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甘地从一个温和的孝心满满的大英子民,转变成争取民族独立的斗士之际。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几个获胜国,进入了短暂的繁荣期,美国迎来了柯立芝繁荣,就是那个《了不起的盖茨比》描述的时代。不过繁荣期非常短暂,德国被英法压得太死,爆发通货膨胀,催生出纳粹和希特勒,社会主义苏联,出现连年灾荒,再后来,美国也爆发波及全世界的经济大萧条。
大萧条主要的问题是生产过剩,即“镰刀太多,韭菜不够”。当时手上还握着诸多殖民地的英国,所受影响相对较小,因为它有足够的倾销市场,以及廉价的原材料供应地。大英其实挺贱的,全然不顾一战后美帝免它债务的恩情,不仅没有伸出援手,还搞了一个“帝国特惠制”,与美国打贸易战,对进入自己主权领地的美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
美国为了缓解压力,出台罗斯福新政,变身基建狂魔,废除金本位,拼命印钞票,同时跟英国抢市场。30年代的中国和苏联,之所以都跟美帝走得很近,就因为这两地都是美国瞄准的倾销市场。二战前,苏联成为欧洲第二大工业强国,大半得益于此一时期老美的资本和过剩产能。
然而,这一切的算计,都在希特勒发动的世界大战中烟消云散了。
截止1940年6月,比利时、荷兰、丹麦和挪威以及法国,都败在了纳粹的猛烈炮火下,只剩徒有虚表的大英帝国,躲在英吉利海峡对岸瑟瑟发抖。
就在这危机时刻,大英突然回光返照,迎来一位堪比维多利亚女王的首相——丘吉尔。
丘吉尔出身行伍,一辈子都在为帝国荣耀而战,曾参与多场维多利亚时代的殖民战争,包括布尔战争,他在这场战争中被敌人抓住当了俘虏,他也曾两次执掌殖民地。这人有很强的种族等级观念,在他眼里,白人就是高级。他曾经扬言:“我在印度当低级军官时,就从不认为印度人可以与白人平等。”
一战后,丘吉尔已感觉到帝国日薄西山,否则,在“水晶宫”烧毁当晚,他不会发出那样一番感慨。尽管如此,当了首相后,他依然决心捍卫帝国最后一抹光亮。
二战爆发后,美国总统罗斯福主张废除过去的殖民体系,丘吉尔却不肯放手。老蒋曾动过心思,借着美国支持,要求英国归还香港,被丘胖子严辞拒绝。他说,“我上任,不是来败女王遗产的,要拿走香港,除非开坦克从我身上压过去。”
不过,历史趋势就是历史趋势,不会因为强势人物的出现而改变方向。
丘吉尔不肯交还香港,弄得好像挺悲壮,可为了筹集军费,1940年,他却追着美国问,可否以西印度群岛的基地,换取美国50艘驱逐舰?到了1941年初,英国政府为了偿还美国债务,不得不动用殖民地存款、黄金和美元储备、变卖海外土地等,基本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
1941年6月,英国黄金和现金储备,已经降至1.5亿美元,眼看就要破产。这个时候,美帝再次出手接盘,它乐见英国衰败,但更不愿意英国败在轴心国手里,于是出台《租借法案》,规定英国可以先赊购物资,战后偿还。
于是,“英国打仗,美帝发财”的戏剧性场面,又一次上演。战争结束后,英国从一个主要债权国,变成世界最大的债务国。英国本土、英联邦和帝国的负债总和,高达300.73亿美元,穷得连内裤都不剩了。
除了欠美国的债务,更糟糕的事情,是大英帝国的威严也在这场战争中丢了个精光。面对希特勒,张伯伦在欧洲搞绥靖,面对小日本,丘吉尔在亚洲搞绥靖,全然没了当年雄风。
1940年7月,日本已全面入侵中国,丘吉尔为了避免与日本起冲突,与日本签订条约,关闭中国输送补给物资的唯一一条公路——滇缅公路,英属澳大利亚,则继续向日本出口谷物,还允许大量赊购。日本在中国境内炮轰大英轮船,没落的帝国,连屁都不敢放。
珍珠港事件后,不打也得打了。但面对日本进攻,在马来亚、新加坡和香港等地的大英部队,却表现出极其无能的一面,根本无力保护它口中“女王的子民”。
所谓大英帝国,早已名存实亡。
以香港的英军为例。在日军到来之前,英国参谋长认为,香港处境极其不利,因此不如尽早退出,免得挨打,但为了面子,英当局决定撑一撑。驻港英军,原有4个营,后来又调了2个加拿大营,日军进攻前,一共有英国、印度和加拿大人组成的1.2万人的地面部队,1艘老式驱逐舰、8艘炮舰和若干巡逻艇。
英军设想,这么多人怎么说也能撑个半年吧,可没想到,日军仅用了17天就把香港拿下了。日军动手之前,意志一向渣出天际的印度军,即锡克族炮兵,还没开打就发生严重哗变。
总之,当时的大英联合军,就是这样一群貌合心离的渣渣。援助马来亚的澳大利亚指挥官戈登·贝内特,刚发现新加坡即将沦陷,立马给自己找了一条逃跑船,声称必须尽快返回澳大利亚通报消息。马来亚槟城,日军占领时,宝贵的港口和给养基本完好无损,逃跑的印度士兵事后抱怨,“我们没有弹药、缺乏空中掩护,给养不规律,这仗我们打不了”。
这种现象,是大英帝国殖民地部队中的普遍现象。印度军心态崩了,根本原因是大英帝国完了,所以他们想,“我们受尽了白人的压迫,日本人不会比这更坏了”。下一期,我们接着聊聊印度这头奶牛,是如何跌跌撞撞但又坚决地脱离英国的控制的。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