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于山鳌峰坊东端南侧有一座“诗书满园”的明代古厝,它是新中国科普工作开拓者、红色科普活动家高士其的故居。今天的于山漫谈就和大家聊聊这位科普作家的爱国人生故事。
高士其原名高仕錤,1905年出生,他父亲高赞鼎是誉满八闽的爱国诗人和外交活动家,母亲何咏阁是出身书香世家的才女。
1925年,高士其清华毕业后赴美留学,起初学的是化学,姐姐突然病逝后,高士其深感于祖国疫病蔓延的惨痛现状,决定改读细菌学专业。不幸在一次研究脑炎病毒的过程中,瓶子爆裂而感染脑炎过滤性病毒,留下终生残疾。但他坚持读完博士,并先后游历欧洲、美洲、东南亚的17个国家,在开阔眼界的同时,深感祖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和自己这代学人肩负的使命。
1931年归国后,高士其供职于南京中央医院,很快发现医院视钱权高于救死扶伤,毅然请辞。之后,他通过好友李公朴认识了正在倡导“科学大众化运动”的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在他的邀请下参与编写“儿童科学丛书”。
1935年,高士其结识了以撰写《大众哲学》而著名的艾思奇,成为莫逆之交后,又受陈望道主编的《太白》杂志中“科学小品”栏目的启发,高士其认识到治身体之“病”与除社会之“疾”的共通性。于是他拿起笔来,开始为艾思奇主编的《读书生活》半月刊撰写科学小品,走上了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科普救国之路。
高士其的科学小品一经发表,即受到广泛重视和欢迎。从1935年到1937年,他发表了近百篇作品,致力于以科普创作除民昧、启民智,被一些出版社结集为《我们的抗敌英雄》《细菌与人》《抗战与防疫》《菌儿自传》等科学小品集出版。
与科普创作事业一样闪耀的,是高士其的爱国热忱和革命理想。1937年,他几经艰辛一路北上,成为最早奔赴延安的留美归国科学家,也是奋斗在文化抗战中唯一的科普作家。毛泽东、周恩来、陈云等中共领导人视他为“中国的红色科学家”,给予他充分关怀。1939年,高士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定地投入到科普和革命事业之中。
此后,高士其因为病重,先后被党组织护送到香港、桂林、昭平、广州和上海治病,在养病的同时边写作边研究。解放战争时期,高士其得知李公朴、闻一多先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陶行知也因病去世,硬是拖着病重的身体参加三位先生的公祭,写出《七月的腥风吹不熄人民的怒火》的悲壮诗篇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新中国成立后,高士其以伤残之躯,撰写了大量的科学诗、科学小品和科普论文,如《揭穿小人国的秘密》《生命的起源》《和传染病作斗争》《我们的土壤妈妈》《谈眼镜》《炼钢的故事》等,为繁荣我国的科普创作、特别是科学文艺创作,广泛深入地开展科普活动、特别是青少年科技爱好者活动,做出了重大贡献,留下了500多万字的四卷本《高士其全集》。
1988年12月19日,高士其在北京与世长辞,由于他在我国科普方面缔造出的无人超越的成绩,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追认为“中华民族英雄”。从“高士其叔叔”到“高士其爷爷”,高士其成为新中国亿万少年儿童求知路上的前辈和朋友。
1999年,我国以高士其的名义设立了“高士其科普奖”。同年,中国发现的3704小行星被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命名为“高士其星”。
高士其故居占地约1200平方米,坐南朝北,由主体建筑和花厅两大部分组成,2006年辟为高士其故居陈列馆,从五个部分展示了高士其为科普事业奋斗一生的伟大历程。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