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福建事变”而闻名的补山精舍

因“福建事变”而闻名的补山精舍

00:00
06:01

      于山上有一座始建于北宋,清道光年间重建,名为补山精舍的亭阁式建筑,单开间九脊顶造型,龙头翘角,雕梁画栋,周廊栏杆纤巧,建于高台之上。它原是白塔寺接待宾客之场所,同时也是1933年11月震惊中外的“福建事变”的策源地之一。今天的于山漫谈就和大家聊聊因“福建事变”而闻名的补山精舍往事。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结束后,蒋介石将坚持抗战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调到福建“剿共”。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认识到打内战没有出路,决心联合国民党内反蒋势力李济深、陈铭枢等,共同走抗日反蒋的道路。

      1933年6月,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邓世增等在补山精舍会谈,商定了“抗日反蒋”总目标。

经过数月的紧张准备,他们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黄琪翔等一部分反蒋势力,于11月20日发动福建事变,公开举起抗日反蒋旗帜,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通称福建人民政府),并发布内外政策。提出:对外取消外国的治外法权,废除不平等条约,对内实行联共反蒋方针。22日上午9时,以李济深为主席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通称福建人民政府)正式宣布成立。

      福建人民政府建立后,为巩固和加强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关系,在前期与中央苏区草签《反日反蒋初步协定》的基础上继续派代表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代表进行会谈,签订《闽西边界及交通条约》,停止了军事行动,确定了边界并恢复发展交通贸易。随后,从福建往中央苏区运去大量的食盐、布匹、药品、军械等物资,对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提供了有力支援。

      “福建事变”发生后,蒋介石被迫变更原定“围剿”苏区红军的计划,从江西“剿共”前线和沪宁杭一线抽调十一个师十余万人入闽“讨伐”,1934年1月上中旬,延平、古田、福州先后被蒋介石部队占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和十九路军总部仓皇南撤,分别迁往漳州和泉州。

      同时,蒋介石大撒金钱,收买十九路军高级将领,使其内部自乱阵脚,军长师长几乎全部向中央军投诚,1月21日,十九路军主要将领毛维寿、区寿年等联名通电投降南京政府,在蒋介石分化瓦解和优势兵力的攻击下,泉州、漳州相继失守。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逃往香港,“福建事变”失败。

“福建事变”在中国现代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它的意义表明,每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人民都能够团结一心投入到抗击侵略的战斗中。

      福建事变为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创立提供了客观依据,也为后来西安事变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如今,补山精舍先后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国防教育基地,精舍内布展的“福建事变纪念馆”,通过大量的图片及物件为我们还原了十九路军这段不懈追求真理、追求进步,探索正确政治道路的历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