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信托、保证金制度与股票经纪人贷款,携手吹胀股市泡沫
关键词:保证金,杠杆,投资信托
我们继续解读《1929年大崩盘》。
上一集聊到,1920年代中期,美国出现了佛罗里达房地产大繁荣,但在1926年9月飓风灾害过后,泡沫破灭,并引发金融震荡。不过,这波金融震荡没有持续多久,美国股市在1926年10月出现了中度回调,很快在当年年底就涨了回来。进入1927年,美国股市站在了一轮大牛市的起点。
在上一集我们聊到,1921-1929年,美国GDP增长了将近60%,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不过,美国股市的表现更夸张,在这期间上涨了400%。在1927年一整年,股市都欣欣向荣,12个月中有10个月股价平均指数都在上涨。看到行情这么好,大量从来没有接触过股市的投资小白也开始借钱炒股。
在佛罗里达房地产泡沫中风靡一时的保证金制度,也被用到了股市上。投资者往往只需要支付股价1/4的保证金,就可以在股票经纪人那里买到股票,相当于加了3倍杠杆:股价每上涨10%,投资者就可以获得40%的收益;反过来,股价每下跌10%,投资人就要遭受40%的损失。为了保证资金安全,投资者必须把股票作为抵押品,一旦股价下跌到一定幅度,他就需要追加保证金甚至是被强行平仓。
那么,股票经纪人借给投资者的3倍杠杆的钱,又从哪里来呢?答案是,从商业银行贷款。这对商业银行来说,是个高利润、低风险的好生意。正是在1927年,纽约储备银行放松银根,把贴现率从4%下调到3.5%。而当时的市场贷款利率高达8%~10%,换句话说,商业银行只需要以3.5%的利率从储备银行借到钱,然后转手以8%~10%的的利率把钱贷给股票经纪人。这种贷款因为有股票作为抵押品,风险极低。
商业银行作为资金的二道贩子,可以稳稳地赚取超过5%的无风险利差,简直没有比这更好的生意了,他们的选择当然是应贷尽贷,越多越好。在1920年代初期,股票经纪人贷款的规模为10~15亿美元;到1928年底,股票经纪人贷款规模增长5倍,到了60亿美元;到1929年夏天,规模更是达到170亿美元,是1920年代初的10倍,相当于当年美国GDP的1/6,这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
同时,因为股市行情太好,借钱入市的资金供不应求,美国商业贷款利率上涨到了12%,短期贷款利率甚至一度高达15%。全世界的资金,从伦敦金融家到孟买的高利贷者,他们的钱都蜂拥涌向美国来套取利差,一条源源不断的“金河”就这样从全球各大金融市场流入华尔街,让普通美国人只需要支付一点保证金就能够拥有不断上涨的股票。
随着股票交易量的大涨,专门用于炒股的自动报价机迅速普及。证券交易所每分钟输入十几个报价,同时,遍布全美及世界各地的几万台自动报价机会用一条宽2厘米的纸带,咔嗒咔嗒地打出这些报价。对当时的人们来说,自动报价机发出的咔嗒声非常悦耳,是象征着经济繁荣的美妙音符。1929年初,当时即将卸任的美国总统柯立芝热情洋溢地发表讲话,认为美国经济状态非常健康,股票按照现行价格来衡量还算是便宜的。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欧文·费雪也声称:“股价达到了一个具有永久高位特征的价位。”
当时领涨的股票中,很多是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和当之无愧的行业龙头,有着扎实的基本面,如美国钢铁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通用电气、通用汽车、波音、克莱斯勒等等。这些公司在当时的地位,类似于现在美股中的“科技七姐妹”,象征着美国科技在世界遥遥领先的地位。
像克莱斯勒,如果你在1923年购买100美元它的股票,到1929年这些股票将价值1350美元,涨了13倍。这是“10倍股”,还有“100倍股”,比如通用汽车,如果你在1920年购买100美元它的股票,到1929年这些股票将价值14900美元,涨了149倍!最夸张的是美国无线电公司,这家公司的股票从1921年的每股1.5美元,一路上涨到1929年4月的580美元,涨380倍。
这些公司的股票明显已经虚高了,但它们还不是被炒作得最狂热的股票。而且这些公司毕竟还有基本面的支撑,就算股市崩盘,它们的股票不至于一钱不值。这轮投机狂潮真正的危险,是华尔街银行家发明的一种新事物,叫“投资信托”。
投资信托公司本身也是上市公司,它们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但不用来生产任何产品,而是用来购买其他公司的股票。一个典型的投资信托公司往往会持有500~1000家实体公司的股票。这意味着,如果你购买了一家投资信托公司的股票,就相当于你间接持有了这一系列资产组合,可以分散风险。
按照这个原理,投资信托公司的股票价格取决于它所持有的资产组合的股票价格,两者应该同比例地上涨或者下跌。但是在1929年,人们却惊讶地发现,这些投资信托公司的股价涨幅惊人,远远超过了其持有的资产组合的涨幅,这是为什么呢?这些投资信托公司难道真掌握了什么“点石成金”的秘术不成?
