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判教五 要门与弘愿

净土宗判教五 要门与弘愿

00:00
08:26

净土宗判教五
要门与弘愿

上期说到净土宗渐教与顿教二判,涉及到一个净土宗顿教与他宗顿教是同还是异的问题,他宗泛指通途圣道门。立足圣境立场,自他不二性,也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说,净土法门顿教与圣道诸宗顿教为同一法理;这个可从《观无量寿经》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经文得以佐证。
而善导大师的净土顿教判,超异诸宗,完全是从自他二力,普摄群机的立场来说的。通途圣道门尽管“理可顿悟”,但无例外“事需渐修”,而净土持名一法缘佛力故,“疾得阿惟越致”。通途圣道门顿教只能蒙益根性利者,净土持名一法则是广利群萌,三根普被,利顿全收。基于这些方面而说净土顿教超异诸宗。
作为净土宗实际意义上的宗祖,善导大师其中一个重要贡献,便是在诸往生净土法门上,又作了一个明确的分判,那就是要门与弘愿。
我们来看《观经四贴疏》这段疏文:
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迴斯二行,求願往生也。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解释文义: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娑婆化主指的是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教化导师释迦牟尼佛,因韦缇希夫人请教的缘故,为她广为开示往生净土要门;安樂能人,顯彰別意之弘願。安乐能人,指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凸显、昭示了弥陀别意弘誓大愿。
我们知道《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大愿,可以说四十八愿都属阿弥陀佛弘愿。也可以说四十八愿都是阿弥陀佛的别愿。但在此处,善导大师要弘二门分判上,只在往生法门上论。这个需要大家善会。由于韦缇希请问的是如何往生净土,因此可以将四十八愿范围缩小到第十八、十九、二十往生三愿上。第十九、二十愿中,摄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植众德本,至心回向往生净土者,这两愿摄机范围在《观无量寿经》中同属定、散二善。其特点是以定、散二善功德回向往生。善导大师将他们归类为“要门”。《观经四贴疏》言: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迴斯二行,求願往生也。
第十九、二十两大愿虽说也属阿弥陀佛弘愿,然摄机未尽,尤其是弥陀别意未显。对于临终时回心恶人来说,没有善功德回向往生,怎么办?这个时候遇善知识授称名一法,仍可往生净土。好了,到这个当口,我们应该思维一个问题,修定、散二善回向往生者,他能往生到极乐净土,是因为有了自修善功德回向吗?如果是,那么回心恶凡夫没有善功德回向,是凭什么往生净土的呢?
是凭称佛名号为增上缘往生的,那么称佛名号显彰出什么?他显彰的是阿弥陀佛的别意弘愿,也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由此推知,定散二善以自力功德回向往生,他能往生极乐净土,其底层逻辑也是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的。
《观经四贴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要门与弘愿二判的意义,是让一切凡夫在往生法门信受层面,由方便导入真实。整部《观无量寿经》,从定善十三观,到散善三福回向,最后到称佛名号,就是一部往生法门开权显实的信受过程,也即由要门导入弘愿,这种导向在《观经四贴疏》结尾流通分释义中便显彰无遗了,《疏》言: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称名一法,摄机最广,彻底显彰弥陀别意弘愿,这个别义弘愿,在往生三愿中,也只有第十八愿,才能彻底显彰。为什么净土宗特别推崇第十八愿专称名号一法,因为称名一法才是真正的显彰了阿弥陀佛别义弘愿。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