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课】3.3如何释“菩提般若之智”

【视频课】3.3如何释“菩提般若之智”

00:00
32:06

内容精要 

复云:“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这句话有三层意思

第一,人人都具备般若智(即领会空的智慧/最高的智慧)

*修般若智,并不是去获得我们本来没有的般若智,般若智人人都具备

第二,我们自己把般若智遮蔽了,因为我们在这个现实世界中迷了,不断地趋避。

*修行就是把我们本来拥有的,但是被遮蔽的般若智,让它重新呈现

第三,我们需要得到大善知识的帮助,他给我们讲开示,启发我们去见性。

*大善知识,就是觉悟了的人

*开示悟入: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


问题: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发现自己有般若智呢?/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发现我们领会虚无、领会空呢?

当我们发现我们必有一死,意识到人生的有限,一种恐惧来到心中

*举例:面对巍峨的建筑,想到人死了但建筑还会在,感受到人生的有限。

*如何解决人生的有限:受雷锋启发,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事业中去。

*个人的生命意义问题:人的存在在根本上是有限的,对这个有限的生命具有怎样的意义的这种关怀,叫终极关怀。

当我们面对死亡,心中升起悲悯心

*举例:参加追悼会,升起悲悯心,觉得天下所有的人包括自己在内,和刚刚悼念过的亡者一样,都很可怜。

参加过追悼会之后所形成的对世界和人生的感受,就是般若智,把这种感受维持一辈子就是佛,但一般人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


虚无/空为什么是领会,而不是理解?

领会和理解的区别,是心和头脑区别,心是生命情感的居所,头脑是认识活动发生的地方。

领会不是头脑在领会,是心在领会,从心体上去领会叫体会,心领会虚无,意味着一种非常深刻的情感起来,这个情感叫悲悯。智慧是心体上领会天道,领会空。大悲悯就是大智慧,大智慧就是大悲悯。


“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


如何学佛

第一件事情就是:直面虚无,接受虚无(不是逃避,不是拒绝)

口念心行:以般若智慧做态度,把对虚无的领会,领到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领到你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中去。我们预先要在精神上跟虚无站在一边,跟不朽站在一边,看着自己当下的生活,这种观照就是般若行。

*举例:整理自己母亲的遗物,由母亲的在天之灵引发我们每一个活着的当下的人都有一个在天之灵,它跟不朽站在一边的,由这个在天之灵来看自己、看自身当下的生活。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