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大禹研究种种
大禹,是中华民族古代的伟大人物之一,在中华民族崇敬的先贤圣哲中,他堪称首屈一指的人民英雄。禹的行为风范,不仅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全世界人民展现了中华民族先祖的伟大、光辉形象和崇高的人格品质。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大禹的精神如同华夏大地上的光芒,源远流长。即便是两千多年前的中华儒家始祖——孔丘(孔子),一位以言语精炼、标准严格著称的人物,在评价古人时,也对大禹怀有崇高的敬意,孔子说:“禹,吾无间然矣!”意即对于大禹这样的人,我孔某人实在找不到任何缺点或不足之处。中国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对禹的尊敬达到了极致,他曾评论道:“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心可亲,其言可信。”这些赞美之辞至今仍闪耀在《史记·夏本纪》的文字之中,记录着大禹不朽的事迹与精神。
大凡伟大人物,尤其是像大禹这样对民众作出巨大贡献、功绩卓著者,更是受到古今中外人民的敬仰与爱戴。由于后人的极度崇拜,往往会产生一种神秘的信仰,许多神话和传说也因此而生,与史实相互映衬。随着“禹迹”遍布天下,关于大禹的传说也充满了神话色彩,并带有鲜明的地区性和民族性特征。神话和传说,不仅是古人乃至今人对世间事物评价的方式,也是人们表达是非观、展现情感及寻求精神慰藉的形式。它们常常承担起类似史书的功能——提供政治参考、保存历史记忆、发挥教育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影响范围甚至超过了正式的文献记载。因为历史不仅仅是文字的记录,还包括了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这些故事补充了官方史籍的不足,使历史的覆盖面更加广阔。因此,在文化和教育方面,神话和传说拥有着独特的神秘力量和重要作用。
本书的前几章,详细介绍了大禹的生平、成就及其精神风貌,通过对大禹本人及其行为的深入理解和认识,综合了民间传说、史籍、文献资料,以及众多颂扬大禹的书刊杂志和文学作品中的丰富素材,力求与历史记载相吻合,采用纪实的手法,对大禹的人格魅力、高尚品质,以及他在治水过程中为实现初步统一中国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和伟大功绩进行了评述。
大禹作为华夏民族古史记载中的一位伟大人物,以其勤劳、勇敢、无私、献身和求实等高尚美德著称,被誉为中华乃至世界水文化的宗师。对大禹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这是值得赞扬的现象;通过缅怀古人,我们可以继往开来,用大禹的风范、品格和精神激励当代人继承并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国家的发展和壮大。然而,在某些地区,对大禹的研究却存在着单一化、片面化乃至错误倾向的问题。近年来,“大禹研究会”、“大禹学会”等组织层出不穷,很多组织基于当地存在的一些“禹迹”和传说,加上史籍文献中零星的记载,便自信地认为自己找到了研究的“法宝”和“利器”,声称大禹出生在他们的地方,将该地称为“禹乡”或“禹生故地”。更有甚者,根据现在或历史上在当地居住的民族,以及文献中关于大禹出生地的记载,强行将大禹与今天的某个民族祖先联系起来,试图证明大禹是某一特定民族的先祖。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将古人纳入现代‘划分成分’和‘识别民族’的框架中,显然是不合逻辑且荒谬的,同时也反映出部分中华民族现代子孙中仍存在狭隘和无知的现象。在当今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不少领导和政府部门为了吸引投资和发展旅游业,认为能够利用这样一位历史上著名的治水英雄作为‘卖点’,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因此不惜投入大量资金修建所谓的“古迹”和“人文景观”。然而,这样的做法实际上有些劳民伤财,且带有明显的牵强附会之嫌。更令人遗憾的是,在这种趋势下,真正的禹迹圣地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而被忽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迹遭受冷落甚至毁坏,成为废墟,却无人问津。相反,在交通便利的地方,人们却热衷于新造‘禹迹’以供研究和参观,这种做法的正确与否确实令人费解。当然,合理利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对民众和国家都有益处,但必须建立在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不应无中生有、随意编造。本章旨在探讨上述问题,希望能够得到有识之士的指导和批评。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