太阳底下无新事,投资信托公司超高收益的底层逻辑,其实还是杠杆原理。比如,一家投资信托A公司,在资本市场筹集了1.5亿美元资金,其中普通股、优先股、债券各5000万美元。投资信托公司把这1.5亿美元全部用来投资,假设半年后资产价格上涨了50%,也就是7500万美元,资产总规模达到2.25亿美元。
这时候要注意了,由于5000万优先股和5000万债券的收益率是固定的,它们的价值不会增长,两部分加起来仍然是1亿美元。增长的资产价格会全部体现在普通股上,也就是说,投资信托公司原本的5000万美元普通股会增值7500万美元,变成1.25亿美元,涨了1.5倍。看到没有,这就是杠杆的魔力——投资信托公司持有的资产组合每上涨50%,投资信托公司的普通股股票就会上涨150%,这是两倍杠杆。
要注意,到这儿事情还没完。别忘了,这家投资信托A公司本身也是上市公司。如果再设立一家投资信托B公司,它本身的杠杆率也是2倍,再由B公司来持有A公司的股票,两者加起来的杠杆率就是4倍。
事实上,华尔街银行家们就是这么操作的。先发起一个规模较小的投资信托公司,等资产价格上涨后,发起一个规模较大的投资信托公司来持有上一家公司的股票,然后再继续发起一个更大的信托。这种层层嵌套的手法甚至能达到5~10层,从而实现指数级增长的魔术。华尔街的顶级投行,如摩根、高盛等,都是深谙此道的大魔术师。
有人说,发明投资信托对华尔街的影响,相当于发明轮子对于人类文明的影响。投资信托的超高杠杆把1929年的股市泡沫推到顶点——到1929年8月、9月,也就是大崩盘之前的两个月,每天都有新的投资信托公司宣布成立,或者是已有信托公司发售新证券。到9月底,投资信托总资产规模超过80亿美元,比两年前增长10倍。
为了吸引公众来购买自己的股票,投资信托公司往往会高薪聘请政商大佬、学界精英、社会名流来担任公司的明星董事或者咨询顾问,像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著名经济学家欧文·费雪等,他们都为当时如日中天的投资信托公司站台。公众被他们的名人光环吸引,对投资信托公司点石成金的魔术深信不疑。
在1929年大崩盘之后的几年后,美国国会参议员举行了一次听证会,由参议员卡曾斯发问,高盛公司高管萨克斯回答。
参议员问:“是高盛组建了投资信托公司‘高盛贸易’”?
萨克斯答:“是的,先生。”
参议员问:“它把自己的股票卖给了公众?”
萨克斯答:“公司自已持有10%,其余90%卖给了公众。”
参议员问:“以什么价格出售的?”
萨克斯答:“104美元。那些是旧股,一般已经分割成两股。”
参议员问:“那么,现在股价是多少?”
萨克斯答:“不到2美元。”
如果我们把1929年大崩盘看成是一场大雪崩,那么,导致雪崩的最后一片雪花是如何落下的?我们下期音频接着聊。
声音好听,内容精彩
蚂蚁金服上市
欢迎大家转发、评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