁的家里,他跟谁去来往,他曾经给什么样的人去做官,我们就了解了这个人的价值观。孟子教给我们一个观察人的方法,说我们不了解这个人,那就去看他与什么样的人交往,我们就会知道,他是什么样的品格,他为何会做这样的选择。



若孔子主痈疽与侍人瘠环,何以为孔子?反问句,反问就是肯定的意思,如果孔子住在了痈疽和瘠环的家中,那他怎么能成为孔子呢?他怎么会成为圣人?怎么会受人如此地爱戴呢?那么问题回答完了,我们来回顾这个问题,万章说听有人讲,孔子是住在宦官的家中,但是孟子一听到这个话,一定是不对的。



因为一切事情都可以推演,何意啊?因为孟子坚信孔子的为人,坚信孔子的道德。有这样道德典范的人,是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的,并且是有根据的。孟子说:不是这样的,这是好事之人所编造的事情。那么孔子在卫国,并没有住在宦官之家,是住在一位大夫的家里叫颜雠由。不光是如此,而且还有另外一位宠臣叫弥子,他的妻子和子路之妻是姐妹,并且给了孔子保证,如果住在我弥子之家,我可以保证你可以得到卿的位置,但是孔子是拒绝的。说有命啊,我能不能得到这个位置,是靠命,是靠我自己的德行和本事。



如果不是这样的,我得和不得也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孔子的行为是进以礼,退以义,得与不得,各安天命。也没有那么重要,如果是为了得到,那么完全不需要周游列国,在鲁国就可以。 但是得到的,必须是合乎礼的,合乎道的,是坚守自己正道的人。



孟子正是因为坚信这一点,所以会告诉给万章这样的话,完全可以不用听信,这里面又阐述了一个道理,当我们坚信,一个人的品格的时候,我们就不用去听那些流言蜚语。因为同一件事情,每个人的解读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角度亦是不同的,所以叫道听途说,德之弃也。我们听来的东西,如果直接就往外说,这是放弃德行的行为。



所以我们看孟子是圣人,他是以圣人之心,以圣人之道,看待那些圣贤之人,所以他看得更清楚。比方说看孔子,比方说看伊尹,看尧、舜、禹,他是以圣人的思想,圣人的心去看那些圣贤之人。所以他是通的,摆出来的事实也会更加透彻。而可以自动地去除掉一些假象的东西,人们所没有看到的角度,这是我们学习圣贤文化的,非常重要的一点。



我们用什么在看世界呀,每个人看世界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人用情绪在看,有的人用欲望在看,有的人用自我的标准在看,有的人用自我的好恶在看,那我们学习了圣贤文化,用什么在看?用圣人的眼光在看,用圣人的格局在看,用圣人教给我们的那些道理在看世界。



所以这个世界,就变成了不同的样子的存在,我们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实则取决于我们自己。取决于我们有什么样的心,有什么样的价值观,有什么样的行为。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就生活在了不一样的世界。所以总结起来八个字:里仁为美,择善而居。这是孟子所讲的道理,说我们观察一个人,就观察他身边的人,那里仁为美,择善而居呢,让我们自己的内在是有仁义的,这样才会变得美好。



我们跟外界的环境,如何自处?择善而居,择善的地方去居住,择善的人去交往,择善的人去跟他共事,这样我们才会变得更加有仁义。而不是与不讲道义的人,与这样的人去交往,时间久了,会不会受到对方的影响?自然是会的。



所以我们看孔子入住在哪里,都是选择那些正直的人,选择那些有所为的大夫,选择讲道义之人。而不是选择那些宠臣,那些小人,满脑子想着曲意逢迎的人,这不是孔子所选择的,可以交友的对象。因此,我们对内知道了,里仁为美,对外我们知道了,择善而居。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