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4P160—163
第33讲
心胸﹣﹣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
《钱氏家训》有言:"不见利而起谋,不见才而生嫉。"这句话的意 思是说,不要见财起意,见利忘义;不要看到别人有才干就嫉妒,而应 该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这句话阐明了一个人在为人处世中应该秉持的 心态,即要有豁达的心胸。孩子们也要使自己大度起来,要让自己拥有 豁达开阔的心胸,否则的话,就会成为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一个很难快 乐起来的人。
见利起谋进而见利忘义,这是非常不道德的行为。这些人为了自己 的利益,可以抛弃道德的准则。在见利忘义的人眼中,什么事情是好 事,什么事情是坏事,判断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对他们有没有利益可 言,其他什么道义公德统统放置一边。马克思说:"有百分之五十的利 润,他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百的利润,他就敢践踏人间一切的法 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他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绞首的危险。" 这句话活画出了见利忘义者的嘴脸。
其实,人人都有强烈的趋利性,社会并不排斥人们的趋利心,成熟 的社会保护竞争、鼓励先富,通过利益驱动来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提 高,但是这必须建立在"见利思义"的基础上。"见利思义"的义利观 有三个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方面:一是义利统一,和谐共存;二是大 利优先,以义为重;三是见利思义,取利有道。只有这样,全社会才能 真正树立起"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以义为人的价值取向,"生以载 义""义以立生"的人生观,达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道 德境界。这样,才会彻底杜绝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丑恶行为发生。
同样的,与见利起谋、见利忘义相似,见才生嫉、嫉贤妒能同样也 是人们的通病。是嫉贤妒能还是举贤任能,这实际上是一个人的道德问 题。如果一个人能够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去肯定、支持贤能之士,从而举 贤任能,那么这就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行为;否则,就是不道德的行为。 汉代荀悦的《汉纪.高祖纪三》中说项羽"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 贤者疑之",终于导致了垓下之败,饮恨江东;而刘邦能够任贤用能, 搜罗了无数的文臣武将,终于建立了强大的西汉王朝。这就是历史留给 我们的教训。
见利忘义与见才生嫉说到底都是人的品质问题。作为父母,要让自 己的孩子明白:在利益之前,在比自己聪明的人之前,保持豁达的心 胸,勇于见利思义、乐于举贤荐能,这才是正确的选择。否则的话,自 己的道路必将越走越窄。
钱伟长早年留学海外,他以骄人的天分和不懈的努力做出 了令冯.卡门、爱因斯坦这样的大师级学者都非常赞叹的 成绩。
1945年,中国的抗日战争结束,钱伟长为了报效祖国, 于1946年5月回国。早已蜚声海内外的他归国之后很快就被 聘为清华大学机械系的教授,同时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 教授。
1948年,钱学森邀请他到美国喷射推进研究所工作,但 由于美国提供的协议上有要求中美一旦开战,必须效忠美国的 条件,钱伟长决定放弃。从那时候起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几年 间,他参与创建北京大学力学系,开创了我国大学里第一个力 学专业,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开设了我国 第一个力学研究班和力学师资培养班。由于该班学员大多成为 中国从事力学研究和教学的领军人物,为我国的机械工业、土 木建筑、航空航天和军工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因此钱伟长 被后人称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应用数学之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经济建设的经验不足,再加 上政治环境不好,钱伟长在极"左"横行的年代里开始变得命运多舛起来。
钱伟长看到当时高教界盛行"一边倒"的"仿苏、学苏" 之风,心里颇感忧虑。20世纪50年代,许多大学又掀起了苏 联模式化的院系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综合性的大学被人 为拆分,科研与人力资源被人为割裂。钱伟长立刻撰文,指出 了苏联模式的教学方式有很多弊病,认为这种拆分的办法既不 利于教学,更不利于科研。
可是钱伟长的建议并没有得到重视,相反地,他却由于这 些"不合适"的言论而被扣上了"右派"的帽子,被禁止在 大学讲课教书和搞科研。其后,他又被强制劳动改造。
钱伟长先是和著名物理学家黄昆一样,在实验室打扫卫 生,后来,他又被送到钢铁厂,在那里当一名普通的炉前工 人,尝尽了生活的艰辛。
可是即便自身遭到了这样的不公待遇,钱伟长还是保持着 豁达的心胸。他一方面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各种劳动中, 一方面向身边工人传授知识,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提高效 率、节省体力。
钱伟长在长期的劳动中做出了许多新颖又实用的发明创 造,周围的很多人都称他是"万能科学家"。钱伟长对自己的 朋友说:"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的就是我的专业,我从不考 虑自己的得与失。"
他是这么说的,当然也是这么做的。正是这种自信而豁达 的心胸,帮助他度过非常岁月的人生波折,终于迎来了科学的 新春天。
另一位钱氏族人、学界泰斗钱钟书也是个十分豁达的人。 钱钟书聪明绝顶,他拥有广博的学识、深邃的智慧和极强的创 造才华,因此成为一位纵横捭阖、学贯中西的大家。他做学术 的时候一丝不苟,态度严谨,可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却经常不拘 小节,有时候吃了亏,也并不觉得有什么。有一次,他买东西 买贵了,别人告诉他说他上了当,钱钟书却哈哈一笑就过去了。
1975年前后,有人误传其死讯,在我国香港、台湾等地 引起了一阵悼念活动。钱钟书知道了之后,也并不以为意。 钱伟长和钱钟书都有豁达的心胸,正是这种豁达的心胸,让他们不 为世间的烦琐小事所牵累,因而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出了骄人的成绩。也 正是这种豁达的心胸,让他们纵使到了老年也精神矍铄,益寿延年。
曾有人这样说过:一个人的心胸有多大,他做成的事情就有多大。 这句话不无道理。北宋时期,欧阳修的文名享誉天下,是全国公推的文 坛领袖。当时苏东坡还只是初出茅庐,并没有什么名气。欧阳修在一个 偶然的机会读到了苏东坡的文章,不禁拍案叫绝,感慨地说:"取轼读 书,不觉汗颜,老夫当避路,放他一头池也。"此后,欧阳修经常向人 称誉苏东坡的才华,使苏东坡很快就成为天下闻名的才子。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