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9.人是学坏的吗?【暴力】

069.人是学坏的吗?【暴力】

00:00
14:45

喜马拉雅的朋友,欢迎你来到心理学与社会生活!


2012年7月的一天,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家影院正在进行电影《蝙蝠侠前传3》的首映式。一名蒙面枪手在电影开场半个小时后进入影厅,开始向观众疯狂扫射,枪声刚好与电影中的枪击场面呼应。不少观众以为这是影院制作的特效,直到他们看到身边的人纷纷倒下,才恍然大悟——这不是电影,而是一场真正的屠杀。被警察抓住时,24岁的凶手霍尔姆斯说:“我,就是小丑!”而小丑这一形象,是上一部蝙蝠侠电影中的杀人狂魔。霍尔姆斯甚至模仿小丑把头发染成橘色,不仅让自己与影片中的小丑更加想像,也让影片中的恐怖最终走下发银幕,制造了12人死亡,58人受伤的惨案。


类似的模仿电影情节的犯罪活动不在少数,含有暴力内容的影视作品也因此遭到很多人的批判。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动式的暴力游戏开始出现并风靡游戏世界。与观看影视作品不同,在暴力游戏中人们可以更加真实地体验到攻击他人、实施暴力的快感。电子游戏中的暴力内容更是引发了许多人的担忧。 


为什么我们要对影视作品或者是游戏中的暴力内容如此担心呢?因为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实验发现,仅仅是观看了成年人的攻击行为,儿童就会产生对这种攻击行为的模仿。


班杜拉的实验 


1961年,班杜拉在斯坦福大学幼儿园选取了3—6岁的儿童,把他们随机分成两组。孩子们被带进一个游戏室,一个成年人也被邀请过来,和孩子们一起玩。房间的桌子上有一套儿童拼图,一根木槌和一个 1.5 米高的充气玩偶。成年人一开始的时候都先玩拼图。1 分钟后,攻击组的成年人便开始暴力地击打充气玩偶。TA先把充气玩偶放在地上,然后坐在它身上,并反复击打它的鼻子。随后把充气玩偶立起来,捡起木槌击打它的头,然后猛地把它抛向空中,并在房间里踢来踢去。而在非攻击性一组中,成年人在整个过程中只是在玩拼图。


10分钟之后,所有的孩子们都被带到了另一个房间,那里摆放着一些吸引人的玩具,但是孩子们被告知,这些玩具是为其他的小朋友准备的,不允许他们玩,让他们产生一种挫败感。


最后,每个孩子分别被带进实验室。实验室里有攻击性玩具和非攻击性玩具,也包括充气玩偶。班杜拉发现,如果儿童之前看到了成年人的攻击行为,他们也就倾向于模仿这种行为,去击打充气玩偶。也就是说,攻击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而学会。成人榜样的行为向儿童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攻击行为是被允许的,这样便削弱了儿童的行为抑制。当儿童以后遇到挫折时,他们可能更容易会表现出攻击行为。


班杜拉之后又做了一个研究,让儿童观看一段录像,录像中,击打充气玩偶的成年人或者受到奖励,或者受到惩罚,或者行为没有带来任何后果。结果发现,看到攻击行为受到惩罚的儿童,攻击行为显著减少。而那些看到攻击行为受到奖励的儿童,模仿攻击的行为会更加严重。


◆ 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班杜拉用替代强化来解释了这个现象:儿童看到成人的攻击行为受到了惩罚,就会产生替代性的惩罚作用,从而抑制并减少可能会受到惩罚的行为;相反,如果儿童看到成人的攻击行为受到奖励,就会产生的替代性的奖励作用,从而增加受到奖励的行为出现的可能性。


然而,在那些游戏或是影视作品中,被冠以“正义”的暴力行为是很少会受到惩罚的,甚至还常常是受到奖励的,被塑造成英雄。因此,其中的暴力行为,更可能引起青少年的模仿。


一般攻击模型理论


媒体暴力会产生什么影响?

