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在2024东亚海大会暨厦门国际海洋周开幕式上,自然资源部发布了《国家生态保护修复公报2024》,这是我国首次以公报形式全面反映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生态修复并非新闻,但发布与生态修复有关的公报确属首次。这个首次意义非凡,不仅体现在亮成绩单——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5年以来生态治理发展历程,更体现在彰显了以“制”促“治”的决心。
众所周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对于每个人来说,都能真切感受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让全国人民更有获得感。
“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与多重因素有关,其中就包括生态保护修复。比如,近年来,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在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以及京津冀、汾渭平原、青藏高原等重点区域开展历史遗留矿山修复。不久前,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面向全国征集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并从征集到的65个案例中遴选出15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汇编成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防沙治沙,到森林草原保护,再到矿山生态修复等,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不仅可带来环境改善,可提升民众幸福感,还可带来实打实的经济效果。有个案例是,近日,浙江安吉获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
安吉何以获得如此殊荣?近年来,安吉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了一系列重点工程,其中就包括生态修复。安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诞生地。通过生态保护修复,废弃矿山变为露营地,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实现了绿色富农。近年来,围绕生态占补平衡机制,探索生态保护补偿领域的市场化交易机制,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成效显著。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但要看到,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如何更好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此次《公报》除了发布我国严守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实施生态修复重大行动、开展生态治理专项行动的进展与成效,还谈到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全要素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以及提出到2035年,全国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保持在315万平方千米以上的目标。
据统计,为推进我国“真金白银”实施生态修复重大行动,52个“中国山水工程”累计下达中央财政资金836亿元。生态修复离不了真金白金,既要把真金白银用在刀刃上,也要坚持源头治理,从一开始就保护好生态,不能等到生态被破坏了再修复。
“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抓好生态保护修复工作,需要激发“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久久为功,绵绵用力,让美丽中国更有魅力,让美好家园更加宜居。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