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名山(二)

一座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名山(二)

00:00
08:09

      今天继续和大家聊于山——一座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名山()

      于山有为人敬仰的名人古迹。在于山必看的古迹就是戚公祠。戚继光是中国历史上的抗倭名将,他的英勇事迹被广为传颂,作为忠诚、勇敢、智慧的化身,成为中国人民心中的英雄。戚公祠有戚公戎装塑像,两壁挂着“海疆倭患”“率兵援闽”“激战三捷”“平远庆功”等历史画卷以及《练兵纪实》《纪效新书》等戚公军事著作。徜徉于祠内,让人仿佛回到烽火连天的戚家军抗倭岁月。

      于山留下了著名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的足迹,1936年至1938年抗战期间,郁达夫冒着战火烽烟来到福州,担任省政府参议。在于山戚公祠旁的石壁上,镌刻着郁达夫慷慨激昂的《满江红》:“三百年来,我华夏,威风久歇。有几个如公成就,丰功伟烈,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郁达夫还题了诗一首:“于山岭上戚公祠,浩气仍然溢两仪。但使南疆猛将在,不教倭寇渡江涯。”

      于山见证了福建历史上的重要时刻。1911119日,这里炮声隆隆,枪声阵阵,硝烟迷漫,辛亥革命光复福州战役在此打响。于山成了总攻阵地,建于清乾隆年间于山西南的大士殿,是辛亥革命福州革命军前敌指挥部。如今,它已辟为福州市辛亥革命纪念馆。

      而于山上的补山精舍,193311月在这里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福建事变。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为主力,在于山的补山精舍内召开大会,决定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公开与蒋介石政权决裂。福建事变是中国局部抗战阶段一起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和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作为反蒋抗日运动的里程碑和西安事变一同载入了史册。

      于山的鳌峰书院印刻着福州人书香之地的文风。在崇学重教的氛围之下,闽地弦歌不辍、文教勃兴,全省各地纷纷兴建书院,而“独占鳌头”的“东南第一学府”鳌峰书院为当时福建最大的书院。鳌峰书院严格、正统的教育,培养了大量杰出的人才,有理学家蔡世远、雷鋐、孟超然等,有提出非凡见解、对清朝治理开发台湾产生重大影响的蓝鼎元,有包拯式传奇人物陈若霖,有大学问家陈寿祺、梁章钜,有与龚自珍齐名的“天才奇逸”诗人张际亮,更有伟大的政治家、民族英雄林则徐。鳌峰书院“经世致用”的务实学风,使近代福州人较早了解先进文化,为福州的旧式教育向新式学堂转换奠定了重要基础。

      于山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闽越王无诸常与下属们在于山和桑溪等处举行宴会,其乐融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任福州知州兼福建安抚使时,在于山写下《西江月》一词:“贪数明朝重九,不知过了中秋,人生能得几多愁,只有黄花依旧”。九仙观的东侧是明代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的地方。明代郑善夫的迟清亭、徐㶿的红雨楼,现代科普作家高士其、海军名将李世甲等名人故居,就在于山北坡。

      于山一直是福州古城传统的名胜游览地,历代福州市委、市政府秉承“显山露塔、还山于民”初心理念,于1998年及2019年分别启动大规模的整治工程。原来层层被围的古建筑露出了“庐山”真面目,环山干道和登山石阶得到拓宽,还营造了春夏秋冬四大生态景区,被列入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于山越来越展现出晶莹夺目的光芒。

      如今的于山穿越千年历史,作为福州市中心的璀璨名珠,九仙福地,以它那美丽动人的神秘面纱、经久不衰的历史文脉,默默地讲述着这座千年古城的古往今来,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各方游客。它也确乎成为福州的“仙境”,古厝悠悠,水清景美,古诗中“自是神仙宅,蓬瀛未足夸”的诗句,已成为可触可感的美丽现实。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