 

除了班杜拉的研究外,从上个世纪以来,一般攻击模型长期占据着这一研究领域的支配地位。一般攻击模型这个理论认为,媒体暴力对暴力攻击行为的影响路径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短时效应,一种是长时效应。短时效应指的是短时间内接触到媒体暴力后,引起攻击行为即时性的短暂的变化。比如,看完暴力影片后,个人可能会立即产生攻击性反应。这种短时效应是如何发生的呢?


第一,媒体暴力会提高我们的生理唤醒水平。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当电影中出现一些血腥暴力的场面时,你的心跳开始加速,额头上开始冒汗,也就是说,你的生理唤醒水平提高了。


研究表明,观看暴力影片的确会提高我们的心率,增加皮肤电的水平。更有研究发现,暴力游戏中流血的量越多,也就是游戏内容越血腥,玩家的心率就越快。可见,无论是观看暴力影片,还是参与暴力游戏,都会增加我们的生理唤醒水平,为接下来的行为反应做准备。你想象一下,你正在电影院里看电影,你旁边的人不小心重重地踩了你一脚,你通常可能会叫一声,然后生气地冲TA翻个白眼。但如果你此时看的正是充满暴力血腥的电影,在你的心脏突突直跳时,身体发烫、呼唤急促,那你很可能就会冲TA大声喊叫,说不定还要比划一下拳脚!


第二,媒体暴力也会引发与攻击行为相关的消极情绪反应。比如烦躁、愤怒等等,这些情绪通常都是很容易引发攻击行为的消极情绪。研究者让大学生观看暴力影片,然后要求他们报告自己的情绪体验。结果,观看暴力影片后的大学生,情绪体验更加消极。所以,当你在看暴力电影的时候,血腥暴力的场景让你有些烦躁不安,处在一个易燃易爆的状态,这时候有人不小心踩了你一脚,你可能瞬间就会被点燃,产生暴怒的反应。


第三,媒体暴力可以激活我们的攻击性认知。也就是说,媒体暴力会使我们产生更多带有攻击性的思维,这些思维会使我们处于一种攻击的准备状态之中。这种准备状态通常是无意识的,但一旦出现恰当的刺激,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攻击线索,就会被激活。


研究者让大学生用虚拟现实技术玩儿暴力游戏,结果发现他们的攻击性思维增加了,他们可以更快地识别并读出攻击性的词语。也就是说,这使我们对事情的解释带有更多的攻击特性。比如,我们会更容易将他人的行为解读为带有敌意的行为,尽管对方可能毫无恶意。


这里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是误解,也更容易使我们做出攻击性的反应。当你在看暴力电影的时候,你的攻击性认知不知不觉地增加了,别人只是不小心踩了你一脚,还没等TA向你道歉,你的攻击性思维就被激活了,觉得这个人一定是故意踩你的,这是一种赤裸裸的挑衅,然后你多半会对TA采取攻击性的报复。


就这样,媒体暴力内容通过影响我们的内部状态,也就是提高我们生理唤醒水平,激发我们的消极情绪,激活我们的攻击性认知,进而影响到我们的评价与决策过程,最终使我们表现出更多的暴力攻击行为。



与短时效应相对的是长时效应。长时效应指的是反复接触媒体暴力,所引起的攻击行为相对持久的变化。比如说,如果你小时候看了很多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你长大后更有可能变成一个有暴力倾向的人。


研究者在5 个国家历时3年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小学一年级的儿童收看电视暴力的数量,可以预测他们随后两年的攻击行为。而另外的研究发现,6到10岁儿童收看暴力电视的多少,可以预测他们15年后成年时期的攻击行为。即使排除了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智力、本身的攻击性等因素的干扰后,这种预测关系依然存在。可见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的。


那么这种媒体暴力是如何带来长时效应的呢?


