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剧透:
12月3日作业
《京瓷哲学》
②4要不断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把交给自己的工作作为终生的事业,拼命努力做好,这一点很重要。但仅仅这样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在努力工作的同时,还要每天思考,每天反省,“这样做已经足够了吗?”并不断改善改进。决不能漫不经心地重复与昨天相同的工作。
在每天的工作中,要经常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同时,带着“为什么”的疑问,今天要比昨天好,明天要比今天好。对于交给自己的工作,要不断思考如何改善改进。这样反复钻研,就会发展成为有创造性的工作。重复这样的过程,就能带来巨大的进步。
从京瓷创立起,直至今日,我一直秉承着这样的工作方式和态度。
有的中小企业家是子承父业,有的是自主创业。不管哪一种,在目睹成就斐然的大企业时,他们往往会有这样的想法:“真希望我们公司也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据说信息通信产业是将来的发展热点,我也想涉足该领域。可我们公司既没有相应的技术,也没有相应的人才和资金,所以这只能是奢望。”
换言之,这些企业家的思维模式是这样的--虽然很想涉足新领域和新业务,但由于自己不具备相应的条件,所以中小企业永远无法发展成大企业。
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一家制陶企业工作,在那里掌握了制陶技术。以我的技术为基础,在几位合伙人的协助下,京瓷公司得以创立。在创业当初,我的技术水平并不算高,企业规模自然也非常小。可在40年后(即1999年),京瓷的总销售额已经超过7000 亿日元,再加上1984年创立的“第二电电”的12000亿日元的销售额,整个京瓷集团的总销售额居然取得了将近20000亿日元的骄人业绩。
如果有人问我:“你的创造力是否与生俱来?”答案是否定的。如今京瓷集团所涉及的业务中,只有很小一部分与我的专业相关。可以说,京瓷之所以能够拓展如此广泛的业务,源于员工的技术实力和努力奋斗。
可能因为我是技术人员出身,“每天的单调重复”并不符合我的个性。为此,我秉着“今天要比昨天好,明天要比今天好,后天要比明天好”的态度,天天钻研创新、持续努力。我还抱有一颗“探索之心”,积极探求事物和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呢?”“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我不但把创新精神作为对自己的要求,而且还不断向员工提倡这种工作态度。
“就拿打扫卫生来说,今天从这里开始扫,明天就试着从那里开始扫,还可以尝试拖把,看看是不是能把地擦得更干净。总之有很多地方可以改进。不要每天茫然地重复一成不变的打扫作业,而要不断思考更有效率和效果的打扫方法,应该不断创新,不断尝试。在工作中,要具备这样的意识。这点很重要。”我自己便是创意精神的践行者,回想起来,从我步入社会,直至今日,一直“不走寻常路”,“重复”与“惯例”与我无缘。我总是向前迈进,从未回头张望。如今的我,又走在了一条全新的人生路上。我依然凝视前方,不断行进。
松下幸之助先生也是一个不断挑战新领域的“探路者”。小学还未毕业,他便去了大阪当学徒,最终创立了“松下电器产业”。没有学历的幸之助先生,为何能够成为这样一个世界级的电子产业巨头呢?是因为雇用了优秀的部下,并把工作全权交给他们负责?当然不是。他自己对于相关领域技术亦有较深造诣,所以才能够叱咤激励部下。
幸之助先生经常反复念叨“自己并没有学问”,以这种谦虚的态度,时刻准备着从周围人那里汲取智慧。他凭借耳听心记所得的学问,逐步积累智慧。以此为基础,发挥自身的创造力。
他并没有怎么受过学校教育,可为何能够创立松下集团呢?我认为,他这种好学与创新的态度,正是其成功的源泉。
幸之助先生仅凭耳听心记获得知识,但与拥有博士学位的优秀专家相比,他的话更有分量。因为他以钻研创新的精神,在每天的工作中发挥着创造力。
“明天要比今天好,后天要比明天好。”以这样的态度钻研创新,哪怕进步的幅度再小,也要不断坚持改良和改进。这便是“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还是以刚才提到的“打扫卫生”为例,如果具备进一步创新的精神,就会开始思考“还有没有比拖把更高效的清扫工具呢?”于是对领导提出建议:“社长,公司能否采购一台新的清扫机?用它打扫的话,效率要比用拖把和扫帚高得多,这样的话,我一个人就能把活儿都干完。虽然清扫机价格较贵,但一年下来,由于减少了相应的人工费等开支,反而能够节约总体成本。”
随着不断努力创新,最后甚至可以对领导说:“我打算招募员工,开一家写字楼保洁公司,所以申请辞职。”于是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由于通过不断创新而掌握了保洁领域的各种技术,因此从事建筑保洁维护也并非难事。
每天的创新成果或许微不足道,但如果坚持积累三年,就会催生巨大飞跃。就像上文中的例子,保洁员工居然自主创业,成了一家写字楼保洁公司的老板。在旁人看来,这样的变化实在是不可思议。
每次与中小企业家碰面,他们都会对我说:“京瓷公司拥有先进的技术,这真让人羡慕。这些技术是在哪里学到的呢?请传授给我们公司吧。”换言之,他们认为,作为公司发展核心的“划时代”技术,是可以从某人或某处习得的。
事实并非如此。假如公司资金非常充裕,或许能花费数十亿日元直接购买技术,但这并非大多数企业的发展模式。要想具备先进的技术,往往只能靠日积月累的创新。正是看似微不足道的努力加上“水滴石穿”的毅力,在几年之后,往往就成了企业技术积累的源泉。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