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讲的这个乡村振兴故事叫——“守住大山的人”,文章作者陈弘。
从第一次走进福建省泉州市美岭村,我便和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美岭村三代人的故事,从苏新添到苏清泉再到苏永钢,我的采访前后跨越了40年!第一任村书记苏新添守住了家园,第二任村书记苏清泉守住了辉煌,第三任村书记苏永钢守住了初心。
1978年前后的美岭村真的是穷!还让人编成歌诀:“宁吃咸竹笋,不嫁尾岭人”,那时人均收入才70元,自己都养不活还敢娶老婆!苏新添受不了穷走出深山,到外面闯荡,把眼界打开了。人家能这样发家,为什么我们美岭人就不能学一学?苏新添带着在外面赚的第一桶金回到了家乡。不是说“要脱贫灯先明”吗?苏新添把自己在外打工积攒的5万元全都拿出来,村里人七拼八凑,筹集了8万多元,买来了水电设备,建起了一座40千瓦的小水电站。美岭人第一次扔掉松明,亮起了明晃晃的电灯,也点燃了信心和决心。
在苏新添的带领下,村里先后办起了胶合板厂、纸箱厂、火电厂、水泥厂、人造板厂……美岭的集体经济几年一个新台阶,到1995年已经成立了“福建泉州美岭集团公司”。村民由农民全部转化为企业工人,人均月工资6000元以上。村民自豪地说:“我们领着城里的工资、住着宽敞的房子、吃着自己种的菜、上着村里的班,好日子才刚开个头哩!”
社会环境好了,致富的门路多了,山沟里的能人都想往外跑。苏新添的接班人苏清泉深深地感到,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在步步推进美岭集团向前发展的过程中,苏清泉倾力于打造“人才振兴”工程。他告诉我,目前,美岭集团90%以上的员工都是从外地引进的,吸引外地人才重要,培养自己的人才更是根本。
从2000年开始,泉州市第一所公办的村级完中——美岭中学建成,美岭集团每年拨出2500万元,用于奖励教师和学生。美岭中学也成了美岭的“乡村振兴人才库”。美岭中学的第一届学生官一宏放弃了在南京优厚的工作,与妻子一起回到美岭中学任教,现在当上了副校长。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冯世忠,如今在美岭水泥厂负责信息化技术改造;水泥厂副总、工会主席郑信鹏毕业于吉林大学;……美岭集团许多骨干人才都是从美岭中学走出来的莘莘学子。可以这样说,美岭村每一个产业的做大做强都与人才密不可分。村民的钱包一天比一天鼓,去年人均收入达7.85万元,是当年的1000倍以上。
爷爷辈父辈创下的事业需要有人继承,从湖南科技大学经济系毕业后,苏永钢回到了美岭。苏永钢认为,经济基础是产业振兴的关键。美岭村的基础好,发展快,是继续前行的基本保障。所以,在现有的产业基础上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发展,是美岭的当务之急。苏永钢抓住加快推进工业企业“退城入园”转型升级的政策契机,打造了“美岭智慧产业园”。投入运营后,将构建起智能生态圈,满足不同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需求。同时,硬性的门槛要求,可以倒逼高能耗、高污染、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自我革新或自我淘汰。
从苏新添到苏清泉再到苏永钢,前后跨越了40年。“变”的是人,“不变”的是他们赓续接力带领美岭人走出山坳拥抱时代、守住大山方兴未艾的故事被不断传颂、不断续写。在这“变”与“不变”之间,铺展出一条乡村振兴的“美岭之路”。
中国古村守护人、福建省传统村落保护大使暨达人、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特约研究员周芬芳评点:
美岭人三代的发展故事,可以说是感人肺腑!他们借时代的东风创造奇迹,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真是值得学习借鉴。新的挑战已经来临,不变的是代代人都需要敢于奋进、敢于创新的精神。美岭三代人正是这样:苏新添敢为人先;苏清泉敢于树人;苏永钢敢于革新……美岭人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性化,具有社会使命感。群雁高飞,头雁领航,美岭三代,代代都着想公共的事业。电灯和公路的问题迫切,就解决电灯和公路的问题;人才的生活待遇问题是别人踌躇的原因就解决别人的后顾之忧;办学、捐资,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发展。做企业,实打实地干;做社会公共建设,真真正正投入。乡村振兴与发展,最怕就是立项目套资金,资源浪费很多,都做些表面文章,做些掏空与透支子孙的事情。这方面,我们要谨慎,要向美岭人学习,随时要有千秋万代的考虑,须臾不要忘本。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