首先,长期接触媒体暴力,会改变我们对暴力行为的认知,与此相关的信念和图式都有可能发生变化。比如,我们会认为倾向于从暴力的视角去解释他人的行为,或者将暴力视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也可能认为暴力是义气和热血的体现,是为了江湖道义、兄弟情义,就像当年《古惑仔》系统电影里所描绘的一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用暴力解决问题的行为图式,在看到其他人的一些行为时,倾向于将其解读为敌意或挑衅,然后更习惯于使用暴力来予以反馈。


第二,长期持续地暴露于媒体暴力之下,个体会对暴力行为产生脱敏作用。研究者发现,让人观看电影中流血的场面,他们之后对类似场面的生理唤醒会降低。同样,多次参与暴力游戏,玩家的生理唤醒和情绪反应也会降低,也就是说,他们会对类似的场面感到习以为常。


我们在一开始看到暴力血腥的镜头时,往往会感到不适,产生消极的生理和情绪反应。而在反复地接触暴力刺激后,我们的负面反应会逐渐减弱,逐渐适应。于是,假如在现实中遇到暴力或攻击的行为时时,我们的生理唤醒水平降低,情绪反应钝化,不再感到原始的焦虑与恐惧,也就更容易接受暴力行为。


◆ 如何看待媒体暴力?


媒体暴力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认知结构,降低我们对暴力的敏感性。在不知不觉中,攻击性人格倾向得到了发展,并最终导致暴力攻击行为的增加。


因此,按照“一般攻击模型”的理论,无论从短时效应,还是长时效应上,媒体暴力都会增加我们的暴力行为。然而研究者却发现,游戏暴力的增加并不一定引起犯罪率的上升。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暴力电子游戏销量和玩家数量屡创新高,但全球的犯罪率正处于历史的最低点。所以就有不少研究者认为,一般攻击模型是不够完善的。也就是说,暴力游戏的使用,并不一定会导致暴力犯罪,中间会有各方面的因素的作用。


目前众多的研究者倾向于认为,攻击性反应主要是基于生物学因素和家庭暴力环境而产生的,而媒体暴力只是暴力反应的催化剂。一个高暴力倾向的人才会更容易产生暴力行为,而媒体暴力,只不过是TA决定进行暴力行为时,选择模仿的对象。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先天生物学意义上的攻击性水平不高,或者家庭环境中包含较少的攻击成分,那么即使我们接触了媒体暴力,也不一定会使用暴力行为。媒体暴力不会直接增加暴力行为,只会影响着暴力行为的具体类型与表现方式而已。



究竟媒体暴力是否导致了现实中的暴力,仍然是心理学界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至少可能肯定的是,媒体暴力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的。虽然成年之后的暴力行为,更多受自身因素的影响,但青少年,特别是儿童的人格特点、行为习惯、认知态度等都很容易受到媒体暴力的影响。因此减少少年儿童生活的媒体暴力显然是尤为重要的。


本讲小结 

今天我们讲的主要是媒体暴力,包含影视作品和电子游戏,但其实青少年生活中的暴力行为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他们来说,重要的,不是他们从哪里接触到暴力行为,而是能不能接触到暴力行为,一旦接触到暴力行为无论是媒体上看到的,还是生活中出现的,都会让他们学会暴力的行为,改变对暴力的认知态度。


因此,呼吁减少媒体中的暴力内容是一方面,而在家庭环境中,暴力成分的多少才更为关键!

 

欢迎你将本条音频分享你的家人和朋友,让更多的人正视家庭环境中的暴力行为,减少对孩子的消极影响。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1519513vaat

    怎么背景里有风的声音?

  • 我是风儿我爱沙

    人要好伴,树要好邻

  • 苔学牡丹开

    人是学坏的!昔孟母择邻处是很有道理的!!

  • 苔学牡丹开

    建议陈老师利用您的话语权,呼吁媒体少暴力、色情等负面报道,多些正能量的报道!

  • 路过世界的旅客

    这么说家庭暴力更可怕

  • 赵小小犇

    我也听到背景有风声... 好吓人... 还以为我幻听了...

  • Martin李先生

    已阅

  • 请叫我龙猫

    老师我有个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还有青少年都喜欢玩游戏脾气还暴躁

  • 橡皮泥76

    还是希望有思维导图,这样更加能帮助我们理解课程的内容。

  • 甘心207

    儿童他们没有多少什么法律概念会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